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民初孙中山的引资筑路计划(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广东社会科学》 李振武 参加讨论

(二)
    孙中山如此热衷于引资筑路,固然与其对交通重要性的清醒认识有关,但具体到民初特定的历史环境,更深层的原因恐怕还在另外三个方面。
    第一、借资筑路是孙中山著手实施民生主义的一个重要步骤。
    随着满清皇帝的退位、中华民国的成立,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民族、民权两大主义已基本实现,“今后吾人之所急宜进行者,即民生主义。”(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38页。)如何实现民生主义呢?按孙中山的设想,有两件事要做。一是平均地权,即通过“核定地价”、“照价收税”、“涨价归公”、“照价收买”等一系列相关措施,使因社会进步而带来的土地增值归国家所有,而不是归少数大地主所有。二是国家掌握诸如交通、能源、矿产等大实业,使经营这类事业的收益全归国有,国家用这些收入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使全体国民分享工业化所带来的巨大利益。然而,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根本不可能拿出巨资兴办大实业,国家掌握大实业也就无从谈起。鉴于此种状况,孙中山主动站出来,筹组全国铁路总公司,准备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外资修筑铁路,待外人经营期满后无偿交给国家。如此以来,“公家于铁路一项,每年顿增六万万之收入,再以之兴办生产事业,利仍归公,则大公司大资本尽为公有之社会事业,可免为少数资本家所垄断专制矣。”(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21页。)由此可见,按照孙中山的考虑,铁路建设绝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发展实业的问题,同时也是发展国有经济、增加国家财源,从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举措。
    第二、发展铁路建设事业,是民初国家走出困境的重要对策。
    面对民初纷纭复杂的政治局面,孙中山认为新生民国的建设应从多方面尤其是经济方面入手,才能逐步摆脱重重危机。1912年6月25日, 孙中山在上海接受《民立报》记者采访时说:“吾觉现在无论政府、议会及各处政界、军界,皆有极有本领之人主持其间,尽足以奠安吾民国而有余。所以意见分歧,有才莫展者,皆为经济问题所窘,间接直接,遂生困难。因困难而督过,因督过而参差,甚而至于因参差而诟讥。局外之人又因部分之诟讥,而生全局之恐怖,始成最近不平稳之现象,其实多有所误会也。故我国之经济问题若不解决,甚难得一致进行之效果。”(注:《孙中山先生之谈话》,1912年6月26日《民立报》。) 8 月22日,孙中山在致宋教仁函中,更加清晰地表明了他的想法。他说:“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盖内力日竭,外患日逼,断非一时所能解决。若只从政治方面下手,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弟刻欲舍政事,而专心致志于铁路之建筑,于十年之中,筑二十万里之线,纵横于五大部之间。”(注:《致宋遁初书》,1912年8月22日《民立报》。)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一方面, 孙中山虽然赞成由同盟会和其他四个小党合并成立国民党,并且担任其理事长,但对于党事却甚少过问,一切交由宋教仁负责,自己全身心投入实业建设;另一方面,孙中山以自己的言行尽力支持袁世凯建立一个稳固统一的全国政权,力争为经济建设创造必不可少的稳定的社会大环境。
    第三、发展铁路建设事业,尽快在经济建设方面作出成绩,使中国早日臻于富强,让民众从切身利益中感知共和优于专制,从而恢复对新生民国的信心。
    包括孙中山在内的革命党人,在动员人民投身与支持革命的岁月里,曾作出种种美好且不切实际的许诺,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幻觉:革命是万灵神药,一经胜利便会立刻结束所有的腐败与痛苦,带来无限的光明与幸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般民众的生活因持续的社会动荡变得更加艰难,新生民国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她的重重危机。革命成功了却换来如此结果,相当多的民众对革命、共和的心理慢慢地发生了变化。一向关注民众疾苦的孙中山自然会清醒地觉察出民众情绪的变化,在全国庆祝第一个国庆节之际,他坦率地指出:“惟以仆观察社会之心理,多不免抱一种悲观,于报界尤甚。此悲观之由来,则因恐怖而起,以为民国今日外患之日逼,财政之艰困,各省秩序之不恢复,在在陷民国于极危险地位,觉大祸之将至,瓜分之不免。此悲观心理,遂酿成全国悲惨之气象。”(注:《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95页。)面对民众的这种消极悲观心理,孙中山一方面劝谕民众要有耐心等待革命的甜美果实,他说:“现在人民每谓共和不如专制,不知共和之结果,须在十年以后,譬如生子虽好,返哺必在廿年以后,若产下数月,即望食报,可乎?”(注:《国父全集》第2册,台北1981年版,第230页。)另一方面,孙中山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看到,欲从根本上消除民众的悲观心理,百废待兴的民国必须尽快在各方面建设上有所作为,民众的生计必须尽快得到改善。考虑到自己当时的身份,孙中山决定从抓铁路建设入手。从孙中山的计划里既可看到他的宏大气魄,又可体味到他内心的焦急。章开沅先生用“只争朝夕”四个字来形容孙中山的这种急迫心态,相当传神贴切。(注:章开沅:《辛亥革命与“只争朝夕”》,《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