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体系分析:建立史论一体的历史社会科学的尝试(5)
注释: ①关于法国年鉴学派对这一历史学传统的批评,可参阅特拉颜·斯托亚诺维奇:《法国史学方法:年鉴学派范式》,1976年康奈尔大学出版社。 ②参阅夏森:《中国史研究的经济学方法’研讨会简介》,《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160-161页。吴承明先生在谈到运用经济学理论于经济史研究时,在指出诸如刘易斯的二元结构不符合我国传统农业的概念后问道:“我们研究经济史是从经济史是从经济史的现实出发,还是从一种理论模式出发呢?”见吴承明:《谈封建主义二题》,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第3-6页。 ③这是创立者们对自己这一学派的正式称呼。他们不称“世界体系理论”而称“世界体系分析”的原因,在了解到该学派对理论和历史的看法后就会明了。中文用“世界体系论”似亦无不可,因为中文的“论”字的含义远较英文的“理论”(Theory)一词为广。 ④有关这方面的介绍,参阅朱玫:《美国的跨学科研究》,载《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第66-70页。 ⑤《现代世界体系》原计划为四卷,前三卷分别在1974、1980年和1989年出版,第四卷尚未问世。 ⑥关于历史时间的讨论,参阅费尔南德·布罗代尔:《论历史》,1969年,巴黎;沃勒斯坦:《时空现实的发明:如何理解我们的历史体系》,载《地理》杂志,73卷第3期,1988年10月;柯祖托夫·波米安:《周期概念的长期演进》,载《评论》。2卷第4期,第563-646页;吴承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第1-21页。 ⑦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可参阅《纪念严中平同志逝世一周年专辑》论文,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2期,第1-70页;《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笔谈,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第62-80页;汪敬虞:《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第1-11页;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第153-160页;等等。 ⑧参阅苏耀昌:《社会变化和发展,现代化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1990年赛奇出版社,第220-224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