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当前,在史学界就历史发展动力问题进行的讨论,已经引起了广大哲学和史学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因为,这个问题是涉及历史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重大问题,也是遭到林彪、“四人帮”践踏过的哲学和史学能否恢复其严谨的科学体系的关键问题。 这场争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生产力不仅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另一种意见认为,生产力虽然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但是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刘大年同志《关于历史前进的动力问题》一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后一种意见。这篇文章论证明确,引起广大读者的思考,推动了这场讨论的深入开展。本文试就刘大年同志文章的基本观点,提出几点意见,并谈谈生产力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一些想法。 一 刘大年同志在文章开头讲“人类社会发展前进,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前进。离开这个前提,就离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光明日报》1979年11月27日第四版)仅就我看到的近期文章及听到的争论,凡是坚持阶级斗争动力说者,也都肯定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以此做为阶级斗争动力说的出发点。这个共同点,不能不使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是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为什么和生产力等同起来,并且取代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刘大年同志解释说,由于在阶级社会里,“经济生产方式产生的社会结构,最终表现为阶级结构”,又说:“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自行变革历史,它只有通过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才能推翻旧社会、旧制度,建立新社会、新制度,改变历史的进程。”刘大年同志所表述的这些意见,基本代表了阶级斗争动力说的主要看法。我认为这些立论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因为,阶级结构,虽然是阶级社会经济生产方式的社会结构的表现。但是,阶级结构不能代替社会结构,两者更不能等同,这就象阶级斗争不能代替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一样。社会生产力的实现是要依于社会的生产关系,但是不能把阶级关系和生产关系等同起来。因为,根据生产力的要求,生产关系首先体现在一定的生产组织形态之中,这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或者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是根据社会生产力的需要,组成相适应的生产组织形式。在阶级社会里,难道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组织形态,完全为阶级结构代替了吗?没有。在阶级社会里,只不过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多少不同,分配社会产品不同的社会集团之间,为着改变和反对改变现状的经济斗争,集中表现为政治斗争或叫做阶级斗争,这种斗争的表现形态和激烈程度,容易掩盖着社会的生产组织形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表现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各个方面,是错综复杂的。当着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就表现得更加错综复杂。譬如说,表现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它不仅执行阶级压迫的暴力职能,它又要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实现,组织执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职能。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政府管理机构也必须依据生产力的需要而增加新的部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古代东方国家产生的阶级原因,还指出管理水利公共工程的需要,也是形成统一国家的重要原因。只有科学地区分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区分阶级关系和生产关系,才能对生产力在阶级社会里不是单纯依赖阶级结构有个正确的理解。社会结构同阶级结构相比较,它与生产力有着更加直接的关系。在哲学界里,有一种把生产方式看成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的观点,这种观点就是重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这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从此区分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就更清楚了。 另外,一方面承认社会总的发展动力是生产力,另一方面又承认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这两个立论不是统一的命题,而是两个根本矛盾的命题。因为,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论社会形态发生何种变化,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始终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在这个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一般表现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阶级斗争则是社会经济基础反映在上层建筑方面的表现形态。由此看来,阶级斗争不能在阶级社会里代替生产力的作用,两者等同起来就混淆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各个方面。还有,社会基本矛盾各个方面的各自属性,也不因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改变,生产力所具有的最活跃的属性和生产关系表现着的相对惰性即稳定性,在无阶级的社会是这样,在有阶级的社会也是这样。它们绝不因为阶级斗争的出现,使生产力的活跃性变成了惰性,或者生产关系的稳定性由于增添了阶级属性而变成最活跃的属性。说生产力在任何社会里都起决定作用,是由它不受条件变化的限制,始终不变其活跃属性决定的。这是因为人类要生存下去,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天也不能停止进行。人类生活要求今天比昨天好些,明天比今天还好些,所以出现了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活跃性。那些认为人的“欲望”、“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说,就是从生产力的这种属性阐明的。做为生产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经确立起来,它们同生产力相比较有相对的稳定性。阶级和阶级斗争,也表现了这样的稳定性。一个阶级的出现,维护阶级利益的斗争,阶级斗争发展的阶段性,都表现了这种稳定性,因而阶级斗争往往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永不停止发展的特点,就是由生产力的活跃性决定的。同生产力相比较具有一定惰性的阶级斗争不可能担负起充当阶级社会发展动力这个使命。当然不能由此就看轻或者否定阶级斗争的作用。当着不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受到阻挠的时候,变革生产关系的阶级斗争就处于历史发展的重要地位,达到舍此阶级斗争,就不会有社会的飞跃。就是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能把阶级斗争的作用和生产力的作用等同起来,或者代替和颠倒。原因很简单,阶级斗争的作用是从上层建筑方面反映出来的,是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这种作用同哲学领域里的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一样。思维和精神的反作用不能取代存在和物质的决定作用,阶级斗争的反作用也不能取代生产力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有句名言说得好:“暴力是每个孕育着一个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三年版第828页)这是对阶级斗争作用的科学评价。“‘助产婆’不是‘孕妇’,‘助产婆’的本身是不会孕育出使生产力得到发展的新社会的‘胎儿’的。”(郭子亮:《农民战争只起“助产婆”的作用》载光明日报1979年11月6日第四版)这个道理,是为古今中外大量历史事实证明了的。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爆发过数百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虽然推翻了一个又一个封建王朝,只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并没有产生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近代史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替封建生产方式首先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象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在封建社会的母体里就已经孕育成熟,新的生产力造就出资产阶级,促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势。资产阶级革命,砸烂了封建的枷锁,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目前,在我国摆在我们面前犹如汪洋大海的小农经济,虽然经过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改造运动,虽然适应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但是没有动摇小农经济存在的条件,以弯把犁和铁锄为主要生产工具的笨重体力劳动的农业生产,仅仅通过阶级斗争的手段是不能改变的,必须通过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物质手段才能代替。在英国,经过产业革命,大工业席卷了全部农业,所以在英国想找到小生产是十分困难的。这个问题充分地说明了,物质的东西,不能用精神的东西代替,必须用物质的东西才能解决。仅此数例,说明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清道夫,或者说:“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而社会生产力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