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新历史发展观与东亚的现代化进程(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罗荣渠 参加讨论

日本现代化走的是结合自己特点的资本主义型发展道路。一经选定之后,就一直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本世纪中叶日本因发动太平洋战争失败导致它所建立的东洋帝国的破灭与现代化的中断。但在美国的干预与扶持下,日本走上了非军国主义的发展道路,经济迅速重新“起飞”,到80年代已进入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最前列。
    其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东亚各国中经历时间最长、波折最多的一个发展特例。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在人口、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等各方面都远远优越于日本的“天朝大国”,其现代化与日本基本上同时启动,但启动的力量要微弱得多。这是因为清王朝遭遇了严重的内部衰败化与西方资本主义侵入造成的半边缘化。在旧王朝体制下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经历了自强运动、维新运动、立宪运动三次大波折。特别是在90年代中国被新兴的日本打败(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帝国主义侵略日益深入的严重民族危机和王朝体制解体引起的严重政治危机。在本世纪上半叶近半个世纪中中国没有享有过和平与安宁,这不能不给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带来致命的影响。
    中国现代化面临的独特的内外环境(这里还应包括本世纪上半叶世界资本主义面临的发展性危机),使中国现代化的模式选择发生了多次变换:从仿效日本式的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转为仿效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共和制,最后又转为仿效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发展新模式,模式多变,难以定型,这是中国现代化道路漫长而曲折的一个突出特征。可以说,一直到最近十几年推行邓小平的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新路线并实行重大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才开始实现了向现代工业化大国方向持续前进的重大转变。
    再次,韩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一般所谓的“四小龙”型经济发展道路中较突出的一例。朝鲜半岛在19世纪时处在十分落后的东亚边缘地位。被迫开国以后处在极为复杂的国际关系之中。内部衰败化与边缘化交织,最后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这是另一种命运。经历了40年殖民地型的畸形经济增长,在1945年获得独立后,重新起步建立稳定的共和体制。韩国在60年代转向资本主义的赶超型现代发展轨道,抓住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机遇,确立了国家主导的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在短短的30年中就一跃而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以上是迄今东亚各国转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三条不同路向。此外还有其他各种变型和混合型,例如中国台湾省、越南、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泰国、马来西亚等等。三条道路中只有日本型是比较平稳的阶梯式推进,中国型与韩国型都是极不平稳的断裂式推进。就是日本也因发动侵略战争失败而遭遇罕见的大波折。新加坡与香港地区经历殖民地资本主义化阶段,属于城市型现代化的特殊案例。但不管哪个国家和地区是通过何种方式(激进的还是温和的,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走向现代化,其发展趋向都是现代工业社会。这并不是说选择任何方式都可以达到高速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每个国家都将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但必须注意,某些适应现代发展的特征的基本经济规律与其他相关条件,是具有共性的。
    战后东亚的巨变已经完全改变了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发展格局。东亚从落后一跃而转为先进。它所实现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高达8-10%,创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最高纪录。以日本带头,经过朝鲜半岛、中国大陆沿海包括台湾和香港地区及泰国、新加坡等,一条新兴工业化带已经形成。东亚地区还形成一个不同层次的发展梯级:日本作为发达工业国,已在经济上赶超美国成为世界头等超级经济大国;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新加坡正在向工业化成熟阶段和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迈进;中国在下个世纪中叶将进入中等发达工业国的行列;泰国与马来西亚等正在转向初级工业化阶段。这是西方早期工业化进程中没有出现过的新格局[①c]。新的国际分工将带来世界政治格局与文化趋向的大变化。东亚的多元化趋势正在加强,但由于全球工业化的大趋势,东亚又可能出现新的一体化趋势。
    运用新的历史发展观透视两个世纪以来东亚巨变的大进程,充满了危机与苦难,前进与倒退,断裂与曲折,但历史的总趋势--工业化与现代化--却是不可改变的。这一切说明:现代生产力对东亚面貌的改变具有多么巨大的力量!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展开,人们对工业革命以来历史巨变的认识将不断深化,不断进行再认识,从而对以往的历史理论将进行再检讨,对人类未来的前景也将进行再探索。
    尽管现代世界的发展进程发生了许多人们不曾预料到的变化,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社会形态变革的天才论述至今仍是完全正确的。这就是: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②c]
    同样,恩格斯在一个世纪以前对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所做的深刻的评述,至今读起来也仍然发人深省。这就是:
    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程度,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可以持续下去,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倒退。但是生产力只有在资产阶级手中才达到了这样的发展程度。可见,就是从这一方面说来,资产阶级正如无产阶级本身一样,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因此,谁竟然断言在一个虽然没有无产阶级然而也没有资产阶级的国家里更容易进行这种革命,那就只不过证明,他还需要学一学关于社会主义的初步知识[①d]。
    *罗荣渠先生是本刊的老作者,生前撰写此文,未及发表。本刊特发此文,以志纪念。
    注释:
    ①a《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②a有关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的理论阐述,请参阅作者主编《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第三、四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①b《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②b参见拙文《“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再认识》,《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
    ①c参见拙文《东亚跨世纪的变革与新崛起》,《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②c《〈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①d《流亡者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