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②让·波丹:《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Method for the Easy Comprehension of History, New York, 1945)第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6页。 ④叶·阿·科斯敏斯基:《中世纪史学史》(上),东北师大历史系排印本,第320页。 ⑤⑥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页。 ⑦转引自维·彼·沃尔金:《十八世纪法国社会思想的发展》,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4页。 ⑧F·斯特恩编选:《史学集锦》(Fritz Stern ed., The Varieties of History, New York, 1973)第57页。 ⑨转引自A·吉扬:《近代德国及其史学家》,伦敦1915年版,第84页。 ⑩古奇:《十九世纪的历史学与历史学家》,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79页。 (11)卡尔·温特劳布:《文化的视野》(Karl Weintraub, Vision of Culture, V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6)第158页。 (12)参见拙文:《历史学家的文化视野》,《复旦学报》1988年第4期。 (13)鲁滨逊:《新史学》,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0页。 (14)巴恩斯:《历史编纂史》(Harry E. Barnes, A History of Historical Writing, New York, 1963)第375页、第392页。 (15)鲁滨逊:《新史学》,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3页。 (16)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G, Barraclongh, History in a Cha ging Wold, 1955)第8-10页。 (17)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1页。 (18)(19)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G·Barraclough, History in a Changing World, 1955)第27页、第207页。 (20)(21)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第242页、第261-26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