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类有关考古、艺术研究的文章,二至五卷共计发表了15篇,包括一些重要文物的图版。分别是:葛承雍《唐华清宫沐浴汤池建筑考述》(第二卷)、《新出唐遂安王李世寿墓志考释》(第三卷)及臧振《西安新出阎立德之子阎庄墓志铭》(第二卷)、周伟洲《唐“都管七个国”六瓣银盒考》(第三卷)、胡素馨《敦煌的粉本和壁画之间的关系》(第三卷)、金维诺《唐代在书画理论上的继承和发展》(第四卷)、杨泓《隋唐造型艺术渊源简论》(第四卷)、罗世平《地藏十王图象的遗存及其信仰》(第四卷)、徐殿魁《洛阳地区唐代墓志花纹的内涵与分期》(第四卷)、苌岚《中国唐五代时期外销日本的陶瓷》(第四卷)、徐庭云《唐“都管七个国”六瓣银盒与“白马羌国”》(第四卷)、沈睿文《唐昭陵陪葬墓地布局研究》(第五卷)、葛承雍、李颖科《西安新发现唐裴伷先墓志考述》(第五卷)、杜文玉《唐慈恩寺普光法师墓志考释》(第五卷)、李志凡《唐张守珪墓志考释》(第五卷)。此外,还应包括置于一般历史类文章中的刘瑞、穆晓军《唐秘书少监刘应道墓志考释》(第四卷)。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几方新出重要墓志的整理刊布,及据原石或旧拓对著录不完整墓志进行的补充和考释,这是本刊对学术界的重要贡献。 书评在《唐研究》中所占分量很重,是其区别于国内一般学术刊物及与国际学术规范接轨的重要特色。二至五卷共发表书评59篇,被评书涉及中外学者有关唐代研究的各个方面。仅从被评书目已可看出本刊的学术前沿性及其营造中外学者进行充分对话交流语境的努力。除了笔者在介绍《唐研究》(第一卷)时提到的书评特色外,二至五卷的数十篇书评在规范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第一,书评作者都是对被评书代表的领域有专门研究的学者,他们结合对被评书的介绍或综论、推赏或批评,提出或重申了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如重视对文献和考古资料进行探源索流的辨析,反对简单的罗列和似是而非的截取,以克服某些论著习见的对古代文献进行综合叙述的流弊。通过书评建立此种学术规范的成果,体现到了本刊发表的论文之中。第二,这些书评不仅尽量给被评书以学术史的定位,而且皆直接触及被评书的史料考订和史事论证,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讨论。评论者与原书作者在同一层面上进行研究式的对话,不仅是对学术研究的推进,而且读来条理清楚,令人神清目爽,启发良多。第三,一部分书评还能够站在学术史的高度,对被评书代表的学术领域或整个学科的特点和意义及研究动向进行综合分析,起到了为初学者指点门径的作用。例如关于历史研究者如何运用考古发掘报告、出土墓志在唐史研究中的意义及利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如何运用琐碎的史料归纳出概括性的结论等方面的论列,以及对学术界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或新旨趣的提示,诸如此类,都体现出书评作者和本刊编辑者强烈的学术使命感。 二至五卷发表的纪念文是《严耕望先生传略》并附《严耕望先生论著目录》(第三卷),与第一卷发表的对唐长孺和黄约瑟先生的纪念文章一样,体现了本刊的又一特色。 本刊书末所附中外文相关新书目对学人提供的快捷信息和其它便利也日渐显著。新书目数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第一卷仅60余部,二至五卷分别是100、104部、135部、214部。由此看出本刊在搜集研究信息上的努力及其得到学界认可的程度。我们期望着以《唐研究》为依托的国际唐代研究信息库能够尽早建立。 附:《从〈唐研究〉(第一卷)看当前唐代研究动态》(《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4期)勘误:第2页13行“历史的交流”作“历史的主流”,第3页9行“确实”作“却是”,第3页17 行“刘继明”作“刘健明”,第3页倒6行“国际化”作“国家化”,第4页6行“官文书”作“公文书”,第4页10行“九山裕美子”作“丸山裕美子”,第4 页倒5行“西州部分”作“西州部田”,第5页14 行“何德辛”作“何德章”,第5页16行“刘建明”作“刘健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