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过程中的神话认同(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 田兆元 参加讨论

三、皈依同一祖先南北同为炎黄子孙
    北方民族融合是以认同共同的神话先祖为最终标志的。祖先本为一族的血缘标记,可实质上是一种文化识别,与真实血缘统系无涉。认同同样的天地神祗并不能表明是同一种族,而共奉祖先却毫无疑问是认为同为一家。中华民族的统一不是种族血缘的统一,而是文化的统一。中华民族的祖先并不全是真正意义上的血缘之祖,而只是一种文化之根。中国民族神话的核心有两个:龙与黄帝,后者更为重要。以黄帝为核心的五帝系统是各种族对中华民族归向的标尺,它集中体现为礼书之五帝德与帝系及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建立的古代先祖谱系。这个谱系既是一座熔炉也是一个磁场,它敞开胸怀拥抱着投奔者,一旦被接纳,每个成员都打上同样的标记,每个人都会以背叛这伟大的先祖而羞耻,并以处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而自豪。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这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对后来匈奴的发展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夏禹是“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是黄帝为中心的五帝系统的正宗嫡传。司马迁这样写肯定是有传说和记载作为基础的。匈奴后来与汉室通婚,双边关系更进一步密切。汉与匈奴尽管发生过大的军事冲突,但和平的力量始终在起作用。因为有禹后与汉宗亲两个重要历史渊源,汉匈间的融合变得十分自然。从前者看,汉匈是兄弟,从后者看,汉匈是亲家,所以,北朝时匈奴各部与汉融合都是基于以上两个前提,其中一个是事实,一个则是神话传说。
    刘渊是典型的打着汉室宗亲旗号的匈奴贵族。他认为,没有汉人的拥护,尽管实力强大,也是难以称王的。他说:“没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是以昭烈(刘备)崎岖于一州之地,而能抗衡于天下。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晋书·刘元海载记》)故不建匈奴政权,而建汉政权,泯灭汉匈界线,理直气壮地作了天子。
    刘氏匈奴之后,铁弗匈奴一支的首领赫连勃勃不满于刘渊以汉朝为是,他要绍夏后氏之统,故“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他雄心勃勃,说“朕大禹之后”,要“复大禹之业”。(《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赫连勃勃口不离大禹,言不舍大夏,仿佛大夏王朝的基业,在经历夏桀之败之后又复兴于北方。赫连氏熟知华夏古史,其作答刘裕书,使南朝皇帝自叹不如。铁弗匈奴不仅自称为华夏儿女,同时是华夏文化的真正继承者。
    与匈奴一样,鲜卑在北朝时期也融入中华民族群体之中、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是北朝时鲜卑强姓。慕容氏起于辽河流域,《晋书·慕容廆载记》云:“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显然他们自认为黄帝子孙。西晋末年,酋长慕容廆受晋爵位,为晋藩属。永嘉乱后,慕容廆跃跃欲试,说:“今天子播越,四海分崩,苍生纷扰,莫知所系。孤思与诸君匡复帝室,翦鲸豕于二京,迎天子于吴会,廓清八表,侔勋古烈,此孤之心也,孤之愿也”。(《晋书·慕容廆载记》)这时的慕容氏,完全将自己视为天下兴亡而有责的“匹夫”。慕容氏后建燕国,要“侔迹虞夏”显然是以华夏儿女的身份又去接受华夏文化。
    拓跋氏则直述其为黄帝之后。《魏书·序纪》云: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孝文帝与群臣讨论帝德时,都强调魏是“祖黄制朔,緜迹有因”。(《魏书·礼志》)表示自己是黄帝传人。就连拓跋姓氏也跟黄帝相关。”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魏书·礼志》)
    拓跋氏鲜卑强调其祖先为黄帝,表明他们向往着华夏文明的博大,并自觉地加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
    北魏的几代皇帝都到桥山黄帝陵祭奠,而自己在大鲜卑山(即今天大兴安岭)的老祖先的庙都要忘掉了。他们不仅祭黄帝,并修尧、舜、禹庙。孝文帝不好鬼神,并屡禁杂祀,但他对五帝抱相当热情,其用心是显而易见的。孝文帝厉行汉化政策,包括汉姓、汉语的使用及与汉通婚,拓跋氏鲜卑与汉无论是文化上还是血缘上都完全融为一体了。
    宇文氏鲜卑自称炎帝神农氏之后,(《周书·文帝纪》)这完全将自己置于炎黄子孙的地位,其政权命名为周,是绍周秦之统。宇文氏的汉化,标志着鲜卑与汉两族的全面融合,产生了活跃隋唐时期的新的汉族种群,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出异常强劲的活力。
    以上我们考察了北方匈奴、鲜卑两大民族融合到整个中华民族之中的过程,发现神话的认同与归宗乃是民族融合的关键。撇开带有准宗教性质的孔子崇拜不谈,传统典籍的神话对北方民族的影响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史记》、《汉书》及纬书中的帝王感生神话与五德转移模式成为了北方各民族的统治者自我神化所遵奉的蓝本,带来了共同的群权神授的政治神话;二是《尚书》、《周礼》和《礼记》中所记的祀典,对这套神谱的认同表明北方各族的统治者已跟汉统治者站在同样的神灵庇护所下;三是《大戴礼》及《史记》所载的以黄帝为中心的民族先祖谱系,认同它便是同种的象征,表现出人们已归入了以黄帝为核心的祖先谱系的民族文化团体之中。
    北朝时期的民族文化认同是以传统华夏文化为中心的内向认同,它是中国神话的一次内聚,北方各族相继以中原古神话为准的作精神归,形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民族融合运动。神话与民族融合的内在联系,在这场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