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明朝南京官署志述要
一、明朝的辅都南京 自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将首都迁至北京后,南京变成辅都。作为留都的南京,除没有皇帝和内阁外,其它政府机构的设置同首都北京几乎完全一样,只是规模略小,其官吏人数大约分别是北京的一半和三分之一。[1]就文官系统而言,南京不仅有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机构,而且也保留那些与皇室密切相关的官署。在所有的南京文职机构里,兵部最为显赫。从成化二十三年(1487)起,南京兵部尚书兼任参赞机务,“同内外守备官,操练兵马,抚恤人民,禁缉盗贼,振举庶务,故其职视五部特重云”。[2]因此,就地位轻重言,南京六部的排列顺序依次是兵、吏、户、礼、刑、工,而不是通常的吏、户、礼、兵、刑、工。 军事机构的设置,南京的军队表面上也属于两个系统:五军都督府和亲军卫指挥使司。相应地,南京四十九个卫中的三十二个属于前者,十七个属于后者。然而由于南京并没有皇帝,南京的亲军卫在实际上同五军都督府系统下的卫所一样,都置于中军都督即南京守备的管辖之下。[3]。 南京虽然没有皇帝和妃嫔,但也有由十二监、四司、八局组成的宦官“二十四衙门”[4]。 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看守南京的宫阙陵寝并负责有关的祭祀活动。南京宦官衙门中最有地位和权势的也是司礼监,其首领司礼太监即南京守备太监,是北京司礼监外差,“为三千里外亲臣,辖南京内府二十四衙门,孝陵神宫监等官”。[5] 从名义上来说,留都“南京官品秩,俱同北京”,[6] “其待遇也与北京没有大的差别,但由于南都管辖范围比北京小,基本上局限于南京城本身、应天府、南直隶,只有在个别情况下管到南方数省。对绝大多数明代官员来讲,南京官场的吸引力远比不上北京,南京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浅官员的培训场地和年迈官员的“养望之地”。[7] 中外不少学者对南京的实际价值持否定态度,斥之为无用的“摆饰”。[8] 南京诸司无事可做吗?事实并非如此。以南京户部为例,它负责征收南直隶以及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粮,[9] 而此四地所交税粮几乎占了明帝国的一半。[10]相应地,南户部在明朝漕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南户部侍郎常常兼任总理粮储。此外,南户部还负责掌行明朝的盐引勘合及全国黄册的收藏和管理。[11]这些官务并不简单。帮助我们对明朝南京政府有更多了解的,是一些现今仍存的南京官署志。 二、明朝南京的官署志 我国官署志的编写兴起于唐宋时期,在明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与前朝不同的是,明代官署志的编撰,主要集中在辅都南京,而且编志的衙门大大增多。除了南京太医院、僧录司、道录司等不能肯定是否编有官署志外,所有其它的留都衙门都先后刊印有各自的官署志。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此表中看出。 明辅都南京各政府部门编纂的官署志[13] 书名编纂者卷数成书或刊印时间 《南京吏部志》汪宗伊151571 《南京吏部志》王逢年201622 《南京户部志》谢彬201595 《南京礼部志》 不详不详 不详 《南京兵部志》 不详不详 不详 《南京刑部志》庞嵩等4 1556 《南京刑部志》江山丽26不详 《南京工部芦志》朱长芳18不详 《南京工部芦志》商周祚3崇祯年间 《南京都察院志》 施沛 40不详 《南京都察院志》徐必达等401623 《南京大理寺志》不详171550年以前 《南京光禄寺志》徐大任4 1596 《南京太仆寺志》 雷礼 12嘉靖年间 《南京太常寺志》汪宗元13不详 《南京太常寺志》沈若霖40不详 《南京鸿胪寺志》桑学夔4 不详 《南京詹事府志》 刘昌 20不详 《南京詹事府志》 邵点 20不详 《南京钦天监志》施瑞云8 不详 《南京尚宝司志》潘焕宿20不详 《南京行人司志》翁逢春16不详 《南京上林苑志》 不详 不详不详 《南雍旧志》 吴节 181458 《南雍志》 黄佐 241544 《续南雍志》 黄儒炳181623 《南京翰林志》董其昌12不详 《旧京词林志》周应宾6 1597 《南京锦衣卫志》张可大20不详 《留都武学志》徐伯徵5 不详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