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夏官服制度及其对外来文化因素的整合
西夏官服制度,从纵向而言,是党项民族服饰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从横向而言,它又属于西北地区民族服饰--“胡服”的范畴,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与吐蕃(藏)、辽(契丹)、金(女真)、回鹘、鲜卑等西、北民族服饰相比,具有诸多相似之处;从整体而言,它又属于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一部分,深受唐宋(汉)中原官服制度的影响。本文在全面介绍西夏官服制度的基础上,并试图将其纳入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之中,通过与其他民族服饰的比较,来揭示其兼收并蓄、蕃汉杂糅的特点。 一、西夏官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西夏服饰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衣皮毛”阶段。隋唐之际,游牧于山谷草原的党项男女“服裘褐、披毡,以为上饰”。①此时,阶级分化尚不太严重,无论是党项豪酋还是普通百姓都把皮毛毡褐作为御寒取暖的工具。迁入西北以后,一部分党项人仍旧从事畜牧业生产,他们自然沿袭着穿戴皮毛制品的传统;而另一部分改从农业或其他生产的党项人一面仍保留着“衣皮毛”的习俗,另一面则受到中原“锦绮”之服的冲击。其二、“衣锦绮”阶段。党项人以“衣皮毛”为主之习俗大概一直延续到德明执政时期,此时正值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与党项夏州政权也释然和解。中原汉族服饰、衣料通过岁赐、榷场贸易、交聘赏赐等途径大量进入党项境内,原有的游牧服饰文化受到中原先进文化的极大冲击,宋人锦绮之服最先被党项贵族所接受。德明曾说“吾族三十年衣锦绮,此宋恩也”②。尽管如此,“衣皮毛”之传统在党项民族心目中仍根深蒂固。正如元昊所言“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③其三、“改大汉衣冠”及以后。元昊即位以后,“初制秃发令”和“改大汉衣冠”是其立国称帝、发展党项民族文化教育的两大措施。此为西夏建立官服形制之雏形。元昊对西夏官服制度的贡献:一是奠定了文武官员服饰的基本形制;二是确定了西夏“品色衣”制度。以后,谅祚“自言慕中国衣冠”,主张“去蕃礼,从汉仪”④,中原汉族服饰始又抬头。秉常时期,又“去汉仪,复用蕃礼”⑤,穿戴党项民族服饰又成为时尚。仁宗仁孝时,封建化、汉化程度较高,对服饰也曾下过诸多禁令:(1)进一步对服色进行限制。 景宗元昊初定官服时就规定官吏服绯、服紫,“民庶青绿,以别贵贱”。天盛年间,仁孝则下令,除皇帝以外,一般臣民禁穿石黄、石红、杏黄色衣服。(2 )禁止一般臣民服“冕服”。即不得服用有“绣花、饰金、有日月”、“团龙身”等金缕纹饰的衣服。(3)禁止用金银或珠玉等奢侈品装饰器服。 如禁止“官民女人冠子(汉语冠子)上插以真金之凤凰龙样”;禁非命妇服“鎏金、绣金线”装饰的衣服;禁普通官员佩“金刀、金剑、金枪”和以真金、真玉装饰骑鞍等。⑥西夏自公元1033年元昊初定官服制度以来,历经190多年,其间虽有一些变革,但根本制度没有改变。 二、西夏官服制度的特点 文献和考古发现中有关西夏官服的资料不少,但不够系统,现归纳如下。 国王服饰。大致可分早、晚两期。早期首服是毡冠,红里,顶上垂红色绶带;衣服是衫,白色,较窄瘦。《宋史·夏国传》载元昊“少时好衣长袖绯衣,冠黑冠,佩弓矢”,即位以后,始“衣白窄衫,毡冠红里,冠顶后垂红结绶”。中晚期西夏国王首服仍是尖高毡冠,服饰则有所变化,主要穿绣有日月、团龙身、花卉等金缕纹饰的礼服,服色分石黄、石红、杏黄三种。《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以下简称《律令》)卷七“敕禁门”第3条规定: “节亲主、诸大小官员、僧人、道士等一律敕禁男女穿戴乌足黄(汉语石黄)、乌足赤(汉语石红)、杏黄(汉语杏黄)、绣花、饰金、有日月,及原已纺织中有一色花身,有日月,及杂色等上有一团龙身(汉语团身龙)……前述衣服、髻冠等诸人所有应毁当毁,欲卖,当于应卖处自愿去卖。” 这条律文说明:(1)该法典颁布以前,即天盛年以前, “十二章”纹饰和赤黄色在西夏的使用是十分混乱的,正因为此,仁宗仁孝皇帝才下令禁止,并责令有这些衣服冠饰者,以毁、卖等方式加以处理;(2)节亲主(皇室宗亲)、大小官员、僧人、道士均在敕禁之列,说明“十二章”纹饰和赤黄色在天盛年以后将唯国王所独用。敦煌莫高409 窟是西夏中晚期窟,该窟东壁绘有西夏王室群像图。其中门南画有西夏王供养像一身,身高为成年侍从的两倍以上,头戴尖高形白色毡冠,身穿圆领窄袖开片团龙袍,腰束带,佩饰物,脚穿毡靴。这种峨冠龙袍的装束,显然是西夏中晚期国王服饰的真实写照。 官吏服饰。关于西夏官吏服饰,史籍多有直接记载。《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曰:“其伪官分文武,或靴、笏、幞头。或冠金帖镂冠,绯衣,金涂银黑束带,佩蹀躞,穿靴;或金帖纸冠,间起云银帖纸冠。余皆秃发,耳重环。紫旋襕六,垂束带,佩解结锥、短刀、弓矢,乘鲵皮鞍,垂红缨,打跨钹拂。民庶青绿,用此以别贵贱。”《宋史·夏国传》、《辽史·西夏外纪》和《隆平集》也有类似记载。从上述材料可知,西夏官吏分文、武两班,其服饰各不相同。文官戴幞头,穿绯衣或紫衣,执笏板,穿靴。武官首服,按材质可分金冠(如金帖镂冠,金帖起云镂冠,金帖纸冠等)、银镀金冠(如银帖间金镂冠)、银冠(如间起云银帖冠)和黑漆冠等;按式样可分为起云镂冠和不起云镂冠两种。衣服分朝服和便服,朝服是加襕袍衫,服色有绯紫两种,便服是绣有“盘球子”纹饰的紫皂色袍衫,同时腰上束带,佩各种饰物等。另外西夏武官还有戎服。从《律令》“发放铠甲武器门”可知,西夏戎服不仅有甲、披之分,而且也有新式和老式之别。甲、披均由兽皮、革或毡加褐布制成。甲,是硬质铠甲,由“胸”、“背”、“尾”、“胁”、“裾”、“臂”、“肩”、“腰带”8部分组成。披,是一种软质铠甲,由“河”、“颈”、“背”、“喉”、“末尾”、“盖”等组成。新式甲、披与老式番甲、番披相比,规格尺寸略大一些。西夏除有上述皮甲以外,似乎还有铁甲,如《范文正公年谱·补遗》载:“夏衣甲胄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