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试论西夏官服制度及其对外来文化因素的整合(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宁夏社会科学》 尚世东/郑春生 参加讨论

命妇服饰。首服有龙凤冠,花钗冠,高髻饰;衣服是长袍、裙等,形制为交领或大翻领、窄袖。从《律令》“敕禁门”禁止“官民女人冠子(汉语冠子)上插以真金之凤凰龙样一齐使用”的律文可知,饰有金镂的龙凤冠是西夏王妃的专用品。《长编》卷一百六十二载元昊妻野利氏爱“戴金起云冠”,且不许别人戴这种冠。《律令》规定:“次等司承旨、中等司正以上嫡妻子、女、媳等冠戴,此外不允冠戴。”即只有三品以上的贵妇或命妇可以戴缀有花钗的冠子。莫高409 窟西夏王妃供养人即戴尖高龙凤冠,身穿大翻领长袍,榆林第29窟西夏武官命妇戴花钗冠,穿交领窄袖长袍,内着百褶裙,足穿尖钩履。至于壁画或绘画中的侍女和普通妇女则多为高髻饰。
    僧人、道士服饰。在西夏,僧人、道士既是神职人员,又是政府官吏。《律令》中有关僧、道的案件都被列入“官案”中办理,并规定僧监、副判以上者均可请印,这些都证明西夏僧侣是被纳入官吏范畴管理的。关于僧、道的服饰,《律令》中也有规定,僧人、道士和其他官员百姓一样,禁止穿石黄、石红、杏黄并刺绣金缕、日月和龙等图案的衣服,同时又规定“和尚中住家者衣服当依另穿法,袈裟、裙等当是黄色;出家者袈裟等当为黄色”,但这种黄色与上述敕禁黄色不同,不是纯黄。另外西夏对僧侣有赐衣制度,西夏《凉州碑》中记有7 个赐绯僧人,榆林窟中有“赐紫僧惠聪”的题记。《律令》中也数处提到僧人、道士有“赐黄、黑、绯、紫衣者”,可见西夏有四种赐衣制度:赐黄、赐黑、赐绯、赐紫,从排列顺序看,赐黄者级别于四者中最高,赐紫者最低,凡被赐衣者都有官品和职位。
    从以上有关西夏官服的分类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西夏官服制度有以下特点:
    (一)西夏有男子秃发、垂耳环,女子高髻饰的习俗
    西夏秃发之俗始于元昊。公元1033年,元昊为了称帝,采取了许多标新立异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实行秃发令。据《长编》卷一百一十五载:“元昊初制秃发令,先自秃发,又令国人皆秃发。三日不从令,许众杀之。”从“令国人皆秃发”的记载来看,起初秃发范围是全国性的,不仅包括普通百姓,而且包括官吏和国王。从西夏壁画看,西夏人物发式为头顶剃光,周边留发,这可能是西夏秃发的真实写照。至于男子“耳重环”可能是与秃发相适应的头饰。
    西夏妇女喜欢梳高髻。莫高409窟西夏侍女为圆形高髻饰; 武威林场西夏墓“五女侍木板画”中除左一人披发外,右四人均梳高髻。元人马祖常《河西歌》云:“贺兰山下河西地,女郎十八梳高髻,茜草染衣光如霞,却召瞿昙作夫婿。”可见,高髻是西夏妇女的流行发型。
    (二)服色、冠饰是区别西夏官吏品级的主要标志
    服色是西夏区分有官无官、官职大小的重要标志之一。国王服白色、石黄、石红、杏黄色;政府官吏穿“绯衣”、“紫衣”、“紫旋襕”,便服也穿紫皂色的衣服,老百姓则不许穿绯、紫色,只能穿青、绿色衣服。党项谚语“数户穿紫莫得缯,数人做官彼莫欢”;“为穿紫服皆下跪,为有坐位屈下位”⑦中“穿紫”与“做官”,“穿紫服”和“有坐位”对仗,可见“穿紫服”是做官和有地位的象征。西夏也正是以紫、绯色为尊,并以这二色来区别官职的品级高低。那么,在西夏究竟是紫尊于绯,还是绯尊于紫?对此,史籍的记载是有矛盾的,《长编》中记载文武官吏的服色顺序是“绯衣”、“紫旋襕”、“民庶青绿,用此以别贵贱”,显然绯前紫后,而《宋史》的顺序是“紫衣”、“绯衣”、“紫旋襕”、“民庶青绿,以别贵贱”,紫前绯后。哪一个正确呢?笔者认为前者是可靠的。《律令》中多次提到对僧侣的赐衣有四种:黄、黑、绯、紫,赐绯列于赐紫之前,说明绯色是尊于紫色的。既然在西夏绯尊于紫,那么哪些品级服绯,哪些品级服紫呢?史籍和西夏壁画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榆林29窟前三身武官供养人第一身是“摄受沙州监军”,即为代理监军使,属中等司,官职为三品,第二身是“内宿御史司正统军刺史”,官职仅次于前者,第三身是军士,他们都身穿圆领窄袖紫色袍,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西夏官吏三品以下是服紫色的。三品以上可能是服绯色,据史书记载,元昊年轻时“好衣长袖绯衣”,夏国派往宋朝的使节也“戴金冠,衣绯”⑧,“金冠,短小样制,服绯窄袍”⑨,作为太子、使臣都是国家的高级官员,其品级不会低于三品。武威西郊林场西夏墓中出土的板画中有一幅西夏贵妇画像,编号为M2.10,画中贵妇“服圆领绯红长衫, 头戴黑冠”⑩。按照西夏律令规定,只有三品以上贵妇才可“冠戴”。
    冠的质材、样式也是区别等级、标明身份的重要标志。国王毡冠,王妃龙凤冠,命妇是花钗冠,文官幞头,武官则按品级不同分别戴金冠、银镀金冠、银冠、黑漆冠等。同时,官职高者戴起云镂冠,低者则不戴云镂冠。
    (三)西夏官服有窄瘦的特点
    元昊即位后就穿“白窄衫”;夏国使也穿“短小样制”的“绯窄袍”;壁画中的西夏官吏也大多穿窄瘦式样的衣服,如榆林第2 窟西夏男供养人穿折领窄袖袍,第29窟武官穿圆领窄袖袍,同窟武官命妇则穿交领窄袖袍。
    三、西夏官服制度对外来文化因素的整合
    西夏官服制度是以党项服饰为基点,融合其他民族服饰而成的。党项族生长活动于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衔接、重叠、交融的地带,这种特定的环境,决定其文化呈多种文化交错、混生的状态。表现在服饰上,一方面保持着其民族固有的文化审美特性,另方面又吸收了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服饰文化的成分。另外,自商周确立冠服制度以来,我国古代服饰经历了四次大变革:一是战国时期,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是唐宋,四是清朝。这四次大变革,其实质是各民族服饰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渐趋融合的过程。西夏官服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时期,恰逢我国服饰的第三次变革时期,在这种大背景下,西夏官服制度对外来文化因素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借鉴、吸收是自然而然的。具体而言,西夏对外来服饰文化因素的整合,主要表现在:一与中原进行南北交流,二与其他西方、北方民族进行东西交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