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试论西夏官服制度及其对外来文化因素的整合(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宁夏社会科学》 尚世东/郑春生 参加讨论

(一)西夏与唐宋官服制度的比较
    党项族自唐末起便与中原王朝发生过多种隶属关系,而元昊也正是杂唐宋礼制以成西夏立国之本的。作为一种文化要素,官服制度和服饰习俗自然也受到中原唐宋文化的影响。史书多载,元昊“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用中国车服”,“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范仲淹给元昊的书信中也说:“大王世居西土,衣冠语言皆从本国之俗。”从西夏官服形制及其特点上,也的确反映出对唐宋服制的继承和发展。
    1.国王服饰。
    借鉴了中原帝王冕服的“十二章”纹饰,但却保留了毡冠的民族传统。“冕服”之制始于商周,是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穿戴的衣服,其服绘有“十二章”,即绘有日、月、星、山、龙、华虫(雉)、宗彝(宗庙彝器)、粉米、藻(水草)、火、黼(金斧形)、黻(两己相背形)等12种固定的纹饰,每一章均有一定的含义和象征。在周朝,帝王、公卿、大夫都有冕服,但其所用章纹多少则随着地位的下降而递减,天子十二章,公卿九章,伯侯七章。宋以后,“十二章”成为皇帝的专用品。西夏之所以敕禁臣民使用“十二章”,显然是受了宋代官服制度的影响。中原王朝穿冕服必戴冕旒,而西夏国王穿冕服却戴毡冠,保持了党项民族的服饰传统。另外西夏国王的服色也受中原以黄色为尊观念的影响。
    2.官吏服饰。
    在形制上,文官服饰受唐宋官服影响较大,而武官服饰影响较小;在服色上,文武官皆继承了中原的“品色衣”制度,但却有所变化。戴幞头,穿袍衫,执笏板,着靴,是唐宋百官的主要服饰打扮。“幞头”是由头巾发展而来的,周武帝以幅巾裹头,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下,二带反系头上,故又称为“四脚”、“折上巾”。唐时改四脚为两脚,文官戴“展脚幞头”,武官戴“交脚幞头”;皇帝用硬脚上曲,人臣用硬脚下垂。宋代幞头有直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多种,其中直脚居多。宋朝官吏幞头较之唐朝,两脚伸展加长,据说用以“庶免朝见之时偶语”。“笏”用于上朝时记事。西夏文官的幞头、靴、笏的装束无疑受到唐宋官服的影响。而西夏武官很少戴幞头、执笏板,这可能跟西夏武官多为党项族而文官多为汉族有关。“品色衣”制度,是以服色来区别官员的品级。唐朝规定: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宋初完全因袭唐制,元丰后改为四品以上服紫,六品以上服绯,九品以上服绿,去青不用。西夏沿用了这一制度,但有所变化。西夏“品色衣”制度与唐宋的不同点在于:一是西夏用绯、紫二色定品级,而唐宋用紫、绯、绿、青四色定尊卑;二是西夏绯衣级别明显高于紫衣,不同于唐宋的紫先绯后。
    另外,西夏命妇的龙凤冠、冠子、高髻饰,僧侣的赐衣制度都与中原服饰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二)西夏与其他周边民族服饰的比较
    西夏(党项)、吐蕃(藏)、辽(契丹)、金(女真)、回鹘、鲜卑等西方、北方民族文化都属于草原文化的范畴,其服饰都可归入“胡服”之列。共同的文化心理,加之地域上的毗邻、军事上的冲突和文化上的渗透,使得各民族在服饰文化制度上既有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又互相影响,互相借鉴,具有诸多共性。
    1.西夏对吐蕃、回鹘、鲜卑等民族服饰的吸收。
    (1)吐蕃。党项族曾为吐蕃属民,内迁后, 西夏又与吐蕃在佛教、天文历法、军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西夏官服中包含了吐蕃服饰的因素。据《西藏王统记》载,藏王热巴坚“恒以发作左右二束,以长绫系发上,左右垂敷于两边”。敦煌莫高窟159、158、220、238、240、359窟的壁画中吐蕃赞普头戴红毡高帽,身穿着地长袍,长袖、大襟、宽腰阔摆、缺骻、交领左衽、上加披肩,项饰瑟瑟珠腰束革带,足穿蹊袜。这与西夏王元昊衣白窄衫、毡冠红里、冠后垂红结绶的装束,以及敦煌莫高窟409窟西夏王供养像的服饰相比, 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宋时,曾在青海、甘肃建立了一个吐蕃政权,据《宋史·吐蕃传》载,其首领唃厮罗“冠紫罗毡冠,服金线花袍,黄金带,丝履”。其俗“贵虎豹皮,用缘饰衣裘,妇人衣锦。服绯、紫、青、绿”。与西夏官服,不仅在式样上有许多共性,而且在绯前紫后的服色制度上也有渊源关系。另外,吐蕃男人戴耳环的习俗与西夏男子“耳重环”极为相似。
    (2)回鹘。 回鹘文化在服饰上对西夏的影响主要是在武官和妇女服饰。新疆库木吐喇石窟79窟壁画上有不少着回鹘骑射装的供养人像,束高冠,发辫垂后,盘领袍,饰小团花,腰束带,有五事,足著乌靴。(11)其服饰与西夏武官起云冠、束带、垂蹀躞、佩解结锥的装束如出一辙。《新唐书·回鹘传》载,回鹘“妇人总发为髻,高五六寸,以红绢囊之”。是为高髻,或叫回鹘髻。有时还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身穿翻领长袍,窄袖。西夏命妇的高髻饰、尖高龙凤冠、大翻领长袍的装束,完全是回鹘装束。
    (3)鲜卑。早期党项羌一度被鲜卑吐谷浑所征服, 大致到北周、隋之际,今青海湖一带的党项羌基本上融合到鲜卑吐谷浑中去,而松州一带的吐谷浑则被羌族所融化。故《魏书》载,党项羌“其衣、风俗与河南(即吐谷浑)略同”。后来西夏服饰中也包含不少鲜卑文化的因素。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鲜卑供养人,头戴卷沿毡帽或裹巾,有的脑后垂小辫;身穿圆领小袖紧身衣,白色小口裤,腰束带,垂七事(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脚穿乌靴(12),与西夏武官官服极为相像。西夏遗民木雅人妇女“皆著褶裙,翩跹多姿,头缨珠贝,有如粲者”(13)。这与《晋书·吐谷浑传》所记“妇人以金花为首饰,辫发萦后,缀以珠贝”基本相同。另外,西夏颁布的秃发令也受鲜卑髡发习俗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