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历史并非神话(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哲 伊敏江•艾合米迪 参加讨论

关于阿芙拉西亚甫的这类论述,还可在上述一书的16、54、58页和360 页上见到。
    作者在《维吾尔古代文学》一书中《关于阿里甫·艾尔·同俄的歌谣》这部分中,专门谈到《突厥语词典》收录的几首挽歌,他写道:这些歌谣“是最古老的歌谣,编就于公元前六世纪之前”,“关于阿里甫·艾尔·同俄的歌谣,对于证明阿芙拉西亚甫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具有极高价值。”
    在伊朗最古老的祆教(拜火教)圣书《阿维斯塔》中,指出阿芙拉西亚甫是伊朗神话时代的伊兰尼人(雅利安人)分为互相为敌的两部分之一--突兰人中的神话中的帝王。据原籍出生在伊朗拜尔斯坦地区阿穆勒城的著名历史学者泰拜里(公元838-923年)在其描绘神话中历史人物的《圣贤和帝王史》(Kitabal-Ahear al-Resul veal-Muluk)一书中的叙述,阿芙拉西亚甫曾同伊拉吉之女与巴哈迪尔·帕香的婚生之子曼努切伊尔(传说他在伊朗的神话帝王史上统治了一百二十年)作战。在泰拜里的书中所引用的传说里,提到曼努切伊尔的时代,穆沙圣徒已经诞生。照此推算,阿芙拉西亚甫应是距今3500年前的人物。依照泰拜里所写,阿芙拉西亚甫与凯卡吾斯的战争就应当是在公元前一千年,按著名伊朗诗人菲尔多西在《王书》中的描写,阿芙拉西亚甫生命的终结是同与霍斯劳作战相联的,在公元前七世纪。这就是说,按照上文推算,三本书的作者所说“历史上实有其人”的、在伊朗神话中称为“阿芙拉西亚甫”、而在突厥语诸部族传说中称为“同俄·阿里甫·艾尔(“豹子般的英雄汉”之意)的这个人物,竟然生存了将近两千年。
    写于公元943年至944年的《布哈拉史》的作者乃尔谢依(卒于959年), 在其著作中提到在突厥语和波斯--塔吉克语诸族人民中广泛流传的斯亚吾西、阿芙拉西亚甫和凯霍斯劳等传说的独特变体时,写道阿芙拉西亚甫事件已经过去三千年;而斯·波·托里斯托夫则根据比鲁尼史料说神话中的阿芙拉西亚甫事件发生在公元前13世纪。
    在有关伊朗神话中帝王的资料中,叙述了出生在名叫阿提宾的人家中的法里东其人在王位上统治了五百年。法里东年迈体衰之后,把国家的西部--罗马郡分给了大儿子赛利穆;把东部(中亚和秦)分给了二儿子图尔,把现今伊朗的领土分给了小儿子伊拉吉,并且指定伊拉吉继承王位。两位兄长由于受艾赫里曼·迪维的盅惑,妒火中烧,于是与他们的弟弟伊拉吉为敌,欲夺取王位,伊拉吉想要通过协商解决纠纷,于是去见两位兄长,结果被兄长所杀。这一罪恶行径招致了全伊朗对赛里穆和图尔的愤怒。于是,伊拉吉统治下的伊朗(在神话中解释说“伊朗”一名即出自“伊拉吉”),与图尔统治下的领地突兰(该名称与“图尔”一名有关)之间,永结宿怨,持续不断地发生了战争。
    在有关伊朗神话中帝王的资料中,还可见到这样一个矛盾之处,这就是:曼奴切伊尔之父帕香既被说成是突兰帝王的祖先,又被说成是阿芙拉西亚甫·盖尔斯瓦孜人之父。
    在菲尔多西的长诗《王书》中,作者也借阿芙拉西亚甫之口强调伊朗和突兰原本是一家。(《王书》1975年塔什干出版乌孜别克文译本,603页)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阿芙拉西亚甫决非什么“历史上实有其人”,而是源出伊朗神话的、属于伊朗血统的神话人物。
    众所周知自公元前一千年至公元前二世纪之间,在被古代人称为“突兰”的中亚,现今哈萨克斯坦和新疆,生息着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古代民族--赛种人。从公元前一世纪末至公元一世纪,操突厥语的部族逐渐开始占优势。至公元七、八世纪时,在这块地域上,特别是在新疆地区,操突厥语的部族占主要地位。这种情况同公元六世纪中期,原系铁勒之一部的阿史那部落兴起,自称“突厥”,建立了突厥汗国有关。随着在中亚和今新疆地区的许多游牧和土著部落的突厥化,他们的神话传说也成为在其后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登上历史舞台的古代部族的精神文化遗产。在这一过程中,那些神话和传说又在这些古代部族的文化传统基础上加入了新的独特内容,更加丰富了。与此相关联,一批民间长诗和传闻轶事也出现了。在以后的时代里,特别是在七至八世纪以后产生并留传至今的著作中,在各种文学作品和宗教典籍中“突兰”的概念和与阿芙拉西亚甫有关的事件均与“突厥”之名相联,这块地域上的一些地理名称也与阿芙拉西亚甫和被称做他的“后代”的人物与阿芙拉西亚甫的事件相联,即说明这点。
    统治阶级历来都是把神话中最著名的人物做为真实人物,把自己说成是他们的“嫡系后代”,以此做为抬高自身威望和荣耀的资本,做为执掌政权的一个重要根据。例如,喀喇汗朝的可汗们也把自己说成是阿芙拉西亚甫的后代。在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词典》中也可见到与此有关的某些论述。
    在这里,有必要对《突厥语词典》中的几首挽歌说上几句。因为三本书的作者把这些歌谣与阿芙拉西亚甫相联系,把它们做为“阿芙拉西亚甫实有其人”的重要史证。我认为,与其把《突厥语词典》中的这几首挽歌解释为同阿芙拉西亚甫有关,不如解释为与其后突厥汗国默啜可汗的小儿子、身经百战而声名大振的校尉--同俄特勤有关更为合理。
    关于与同俄特勤有关的史料,在《唐书》卷八、卷一○三、《通典》卷一九八、《毗伽可汗碑》和《厥特勤碑》中均可见到。由上述史料可知,公元714年2月,默啜可汗派他的儿子移湟可汗、同俄特勤和他的妹夫石阿失毕率劲骑进攻唐朝在西域别失八里的北庭都护府。年轻、膘悍的校尉同俄特勤在劲骑抵达之先到了北庭城下。他策马绕城,大骂唐军,以此挑战。此时,由城内潜出的一名唐军勇士扑向同俄特勤,缚住后拉下马,就此带回城中杀了他。突厥可汗的军队来到城外后得知此讯,于是派出使者,提出愿意后撤,并以所有武器和粮草的代价交换同俄特勤尸体。唐朝校尉郭虔瓘下令放回同俄特勤尸体。移湟可汗便自己率师接回同俄特勤的尸体(发石阿失毕已率师归附唐朝),带回汗国中心,今蒙古境内的独乐河畔。
    同俄特勤之死,对突厥汗国而言被视为一大损失。在默啜之后继位的毗伽可汗出于以同俄特勤的精神巩固政权的目的,于公元717 年召集所有臣属的部落首领到独乐河畔,以曾归附于唐,后又回归的九姓铁勒之一部的同罗首领阿里甫·阿尤为祭牲,举行了同俄特勤的葬礼。同俄特勤的骨灰被葬于图拉河畔。参加葬礼的人按突厥人习俗骑着马,面部涂血,围着埋葬骨灰的地方徐徐绕行,悲天号地唱着挽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