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从手工工具经机器工具到智能工具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江西大学学报(社科版 坚毅 参加讨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业社会还要向前发展,那就是自动化社会。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于机器发展的进程作了这样的分析:“简单的工具,工具的积累,复合的工具;由一个发动机即人手开动复合工具、由自然力开动这些工具;机器;有一个发动机的机器体系;有自动发动机的机器体系。”他在《资本论》中就干脆把机器的发展进程划分为“各个独立的机器”、“真正的机器体系”、“自动的机器体系”。何谓“自动的机器体系”?他解释说:“当工作机不需要人的帮助就能完成加工原料所必需的一切运动,而只需要人从旁照料时,我们就有了自动的机器体系。”“这种自动机是由许多机械的和有智力的器官组成的”(24)。他还深刻地指出:走锭精纺机“开辟了自动体系的新时代”(25)。可见,马克思已经预言到:在机器体系上再安置一个“有智力的器官”那就成为自动的机器体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自动化社会。
    关于“有智力的器官”的预言是极其伟大高明的,尔后出现的控制机,以及电子计算机--电脑就充分说明这一点。1961年出现了机器人即智能机,它可以使生产过程完全自动化。具有视觉、听觉和语言的高度发达的机器人在工厂里来回走动,指挥、监督和控制自动线上的其他机器人工作。所有这些机器人将代替人们去调整自动机与自动线,操纵和监督各种机器进行正常的运转和连续的工作,于是“无人工厂”也就诞生出来了。现在,人工智能专家又预言:“在21世纪,智能机器将垄断所有职业,从而为人类开创第一个‘不劳而获’的全自动社会--SMI社会。”(26)这不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谬论,而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预言,因为马克思也曾经预言过“消灭劳动”(指的是体力劳动)和“消灭分工”(指的是旧分工)。
    在自动化社会里,将出现这样一些特征:
    第一,人们将从直接的劳动过程中解脱出来,因此有着许多自由时间去从事各种自由活动。马克思认为,在自动化条件下,“劳动表现为不再象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27)人们不要参与到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去,因此自由时间也就更多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作的预言就将变成现实:“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第二,科学技术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大,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首要要素,社会财富的巨大源泉,社会生活的主轮轴。马克思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28)“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29)事实上,科学技术将成为整个社会生产的主轮轴,整个社会的发展将被智力所规划、控制和支配。
    第三,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对立与差别要消失,大家都成为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认为:大工业本身的性质就造成“工人的全面流动性”,要求“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30)。恩格斯也说到:共产主义社会将“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31)。马克思在论证关于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时,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之消失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条件(32)。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与差别其途径是使体力劳动者智力化,斯大林在《列宁主义问题》中就说过:“只有在工人阶级文化技术水准提高到工程师、技师水准的基础上,才可消灭智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间的对立性。”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不依赖于人,也不依赖于物,而是个性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33),即“真正人的时期”--“自由王国”--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他在《资本论》中还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作共产主义的“现实基础”和“基本原则”。
    第四,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变化。在思维方式上,全面整体性观念、辩证系统性思维、开拓创造性精神将占据主导地位。在生活方式上,人们追求的是自由、享受、发展。家庭和两性关系将出现更高级的形式。恩格斯指出:“两性间的关系将成为仅仅和当事人有关而社会无须干涉的私事。”(34)并认为:“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末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35)
    注释:
    ①⑤(12)(13)(17)(18)(21)(25)(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410页、411页、462页与424页、421页与421-422页、551页、463页,477页、535页。
    ②(31)(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8页、224页、224页。
    ③④(11)(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8页、513页、220页、12页。
    ⑥(16)(24)(27)(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8页、208页、208页、218页、218页。
    ⑦(14)(20)(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69页、520页、524页与318页、570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4页。
    ⑨(19)(22)(23)(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4页、45页、104页、108页、104页。
    ⑩(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页、78~79页。
    (15)《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社,第35页。
    (26)李鲁编译:《全自动社会》,《知识就是力量》1991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