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钱大昕与元史学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浙江学刊》 陈其泰 参加讨论

钱大昕(1728-1804)是著名的乾嘉考证学派大师,同时又是清代学者中对元史学最有贡献的人物。他著述宏富,治学领域宽广,于经学、音韵、文字、历史考证、金石、天文历算等方面均有高深造诣。而生平用力最大、对后代学者影响最深远者,是对《元史》的考证和对元史学的提倡。其名著《廿二史考异》是对历代正史深入考证的总结性著作,全书100卷中,《元史》考证占有15卷之多。《考异》完成之后,他对《元史》考证又续得30余条,编入《诸史拾遗》之中。他的另一名著《十驾斋养新录》,也收集有关于《元史》考证的条目。钱氏所著《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元史氏族表》、《元史艺文志》也都是有关这一领域的重要著作。故钱氏弟子、乾嘉考证学派著名学者段玉裁在《潜研堂文集序》中总结其学术时说:“若先生于儒者应有之艺,无弗习,无弗精”,而“生平于元史用功最深”,诚为确评。《元史》的纂修系在明初洪武年间,两次开局,总共用331天,修成210卷,平均用一天半时间修成一卷。时间如此迫促,兼之史臣不谙体例,故书中舛误甚多,在历代正史中最受讥议。钱大昕以其渊博的学识,精良的考证方法,纠摘出《元史》各篇中的大量错漏,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尤其是发掘出重要的新史料,启示后人以新的研究思路。钱大昕在元史学的出色成就,吸引了此后学者对元史研究的极大兴趣,至嘉道年间和晚清时期,研究元史和西北地理蔚成风气。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钱大昕在元史领域的成就作一略述。
    一、对《元史》广泛、深入的考证纠谬
    在《廿二史考异》诸书中,钱大昕以严密的考证,对《元史》的大量错漏加以审核、纠谬。
    (一)纠正《元史》关于人名、地理沿革、年代的错误
    钱大昕总结《元史》纂修者因不明姓氏,往往造成人名错误。《太祖记》载:十年,“木华黎攻北京,金元帅寅答虎乌古伦以城降”。而在《东平王世家》中又作乌古伦寅答虎,“史臣不辨姓名,颠倒其文,遂若另有一人”。又在《史天祥传》中作北京留守银答忽、同知乌古伦,更误将一人当作二人。(注:《十驾斋养新录》卷九“太祖纪”条。)《元史》又因人名译音相同或相近,而误把不同时期、不同职务的人物混为一人。《康里脱脱传》云:“寻召拜中书左丞相。至大三年,尚书省立,迁右丞相。四年正月,复为中书左丞相。”钱氏对此详加考辨:据《武宗纪》,脱脱未尝入尚书省,其为尚书右丞相者,乃脱虎脱,为另外一人。“至大四年正月,武宗崩,仁宗命罢尚书省,以丞相脱虎脱等,变乱旧章,流毒百姓,命中书省臣参鞠。安得有复为中书左丞相之事乎?”钱氏进而指出,这篇传致误原因,是因《宰相表》于至大元年、二年、三年书“中书左丞相脱脱”,此即康里脱脱。《表》又于至大二年书“尚书左丞相脱脱”,三年书“尚书右丞相脱脱”,此为另外一人,即《武宗纪》所云脱虎脱。“《传》误以为一人,而贤否混淆矣。”(注:《廿二史考异》卷九十六“康里脱脱传”条。)再如,《阔阔不花传》载太宗命五部将分镇中原,所列五部将为阔阔不花、按察儿、孛罗、肖乃台、怯烈台。钱氏引《兵志》及《石高山传》互证,辨明肖乃台、怯烈台应为一人,而五部将应有孛罗海拔都。因肖乃台本秃伯怯烈氏,故又有怯烈台之称,其实即为一人。修史者错将孛罗与孛罗海拔都当为一人,因而误添一怯烈台,以足五部将之数。
    关于《元史》地理的错误,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9撰有“元史不谙地理”条,予以集中的批评。他指出,《元史·地理志》纂修者不明前代制度,致使凡涉及前代地理,几乎无处不错。钱氏严肃地批评说:“修《元史》者,皆草泽腐儒,不谙掌故。一旦征入史局,涉猎前史,茫无头绪,随手挪扯,无不差谬。”他举出一些典型例子,作为笑柄。譬如,“滑州自唐、宋迄金、元无异名,而《志》乃云唐改灵昌郡,宋改武成军,元仍为滑州。考《唐志》虽州郡兼称,而改州为郡,不过天宝、至德十余年耳。乾元以后,仍为滑州,岂可以此十数年概唐一代,且改州为郡,十道皆同,不得谓滑改而它州不改也。武成为节度军额,而滑之升节度,始于唐,本号义成军,宋太宗避讳,乃改武成。作《志》者并《唐方镇表》亦未读矣!”再如,《元史·地理志一》云,“霸州,宋升永清郡,金置信安军。”经钱氏考证,此条包含两项错误。一者,霸州为五代后周所置,宋承其旧,亦为霸州。政和三年,赐郡名永清。《元史》此称“升”为郡,是不懂宋代赐郡名乃为封爵用的虚号,且有郡名与否,无关沿革。二者,宋时已于霸州游砦,建为信安军。“金大定中,降军为县,隶霸州。然则信安军非金所置,此《志》之误也。”(注:《廿二史考异》卷八八“地理志一”。)又如,《元史·地理志四》载:“惠州,唐循州,宋改惠州,又改博罗郡,又复为惠州。”钱大昕考证云,惠州乃南汉所置,本析循州之地建置。宋代本无改州为郡之事。其时诸州皆郡名,大致皆沿唐代之旧。循州在唐时已有郡名,而惠州后置,在宋代无郡名,故宣和中特赐称博罗郡,并非改州为郡。钱氏严肃地批评修史者的无知和塞责:“盖因《宋志》有赐郡曰博罗之文,而妄为之说也。”“史家不学,故涉笔多误。”(注:《廿二史考异》卷八九“地理志四”。)至于书中大量因蒙古语译音,同一地名每有不同译法而致误者,更难以尽举。
    钱大昕又深入考证出《元史》多处年代的错误。《太祖纪》载:十三年,伐西夏,围其王城,夏主遵顼出走西凉。(此年当金兴定二年,南宋嘉定十一年。)钱氏指出其年代错误,据陈《通鉴续编》、薛应旂《宋元通鉴》记载,皆为太祖十二年。又如,《元史·李德辉传》中,叙述至元十五年,元兵围重庆,拔之,再围合川。德辉派人招降合川守将张珏。既而合川遣李兴、张郃到成都侦察,皆为李德辉所获,释不杀,使其招降合川守将王立。钱氏指出,此传全取行状之文,却因删节其中一段文字,致使将追述之前事误为同年发生之事。元兵攻下重庆,及李德辉行院西川,均为至元十五年。中间所追述李德辉招降张珏,则是至元十三年(南宋德祐二年)之事,修史者删改原文之后,却不再审明事件之前后时间而致误。
    (二)考证因不明制度致误和史实错误
    钱大昕考证《元史·选举志》,指出该志修纂者不明元代考试制度为何四书先于五经。“盖经义难通,四书易解。右榜第一场四书先于五经者,先易而后难,初非重四书而轻五经也。”钱氏另又举出重要证据:刘基于元统元年考中进士,在其文集中,收有《春秋经义》若干篇,而经疑则一概不收,由此证明元人之所重在五经。明初考试形式袭用元制,乡试、会试题目,均将四书列在五经之前。“由是士子应试,专以揣摩四书文为事,经义徒有其名耳”(注:《廿二史考异》卷八六“太宗纪”。)。钱氏考证元、明取士制度的不同,对于我们明瞭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度的演变是很有意义的。
    钱大昕又指出,《元史》纂修者撰写列传,往往征采家传碑志,事迹多文饰不可信。《元史·汪世显传》将汪俨然写成忠臣,称当元军进攻金朝时,郡县望风款附,汪独守城不降。至皇子阔端驻兵城下,始率众降。且对皇子表白曰,臣不敢背主失节。钱大昕以《金史·郭蝦蟆传》互证,考证其史实是:天兴三年,元军攻克蔡州,金哀宗兵败身亡后,汪世显乃遣使者约金将郭蝦蟆合力攻破金兵统帅完展,被郭力拒,世显即劫取完展,向元军请功。钱氏斥汪的行为是“小人之尤”。并指出《元史》致误的原因是误信家传。
    他还以其他典籍与《元史》互证,考证出《元史》的史实错误。如以《宋史》与《元史》互证,考定《世祖纪》载元军攻重庆史事有误。《元史·世祖纪》对宋淮西守将洪福的记载,以《宋史·忠义传·姜才传》所附洪福事迹互证,亦有错误。他又以《元典章》互证,考定元代称“答失蛮”者之身份,“乃回回之修行者也”。并引《至元辨伪录》所云,“释道两路,各不相妨。今先生(按,元人称道士为先生)言道门最高,……达失蛮叫空谢天赐与,细思根本,皆难与佛齐。”达失蛮即答失蛮,正是回教徒身份的旁证。
    钱大昕引用来考证《元史》的典籍,除上述《宋史》、《金史》、《辽史》、《元典章》、《国朝名臣事略》诸书以外,还有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元好问《中州集》、《壬辰杂编》、陈《通鉴续编》,及《中堂事记》、《至元辨伪录》、《和林广记》等。钱氏这种重视史料来源、广引各种典籍互证的治史方法,实已开启近代著名史家陈垣“史源学”之先河。《元史·姚燧传》有一段记载:“(许)衡以国子祭酒教贵胄,奏召旧弟子十二人,燧自太原驿致馆下。”钱大昕通过追寻其史料来源,证明此处所言姚燧来自太原乃误载,其史料业源,是姚燧所撰白栋墓碣,其中称:鲁斋先生(按,即许衡)奏召旧子弟散居四方者,“独公来自太原,十二人皆驿致馆下”。此所云“公来自太原”,系指白栋。姚燧本人则自河内应召至京。(注:《廿二史考异》卷九九“姚燧传”。)钱氏又指出,《姚燧传》中有一段引姚燧表达感慨的话,其史料来源出于姚燧所撰《送杨纯甫序》,经过史臣删节转述,竟与姚燧作《序》之旨大相迳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