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钱大昕与元史学(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浙江学刊》 陈其泰 参加讨论

三、重修元史的宏愿及成就
    明初官修《元史》,因时间仓猝,修史者又不熟悉史料和体例,致使纰漏百出。钱大昕曾概举其明显的弊病:“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开国功臣,首称四杰,而赤老温无传;尚主世胄,不过数家,而郓国亦无传。丞相见于《表》者,五十有九人,而立传者不及其半;太祖诸弟,止传其一;诸子亦传其一;太宗以后,皇子无一人立传者。本纪或一事而再书;列传或一人而两传。《宰相表》或有姓而无名;《诸王表》或有封号而无人名。此义例之显然者,且纰缪若此,固无论其文之工拙矣。”(注:《十驾斋养新录》卷九“元史”条。)中国传统史家历来对于综合性的“正史”最为重视,如此舛误百出的《元史》当然不餍人望,因此,重修一部具有信史价值的元史,便成为清代以后学者们为之努力的目标。康熙间,邵远平著成《元史类编》,意在继其高祖邵经邦之业,续编元代纪传。(注:邵经邦于明嘉靖著《宏简录》,本欲续郑樵《通志》,而仅编成唐、宋、辽、金诸朝纪,故远平之书又称《续宏简录》。)但邵氏并没有全面搜集史料,著书目的也仅为续“祖业”,而非重修《元史》。钱大昕则是“真正立意改造《元史》、重构新史的第一人”(注:同前引《中国通史》第八卷《元时期上》,第95页。)。道光年间,钱师璟(钱大昕侄孙)《钱氏艺文志》所著录的“《元史稿》百卷”,注明“在金陵汪氏处”,说明他重修元史的工作已完成了大部分。钱大昕为实现此项宏愿曾努力了几十年,他在《元史艺文志·序》中说,任职翰林时,以《元史》“冗杂错漏,潦草尤甚”,拟仿范晔、欧阳修之例,“别为编次,列定目录,或删或补,次第属稿,未及就绪。归田以后,此事遂废,唯《世系表》、《艺文志》二稿尚留箧中”。其曾孙庆曾在《竹汀居士年谱(手编自题)》乾隆五十六年“撰《元氏族表》四卷,《补元艺文志》四卷”条下补记云:“公少读诸史,见《元史》陋略谬盩,欲重纂一书,又以元人氏族,最难考索,创为一表,而后人所撰三史《艺文》,亦多未尽,更搜辑补缀之。其余纪、传、志、表,多已脱稿,惜未编定。是年精力少差,先以氏族、艺文二稿,缮成清本。”(注:见《十驾斋养新录》卷首。)此与钱师璟所言有《元史稿》百卷,正好互相印证。(注:据方诗铭等著《钱大昕》“六‘重刊《元史》’”内载,清朝末年日本人岛田翰曾在我国江苏、浙江访书,见到过“《元史稿》残本28巨册”,是“钱竹汀手稿本”。)
    钱大昕重修《元史》的计划虽然未能完成,然而在他身后却有一批著名学者继续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从道光年间魏源撰《元史新编》,列晚清洪钧著《元史译文证补》、曾廉著《元书》,民国初年屠寄著《蒙兀儿史记》、柯劭忞著《新元史》,充分证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修《元史》风气之盛,而钱大昕则是前驱先路的人物。仅从其定稿和刊行的《元史艺文志》和《元史氏族表》看,即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钱大昕因明初修《元史》不立艺文之篇,特补撰了《元史艺文志》(四卷),是对元朝一代文献作综合考订整理(辽、金两朝文献著述附之)。他吸收了焦竑《国史经籍志》、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等的研究成果,又纠正了他们的错误。经钱氏的综合考订整理,我们可以此为引导,分析元代(及辽、金)文献著述的一些特点。如“经部”著录为十二类,其中易类、春秋类,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类著作甚多,反映出元代理学之盛,及继宋代后春秋学仍受学者关注的情形。又如,“史部”编年类著录亦有颇大数量,有:杨云翼等《续资治通鉴》,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释文辨误》(十二卷)、尹起莘《通鉴纲目发明》(五十九卷)、王幼学《通鉴纲目集览》(五十九卷)、刘友益《通鉴纲目书法》(五十九卷)、徐昭文《通鉴纲目考证》(五十九卷),有:《宋季三朝政要》(无撰人姓名,陈氏余庆堂刊),张特立《历代系事纪》,胡一桂《历代编年》,察罕《帝王纪年纂要》,苏天爵《金纪年》等,这些都是说明元代通鉴学之盛和朱熹《通鉴纲目》之极受关注,同时证明继宋代之后,编年类体裁之受到重视。特别应该提出的是,钱氏在“经部”特设了“译语类”,著录有辽译《五代史》、《贞观政要》、《通历》等;有金国语《易经》、《书经》、《孝经》、《论语》、《孟子》、《国语》、《新唐书》,女真字《太史公书》、《孙膑书》等;有蒙古文《孝经》(大德十一年中书右丞孛罗铁木儿译进)、《大学衍义》节文(延祐四年翰林学士承旨译进,忽都鲁儿迷失译)、《贞观政要》(天历中平章政事察罕译)、《帝范》四卷(察罕译)等。这就深刻地反映了辽、金、元三代少数民族统治者对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仰慕,反映出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主体文化系对于周边民族的巨大吸引力,因而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这在学术史上是很有价值的。《元史氏族表》也是一篇名作,此表属稿始于乾隆癸酉(1753)七月,成于庚子(1780)五月,前后几三十年,广搜博采,除正史、杂史之外,兼及碑刻、文集、题名录等。钱大昕在《元史氏族表序》中说,金、元之际氏族最难稽核。金制系氏于名,元则名与氏不相属,公私称谓,有名无氏,故考稽尤难。“蒙古、色目虽族属有分而姓氏不并立,但以名行,贵贱混淆,前后复杂,……盖在当时固病其称名之淆,易代之后,并族属且失之矣。”欲重新编撰,以成一代信史,则人物姓名混淆必须首先解决,诚如黄钟在所作《元史氏族表跋》中所言:“非以氏族晰之,读者茫乎莫辨。”钱氏经过深入的爬梳辨析,汇集了各种史料,凡蒙古、色目有族姓可考的,皆顺序目罗列。似异而实同者,加以归并;似同而实异者,则加以厘正;同一族姓之下,每支按世系分列成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由于钱大昕熟悉元代史事,精通音韵,又通蒙古语,故所考大多正确。后来魏源撰《元史新编》,柯劭忞撰《新元史》,都袭用钱氏此表,成为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