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3)
三、继续辛亥革命事业的探索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受过辛亥革命洗礼和由辛亥革命激发起来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在继续孙中山事业的探索中,受到十月革命的启发和五四运动的推动,接受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作为一次经过长期酝酿的、具有全国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虽然没能实现既定目标,却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带来巨大影响,促成一系列深刻的连锁反应。新文化运动就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它在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之间,起着不可替代的承上启下作用。首先,从动因上看,新文化运动是为辛亥革命补课,补思想启蒙这一课。一批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民族主义者和在辛亥民主革命思潮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逆流,进行深刻地反思和艰辛地探索。他们认为民国之所以徒有其名,是因为辛亥革命对封建主义批判的力度不够,没能从观念上彻底清除纲常名教对人们的束缚,致使大多数国民缺乏自由民主的觉悟和国家主人翁的意识。陈独秀指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条件。”[9](P107 )而“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因而,“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9](P206)。 李大钊也认为要改变辛亥革命后的混乱状况,使中国获得新生,必须形成一种新的“中心势力”,取代军阀、投机政客们对政治舞台的把持,而要做到这一步“自今而后,国民宜速自觉醒”[10](P385),同样把唤醒民众作为今后的任务。 其次,从内容上看,新文化运动宣传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与辛亥革命一脉相承,新文化运动所涉及的问题,辛亥革命时期都提出来了。辛亥革命在宣传民主的同时也批判封建思想道德。邹容在《革命军》中从天赋人权的观念出发,强烈地呼吁“革命必先去奴隶之根性”。由湖南留日学生创办的《游学译编》在1902年就把矛头指向儒学,认为“中国之所谓儒者,并非孔孟,乃人君假之以为奴隶之介绍者,故惟不儒然后可以办事,儒则熏心于奴隶也。”[11](P275)辛亥革命时期已经存在白话文运动,从1901到1911年白话文报刊已有120-130种。另外,新文化运动的一些主要人物如陈独秀、蔡元培、鲁迅等,在辛亥革命时期虽然革命活动不显著,但在文字宣传方面确表现突出。正是他们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倡导者和参加者。可以说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宣传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再次,从成就上看,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能达到那样的深度和广度,是与辛亥革命摧毁封建专制,造成价值体系失衡相关联的。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的统治下经历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的可怕的因袭重担。以这种君主专制制度为核心,形成了分散的、个体的自然经济机制,集权的专制的君主专制制度,忠君的泯灭个性的纲常伦理。它们互为因果,相互依托,如同一个壁垒森严的堡垒,合力支撑着传统的中国社会。因而,皇帝就如同封建社会的头,辛亥革命砍掉了这个头,传统社会就失去了中枢;没有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和行政贯彻,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信仰也丧失了原有的权威性和社会价值轴心的地位。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对失衡的价值体系大加挞伐,才使这场思想解放运动达到了前所未有深度和广度。 因此,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和深入。虽然,它还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它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其尖锐、深刻程度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也是空前的。它的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障碍,打下了基础。许多进步青年都是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进一步觉醒,才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辛亥革命演进了共产党诞生前中国历史上最完备的民族复兴方案。作为一次社会革命它虽然并不彻底,但正如孙中山所说“清帝退位,系帝制消灭,非止虚名”。由此引发的中国社会一系列深刻变革,催生了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新因素,使复兴中华民族的新生力量在中国社会内部孕育、积蓄。作为完成20世纪中国历史任务的一种尝试,它虽然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实践证明其路不通。经过辛亥革命洗礼和由辛亥革命激发的一批爱国主义者,不得不痛苦地抛弃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选择新的救国方案。因此,无论从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还是失败的一面,都埋下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种子。历史充分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内在生长点。着眼于这个生长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这个母体中的发育过程,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收稿日期]2000-01-15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出版社,1979. [4]周恩来谈个人与革命历史[J].中共党史资料,1982, (1)。 [5]孙中山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吴玉章回忆录[Z].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 [9]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4. [10]桑咸之。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1]胡绳武,金冲及。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