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是最富创新精神的党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80年的光辉历程。80年来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经受任何挫折考验,不断成长壮大,不断推动中国历史进步,一条极为重要的历史经验,就是不断创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最富创新精神的党。 一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必需的动力,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哪一个国家和民族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就会迅速发展,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居于优势地位,反之,就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甚至难免为世界发展的大潮所淘汰。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富于创新的民族,“创新精神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1](P160)但是到了近代,中华民族落伍了。落后就要挨打,在帝国主义疯狂野蛮的侵略下,民族的灾难日甚一日,亡国灭种的惨剧愈演愈烈。不思进取,因循守旧,已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甘落后,革故鼎新,才有古老中国新的生机和出路。为了拯救危亡中的祖国,为了寻求民族生存发展的出路,在中国共产党人之前,已有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不惜抛头洒血,苦苦求索。虽然他们奋斗的结果无一不是抱恨终生,但是他们的探索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甘落后,自新自强的精神,推动中国历史不停地迈出新的步伐。特别是他们的探索为后继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使他们认识到:以往的各种救国方案都行不通,要救亡图存,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中国共产党就是适应中国革命这种创新要求应运而生的。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设计了新的前进方向。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最富创新精神的党。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精神,不仅确立起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根本前提,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而且也使自己一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就后来居上,很快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最有朝气与活力的领导力量。 历史发展是在不断要求创新的。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走十月革命的路给中华民族指明了生存发展的根本出路,但是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该怎样走,这在经典作家的本本里和别国的经验里都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能否创造性地解决这个问题,是历史对中国共产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考验。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此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毛泽东堪称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实践创新精神的典范。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历程中,他高度重视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但又深深地懂得,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他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但从不迷信本本,认为“全世界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学问,没有任何东西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发展的。”[2](P299)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党内曾经长期盛行的那种只知照搬照抄本本和别国经验的教条主义倾向进行的不懈斗争,实质上就是创新的思想路线和保守的思想路线之间的斗争。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完全是保守路线。”[3](P116)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创新精神的哲学概括和最高体现,它不仅向全党提出了创新的要求,而且提供了如何创新的根本方法。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不断地突破已有理论和经验的束缚进行创新,成功地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在开辟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中国共产党创新精神的最大成果就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毛泽东思想主要是中国革命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独创性的见解。”[4](P345)从而创造性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既不同于欧洲、也不同于俄国的特殊国家里,在以农民为主要群众、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中世纪残余为主要任务的特殊情况下,怎样进行特殊革命的种种问题。“其中有许多是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面前从来没有提出过和解决过的问题。”[5](P336)例如,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关于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关于用无产阶级思想建党的理论;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关于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关于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的观点;关于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观点等等。它们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自身的特点得出的新结论和新认识,用特殊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指导思想。 理论创新的目的和根本价值要通过实践创新来体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高度重视把理论创新同实践创新结合起来。毛泽东提醒全党:“革命时期的情况变化是很急速的,如果革命党人不能随之而急速变化,就不能领导革命胜利。”[3](P294)他要求革命党人不仅要把握革命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应当把握革命进程中每一发展阶段、每一历史事变、每一具体环节的千变万化而开拓创新。为了主动地适应这种急速变化去推动革命的实践发展,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是注重调查研究,随时把握实践不断提出的创新要求,创造出实践发展的新形式。二是对实践形式、实践方案既有预先的设计,有周密的计划,又不固守这种设计,随时根据实践的急速变化而改变计划:纠正原来那些完全背离实际的计划,调整、补充、完善不完全符合实际的计划,用符合变化了的实际的计划代替只符合原有实际的计划。从两次大的挫折中吸取教训重新奋起;由城市武装暴动转入开辟农村根据地;两次国共合作采取的不同方式;土地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革命政权组织形式由苏维埃、“三三制”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由工农共和国、人民共和国到民主共和国,由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等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勇于和善于在革命实践中开拓革命发展新道路的创新精神。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中国,怎样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史的发展把又一个创新课题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毛泽东为此殚精竭虑,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成就,如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等,都是中国共产党创新精神的新成果,为毛泽东思想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虽然毛泽东没有达到可能达到的目的,并且有过种种失误,甚至犯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错误,最终走入了歧途。但是他的探索,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误,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遗产。毛泽东晚年的失误,受经典作家个别结论和苏联模式的束缚是最重要的根源。虽然他在主观上极力摆脱这种束缚,但实际上却进一步把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神圣化、教条化了,违背了创新精神,这正是他的悲剧所在。反面的事实说明,一个革命政党,永远离不开科学创新的精神,必须不停地创新。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