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邓演达对孙中山民权思想的超越(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研究》 王业兴 参加讨论

但是,在民权主义的具体内涵上,孙中山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是把清朝政府作为具体的体现者,认为只要推翻了满清政府,建立了共和国,民权主义即已实现。“强调政体--帝制的变更,而忽略国体--帝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的变更。”(注:王业兴《论孙中山让权袁世凯的原因》,《历史教学》,1989年第2期,第11-14页。)尽管他对封建暴政有较深的认识,后来对反动军阀、官僚、政客祸国殃民的危害性也有较为充分的估计,但对“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注:《毛泽东选集》,第17页。)却缺乏思考。
    邓演达作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方面,为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他对民权主义的思考虽然不及孙中山那样富有理想色彩和宏观构架,但立足的是中国的国情,他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官僚政治剖析得入木三分:“中国的政治组织是封建官僚主义。这种官僚主义虽为历朝统一的集权组织的骨干,而实则每个行政区域内的官僚首长都保有任免下级官僚及自行征收赋税、训练兵马的全权。……中央政府徒具形式的统一规模,一切放任于省区的官僚,省区的官僚更委之于县(清代更有道、府、州),最后才有县官的爪牙联络着绅士们去宰制”庶民百姓。对于这种官僚体系下的每一具思想上死而未僵的官僚个体,邓演达将他们的嘴脸轮廓也勾画得十分清晰,“每个官僚形式上是对职守负责,而实际上是对他们的主人(长官)个人负责。这样形成一个多层阶的统治。各个层阶,都是以首长官僚为中心,而以血缘及过去的主属关系去团结及布置爪牙僚属,构成一座很高的而专以压迫剥削人民、包办军民财政为务的金字塔,塔底是农民及其他平民群众,塔尖为皇帝总统或主席总司令。从官僚的出身来说,他们都是士大夫,商人不过占少数的一部。”这些士大夫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手段和五花八门的渠道,进入到官僚体系后,“在服官后很快的变成地主和其他经济的统治者。”(注:《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政治主张》,《邓演达文集新编》,第236页。)这样,“从皇帝、大总统下至土豪劣绅、甲长、户长,都是支配阶级,他们弄出许多的苛捐杂税,定出许多不好的规约,道德法律,叫我们饱受封建政治的剥夺。”(注:《在湖北农民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邓演达文集新编》,第67页。)在“这两千多年中,虽然政治组织有过不少的变迁,却是在本质上无甚大差别”,“两千年来地主、官僚、孔教三位一体”。(注:《南京钦定的国民会议和我们所要求的国民会议》,《邓演达文集新编》,第213-215页。)虽然“辛亥年的革命推翻了满清皇帝,结果产生出袁世凯的统治。民国五年讨袁,推翻了袁皇帝,但是又产生出了无数的督军皇帝。1927年以后党内党外的军阀官僚,挂了党的招牌,做成了无数的大小皇帝。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办法,我们已经看惯,再也不能希望推陈出新。”(注:《我们对现在中国时局的宣言》,《邓演达文集新编》,第210页。)
    邓演达对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没有借用西方的政治学说,但对“传统的中国官僚政治实为支配了中国广大平民群众近两千年的政治组织”,却看得一清二楚,对“怎样去推翻两千年来的官僚政治、官僚制度,推翻现时买办资产阶级与豪绅地主的联合政权”(注:《南京钦定的国民会议和我们所要求的国民会议》,《邓演达文集新编》,第225页。)可谓殚精竭虑。他主张彻底铲除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官僚政治体系,为民权主义的真正实现创造前提条件。
    2.在实现民权主义的途径上,孙中山由希望改良到决心革命达到推翻封建政权,建立共和国的目的,主张走自上而下的道路;邓演达认为“中国现时惟一的生路是平民革命”。(注:《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反对南京伪国民会议宣言》,《邓演达文集新编》,第388页。)“要使乡村的农民起来,使他们自己管理乡村政治,打倒贪官污吏,肃清土豪劣绅”,从而掌握乡村的政权,“由各乡而至改组各区,由改组各区而至改组各县,由各县而至改组省政府”,让广大人民组织起来,“组织而成为乡民会议,县民会议,而直至省民会议”,(注:《对第四军第十一军官长的讲话》,《邓演达文集新编》,第85页。)主张走从下到上的道路,使民权主义得以真正实现。
    19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积贫积弱的现状同西方国家的富国强兵,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照。当孙中山改良的愿望落空后,他奔走于海内外,为革命而呼号,“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注:《檀香山兴中会章程》,《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9页。)1911年辛亥革命的炮火终于划破了清王朝黑暗沉寂的夜空,随着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以及中华民国这一新政权的诞生,无数革命党人被这一度成功的政治近代化所陶醉,孙中山也为之欢呼,认为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注:《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11页。)并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在后来的《民权主义》讲演中他还进一步勾勒出一幅从上到下的“完全的民权政治机关”图:
    政权
    选罢创复
    举免制决
    权权权权
    治权
    司立行考监
    法法政试察
    权权权权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