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惟俭字损仲,明代后期祥符(今河南开封市)人,以博通经史百家、书画古玩,被当世称为“博物君子”[1],其史学代表著作即《史通训故》。从表面形式上看,此书是一部注释唐代史家刘知幾《史通》之作,书首自序也主要是谈注释的问题,因而从问世迄今,学者们都认为他是为注释《史通》而写作此书。但综合考察所见资料即可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可惜学界至今无人探讨。此外,其书与郭孔延《史通评释》的关系及二者优劣的问题,也存在着一些未发之覆,有必要进行专文析论。 一、《史通训故》的撰述宗旨与撰述经过 王惟俭在自序《史通训故序》中说明了其书写作缘起及相关情况,其文云: 余既注《文心雕龙》毕,因念黄太史(黄庭坚)有云:“论文则《文心雕龙》,评史则《史通》,二书不可不观,实有益于后学。”复欲取《史通》注之。中牟张林宗(张民表)年兄以江右郭氏(郭孔延)《史通评释》相示,读之,与余意多不合,乃以向注《文心》之例注焉,历八月迄功。然此二书讹处甚多。嗣从信阳王思延(王延世)得华亭张玄超(张之象)本,其《文心》不能加他本,《史通》本大善,有数处极快人者,故此书之校,视《文心》为愈。往见李济翁《资暇录》,云李善注《文选》,有初注、再注以至四、五注者。苏子由(苏辙)注《老子》,亦自言晚年于旧注多所改定。今余此书,曷敢以为尽是?聊以备遗忘,为他日削稿之资耳。[2]247-248 此序简明扼要,分四层交代了作者注释《史通》的基本情况。一是撰作缘起。王惟俭在刊刻《文心雕龙训故》后,想到宋人黄庭坚曾将《文心雕龙》与《史通》相提并论的话,遂欲取《史通》注之。但从他所引黄氏之语可知,他是转引自明代杨慎《丹铅余录》卷十三或《丹铅总录》卷二六《琐语类》、《升庵集》卷四七《老泉评史通》,而非黄庭坚本人之《山谷外集》卷十《与王立之四帖》(之二),黄氏原话并非如此。二是注释体例及写作时间。在王惟俭决定注释《史通》之后,其好友张民表将郭孔延《史通评释》相示,他发现郭注与自己的想法“多不合”,这更加促使他用自己的方式来重新撰写一部《史通》注释之作,于是他就以过去注释《文心雕龙》的体例来注释《史通》,并于八个月后完成《史通训故》初稿。三是校勘修订。王惟俭以郭孔延刻本为工作底本完成初稿后,文字讹处仍较多,恰好他从友人王延世处得到张之象刻本,感觉此本“大善”,于是就以之续校刊定。四是对己书的期盼。作者最后以李善注《文选》和苏辙注《老子》都曾反复修订的情况为譬喻,说明其注释绝非“尽是”,只是“聊以备遗忘”,以为后人他日“削稿之资”,这表现了王惟俭的谦虚精神。 在王惟俭刊刻《史通训故》的过程中,其好友纷纷为此书写作序跋,为后人提供了更多有关此书撰作的信息,可惜学界一直未予注意,因而一些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其中张民表在序中说,王惟俭以《史通》“世无善本,学者不传”,遂“既训刘氏《文心》成,复训是书”,最后署为“万历辛亥岁春三月己未”[3]。这一是说明,王惟俭写作《史通训故》,也有整理出令世人可读之《史通》“善本”之意。二是告诉我们,该书在万历三十九年(1611)三月己未之前已经完成。王惟俭自序中只说他是在八个月内完成初稿,后来又有修订,但并没有明白说出具体的工作起讫时间。查其《文心雕龙训故》,卷首自序所署日期是“万历己酉夏日”,书末有其手书“识语”一则,所署日期为“六月二十三日”,则全书刊刻完成,必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六月二十三日之前。由此可知,王氏《史通训故》始撰时间最早是在万历三十七年六月以后,历时八月完成初稿,万历三十九年三月己未之前完成定稿。 此外,张民表序中还谈到了他对刘知幾的认识,“刘子玄目洞千秋,手裁万化,决断无疑,于义进退,各厌其心,虽证事少乖、制词多靡,乃得失自在,取舍由人。信史家之砥砺,述者之夷庚也”。王惟俭在自序中并没有对《史通》直接发表个人评论,但他编写此书的目的既然是为自己撰史而先从《史通》取鉴(详见下文),又在编写此书过程中曾与张民表“商订”[2]251,因而张民表对《史通》的这一评论,或许也可以代表王惟俭的观点。 王惟俭同年陈九职的跋语,从宏观方面对其注释工作进行了说明和评价,其文云: 小司马损仲以颖异成其该博,……既取《文心雕龙》注之,兹复有《史通》之纂述。校雠璠摩,发凡立例,删赝订讹,旁援互证,抉秘补漏,提要括繁。事详而核,辞赡而雅,条分而贯。上下数千百年理乱兴衰之迹、臧否得失之林,一一如指诸掌,用力斯已勤矣。[4] 所谓“校雠璠摩”,是指王惟俭对《史通》文字的校勘。“发凡立例”,是说王惟俭注释《史通》有自己的体例。“删赝订讹”,是说王惟俭纠正了郭孔延《史通评释》中的一些错误,后来清代黄叔琳《史通训故补》卷首《例言》第二则也有类似说法[5]435。“旁援互证”,是说王惟俭在注释过程中采择史料比较广泛。“抉秘补漏,提要括繁”,是说王惟俭的具体注释方法。“事详而核,辞赡而雅,条分而贯”,这是评价王惟俭的工作成效。陈氏的评论虽不乏溢美之词,但他曾参与《史通训故》的“商订”[2]251,因而其所述基本上反映了王惟俭的工作实际。至于称王书使“上下数千百年理乱兴衰之迹、臧否得失之林,一一如指诸掌”,则显然过于虚夸而有失真实。 对于考察王惟俭注释《史通》工作的内在宗旨,更重要的还是自署“年弟”的薛永宁的跋语: 明兴以来,载笔不乏,至于纪传之体,独郑端简公(郑晓)《吾学编》耳。吾友王损仲思欲删润一代之大典,故于《史通》一书深所究心,其训注该博,信史家之龟鉴也。损仲渊雅卓荦,异日著述,必将与龙门(指司马迁)、兰台(指班固)分镳共驰。此无俟余言。[6]427 这告诉我们,王惟俭之所以训释《史通》,不只是王氏自序中所说的注释《文心雕龙》之后,想到黄庭坚曾将《文心雕龙》与《史通》相提并论,遂取《史通》而注之;其更深层的原因,乃是王惟俭欲撰著一部纪传体明史,“故于《史通》一书深所究心”,也就是要以《史通》中所讲的史学理论为自己写史的指导原则,以便写好自己欲图撰著的这部明朝当代史。薛永宁认为,有了《史通》的理论指导,加上王惟俭个人“渊雅卓荦”,则其日后所成纪传体明史一定可与《史记》、《汉书》“分镳共驰”。前述张民表序言,也曾称扬王惟俭“他季著述必有可观,且将方驾龙门,联镳长广”,与薛永宁推崇之意正同。无论二人对王惟俭的推重是否属实,但薛永宁作为其好友,并也曾参与《史通训故》的“商订”[2]251,则他所说的王惟俭之所以写作该书的缘由,应该不会有误。由此可知,王惟俭是为了从《史通》中借鉴修史的原则和方法,才要撰著《史通训故》的,“既注《文心》,因念黄太史”云云,虽然也是缘由之一,但更多的只是表面上的虚词客套之语,其真实目的,还是为了撰著一部明代纪传体史书而从《史通》中寻求理论借鉴。 综上所述,全面考察王惟俭自序及其与修诸友序跋可知,他主要是为了撰著一部明代纪传体史书而进行《史通训故》的编撰的,目的是从《史通》中为自己撰写史书寻求理论借鉴,并非仅仅是为了注释《史通》。其最早写作时间是在万历三十七年六月以后,八个月完成初稿,此后又有修订,到万历三十九年三月完成定稿。他在开始工作之前拟定了撰写凡例,工作内容包括对《史通》的校勘和注释,同时还有针对性地纠正了此前郭孔延注释的一些错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