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二战时期轴心国内部矛盾探析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 崔剑/朱维平 参加讨论

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后,德意日法西斯先后发动和扩大了对外侵略的局部战争。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它们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并通过一系列盟约,结成了法西斯政治军事同盟。
    三个法西斯国家走向联合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而且,在此过程中它们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和分歧,既相互勾结又互相拆台。过去,史学界对法西斯的研究重点是考察它们是如何你唱我和、结成铁板一块抱成一团的,而对其间的矛盾研究不多。事实上,德意日法西斯之间的矛盾是十分深刻和复杂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法西斯内部的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对人们重新认识二战起源和正确总结二战经验教训大有裨益。
    本文拟就法西斯营垒内部矛盾的两个主要方面--德意矛盾、德日矛盾加以探析。
    一、失去护卫舰的“航母”:德意矛盾
    在人们的印象中,德意法西斯同盟早在1935年似乎就已形成了。墨索里尼1937年9月在柏林“五月国民大会厅”的讲话提到关于柏林--罗马轴心早在1935年秋季已形成,[(1)]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只不过是出于形势需要而刮的阿尔卑斯季风。实际上,到1936年初德意还没有明显的亲近迹象,而且在后来出于形势和双方的利益需要结成同盟后,在同盟关系中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矛盾制约着德意的侵略活动,使德国这个法西斯的核心在未来的欧洲战场上成了失去了护卫舰的“航空母舰”。
    德意两国在结盟之前,在一些侵略目标上存在着矛盾。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就把吞并奥地利作为他的第一步侵略目标,而这时期墨索里尼却多次向奥地利许诺,声称要保护她免遭野蛮的普鲁士人的侵略,并不断地向奥地利人提供大量的武器装备。1933年陶尔斐斯三次被召到意大利,墨索里尼曾向他示意,如果将奥地利纳粹党和社会党镇压下去,他完全可以依靠意大利军事援助来抵御德国的吞并计划。针锋相对并付诸行动,1933年9月意大利驻上阿迪杰部队的频频调动就是给德国的警信。1934年6月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威尼斯第一次会晤后,陶尔斐斯不久即被暗杀身亡,墨索里尼再次保证,要象保卫家园一样保卫奥地利抗击德国的外来进攻,而且在北部边境地区布署了相当兵力,采取了进攻性姿态。可见在结盟之前,至少在奥地利问题上德意之间是一种敌对的关系。只是后来由于意大利在侵略埃塞俄比亚问题及干涉西班牙内战等问题上需要取得德国的支持才勉强同意德国吞并奥地利,实乃不得已而为之。意大利同意支持1936年7月11日德奥协议,这是“亲近”的第一步。这样墨索里尼可以放心地把他对埃塞俄比亚的战争进行到底,但是从意大利方面来讲,尽管取得了德国的支持,取得了侵埃的胜利,但还是深怕陷于孤立,同病相怜的孤独迫使德意两国进一步“亲近”。西班牙内战正好提供了利益协调一致的新契机和“合作”的新动力。
    1936年10月意大利外长齐亚诺访问德国,他给希特勒带的礼物是由艾登所编制的“论德国危险”的案卷,[(2)]齐亚诺和冯·牛赖特于1936年10月22日签署了一个秘密议定书--《柏林--罗马轴心协定》,就一些双方关心的国际问题达成了谅解和共识。但这个主要根据德国的倡议而达成的协议书,从一开始就不是真心诚意的,特别是在涉及到奥地利和多瑙河盆地等重要问题时更是如此。后来德国在意大利根本不知道的情况下所实施的突然袭击--占领布拉格,在罗马引起了强烈的怨恨,而墨索里尼却一再重申他对轴心的忠诚,这样就产生了在不真诚和不完全一致基础之上的联盟。
    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了早在一年之前德日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从而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世界法西斯集团。然而条约的签订、轴心的形成,并不意味着法西斯侵略者就是抱成一团的铁板一块。意大利根本不可能也没有完全从属于纳粹德国的行动方针,在接下来的意大利宣布的“非交战状态”时期,意德之间存在着“摩擦”和“不公开的论战”。
    1935年10月3日--1936年5月5日的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和1936年7月开始的武装干涉西班牙耗尽了意大利的军力、财力和物力,经济实力大大下降,因此在执行新的扩张计划之前,它迫切需要一个“不少于三年”的喘息调整和备战的时间。[(3)]因此,它一再要求德国在波兰问题上能够采取谨慎态度,把发动欧洲战争的时间推迟到1942年以后,就是在“卡瓦莱罗备忘录”中墨索里尼强调指出的,意大利的军事和经济准备工作须到1942年才能完成。而希特勒在1937年11月5日的秘密讲话(《霍斯巴赫备忘录》)确定了德国必须在1937--1938年作好战争的准备,至迟在1943年发动战争以解决“生存空间”问题的侵略原则。
    德国虽然在口头上表示同意意大利的看法,并作出了相应的保证,但实际上却有着它自己的与之完全不同的考虑。1939年5月德意签署了《钢铁盟约》,建立了军事同盟,使两国特别是德国作好了挑起全面战争的准备。1939年5月23日在总理府举行的一次秘密会议上,希特勒向德国国防军的司令们宣布,[(4)]纳粹政策的真正目标是占领东方的生存空间,而第一步应该是进攻波兰,但不能同时与西方发生冲突。如果这种冲突不可避免,那么就必须首先迎接西方。这些目标应该是对意大利和日本保守秘密。所以8月25日也就是在德国与苏联的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两天,有关该条约的谈判,直到最后一天罗马的基吉宫(外交部)还是一无所知。[(5)]首先,德国从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和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等一系列事件当中,对英、法的软弱深信不疑,外长里宾特洛甫曾预言,一旦德波战争爆发,“英法是不会参战的”。[(6)](后来的“奇怪战争”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其次,德国认为此刻自己正处于一种非常有利的时刻,它的军事实力和武器装备对英法来说,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7)]如果不抓住这一发动战争的大好时机,那么,失去机会而带来的损失将不堪估量。相对而言,如果英法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加紧扩军备战,再加上美国的各种战争援助,德国估计,二、三年后的力量对比肯定会对自己不利,那时候东方的“生存空间”问题就更加难以解决。[(8)]
    根据以上情况,德国全然不顾自己的保证,决定立即发动侵略波兰的突然袭击,这与意大利争取喘息时间的政策产生了对立冲突。在两国外长8月11日--13日的一次会晤中,意大利方面坚持“这不是进行战争、战胜对方的最合适的时刻”。德国人对意大利的态度非常恼火,因为,在这之前,他们根据两国的一系列盟约都深信,意大利一定会和德国一起参战。[(9)]
    德国立即发动战争的决心并没有因为意大利的反对态度而发生任何动摇,德国人继续按照他们既定的计划行动,因为德国人坚信英法苏谈判必败无疑,苏德关系必将缓和,英法还没有完全做好战争的必要的甚至起码的准备工作。但是法西斯首脑的真正目的和愿望是争夺霸权、是参战,因此墨索里尼在8月25日给希特勒的信中向柏林方面示意:如果德国供应必需的战略物资和原料,意大利可以立即进行干预(参战)。[(10)]希特勒要意大利开列出一份必需品清单,威尼斯宫立即制定了一份让对方无法接受的清单:150个高炮连的装备和相应的弹药,大量的钢、煤、石油和稀贵金属,总共2亿吨战略物资。并注明这些只能够供给一年使用。[(11)]希特勒根本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无奈只有单独作战,勉强同意意大利有充分的理由采取“非交战”立场,只要求意大利到战争行动开始为止能够保守秘密。
    意大利很快作出了类似的保证,事情正是按照双方拟定的方案向前发展。在德国突袭波兰的当天,意大利宣布自己处于“非交战”状态。但是由于这种立场逃避了“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力量从空中、陆地和海上”互相援助的承诺和同盟义务,也违背了德国的根本意愿和要求,因此产生了德意之间的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德意双方围绕“谁背叛了同盟”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德国人指责意大利“背叛”了同盟条约,不仅仅舆论界的情绪很激愤,就连停泊在西班牙拉斯帕尔玛斯港的德国海员对路过此港的意大利海员也经常进行挑衅,指责他们背叛了盟国,两国海员多次发生暴力冲突。[(12)]针对德国的挑衅,意大利法西斯头头们也并非等闲之辈。1939年12月16日齐亚诺在议会巧妙地发表了一篇名为反布尔什维克,实为反德的演讲,公布了一些意德关系的内幕,齐氏指出意大利政府曾经要求一个完成最起码的军事装备准备阶段,强调指出,同盟条约“除了互助的条款外还含有协商的条款”,暗示破坏协商一致原则,擅自提前突袭波兰的德国才是背叛盟国的罪魁祸首。当时德国大使默默地听着,“不时禁不住流露出失望的情绪”[(13)]。
    这次演说抓住了德国对钢铁同盟条约所规定的义务履行不力的问题,对德国进行了猛烈的抨击,[(14)]它对联盟起了一种葬礼性的作用。加之意大利国王夫妇和教皇庇护二世之间的相互访问更加深了德国对意大利的忧虑,他们害怕意大利的一次新的背叛,就像1915年那样。因为庇护二世称意大利的永久的中立为值得追求的目标。[(15)]
    墨索里尼甚至把同德国的论战带到与匈牙利的谈判桌上,像跟朋友诉说自己的苦衷发泄心头之愤一样指责柏林当局对意大利的诽谤是可笑的,强调破坏同盟条约的并非意大利而是德国自己,声明意大利始终是忠于这个盟约的。
    互相指责“谁是真正的背叛者”的风波尚未平息,德国人又将突袭波兰的责任转嫁到意大利的头上。似乎英国事先了解到意大利不参战的“非交战状态”才向波兰提供了“安全保证”的,并敦促波兰积极抵抗,终于导致了战争的爆发。[(16)]这番如此强辞夺理的流言一时风行德国舆论界,以致于意大利驻柏林大使不得不跳出来,公开地反驳,为本国进行辩护。
    由上述我们可以看出,从战前到非交战状态时期,德意矛盾日趋明朗化,已经越出了不公开的论战范围而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公开地扩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中去了。显而易见,过去的“完全一致论”、“服从论”是错误的,甚至于连“不公开的论战关系论”也是极不确切的。造成这种紧张关系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意大利没有做好战争的充分准备。意大利担心对波兰发动战争会导致英法参战,自己难以应付过长的战线(意大利有五个战场:本土、利比亚、爱琴海、阿尔巴尼亚及非洲)。意大利需要一个一方面与交战双方保持联系,一方面扩军备战的时间,这样可以根据局势的发展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参战,换句话说,意大利所采取的就是一种观望投机的态度。这与一战前的意大利有惊人相似之处:如果发生对西方国家有利的战局,意大利可以很体面地与德国脱离关系,为自己留有一条光明的退路;如果战局对德国方面有利,那么意大利不会因自己与德国的结盟破裂、直接脱离波兰战争而丧失战后和谈的发言权。意大利的“非交战状态”是服从于这种观望、投机态度的最佳形式,对此,德国人能不发火吗?
    针对西线战争,意德矛盾同样存在。德国在波兰的胜利以及对北欧国家的迅速征服,即使德国摆脱了两线作战威胁,又使德国获得了大量军事战略物资的供应地。面对这种有利形势,希特勒法西斯集团决定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实现其消灭英国称霸世界的野心。然而这时墨索里尼却致信希特勒,提出交战双方在西线都不主动采取军事行动,通过重建一个德国人保护下的波兰人组成的政府来结束战事的建议。[(17)]在信中,墨索里尼指出,由于财政经济、军事等困难,“意大利不能也不想进行一场长期战争”[(18)],他认为,战争的头号目标应是“全世界的头号敌人”--俄国,[(19)]而不应该是西方的英法,他认为在对西线战争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之下,向英法开战“简直是拿一切,包括制度 在内去冒险”。[(20)]他对苏德条约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敌意,指责希特勒背弃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放弃了“反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旗帜”,“背弃了自己的主义”。
    很显然,在参战问题上,意大利态度依旧。它只会在“最有利和决定性时刻参战”,只希望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充当德国的后备力量的角色。[(21)]在前途未卜的情况下,意大利是不会贸然参加战争的。
    然而,希特勒在西线发动进攻的决心已定,墨索里尼的信只能进一步加深德国对意大利的猜疑,扩大了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重建波兰国能否结束战争、德国人能否西线必胜、英法俄谁是法西斯的头号敌人等等。更重要的是,在德国即将与西方开战的时候,意大利却致力于加强同英法的贸易,意大利用向英国出售飞机发动机和教练机来换取其必需的煤和海上通航的便利权。[(22)]这种贸易遭到了德国人的强烈的抨击。戈林曾指出,德国人根本无法理解,作为盟友的意大利,怎么会向自己的盟友的敌人提供飞机发动机和教练机呢?[(23)]意英贸易进一步加深了意德之间的矛盾分歧。
    然而面对德国的一连串胜利以及1940年4~5月的频传捷报,墨索里尼无法抵御作为胜利者一员分取参战胜利果实的强烈诱惑,他坚信:德国的胜利将是了不起的,但是,前线指挥员向他提供的有关军事上缺乏准备和几乎完全缺少人力物力的残酷的现实又使他无法立即投入西线以加大未来分赃谈判的砝码,不得不将干涉时间推迟到6月10日。意大利在阿尔卑斯山战线上开始了军事行动,然而刚刚开战不到一周,贝当方面就提出停战要求,对这种来之如此容易的战果,害怕将来说话没份量的墨索里尼感到出奇的愤怒,但是屈于希特勒对法的温和态度的压力,不得不放弃那份应得的战利品。在与法国停战后,墨索里尼打算参加预先的对英进攻的计划,但却遭到了希特勒的婉言拒绝。[(24)]希特勒向墨索里尼说明意大利的任务在于进攻埃及和苏伊士,而把意大利从欧洲战场上支开。
    1940年8月初墨索里尼企图与俄国接近,并向南斯拉夫进攻,9月份,他计划对希腊采取军事行动。但柏林当局却下定决心要保持巴尔干的和平,以利西线战事。而当德国后来派遣军队到罗马尼亚去的时候,墨索里尼对又一次被置于既成事实之外而感到非常愤恨和不平。意大利人终于尝到了在一旁观望的“穷亲戚”的苦头,一次次地被排除在战争利益之外。在对俄战争爆发之后,德国不断增长其政治优势,它把其军事控制范围扩大到意大利半岛,这是德国不信任意大利能保持沉默和效忠德国而采取的防范措施,加之其他因素,意大利对德国这个盟友产生了新的怨恨。意大利的反应(阿尔卑斯山大壁的建立、停止派遣工人到德国)更加深了德国对意的怀疑:意大利准备单独媾和。德国还采取了“女武神计划”来防备意大利的背叛和垮台,驻扎在因斯布鲁克的三个德国师团一切准备就绪,随时可在半岛上进行军事干预。[(2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