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梵蒂冈城国的历史和现状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上海教育学院学报》 顾卫民 参加讨论

梵蒂冈(Vatican),其正式的名称为“梵蒂冈城国”,英文作The State of the Vatican City,意大利文作Lo Stato della Citta del Vaticano。又因为它是全世界天主教会的中心,历代教宗均驻于此地,故也称“教廷”(CuriaRomana),又译作“圣座”(HolgSee)或“宗座”(Apostolic See)。
    一、历史的沿革
    梵蒂冈位于罗马的西北部,那里是一个隆起的小山岗。在古罗马帝国时代,这里是人们占卜凶吉的场所,伊特鲁里亚的占卜家们的出没之地。“梵蒂冈”源于Vaticinia一词,有占卜之意。在罗马帝国时代,从革拉古皇帝到暴君尼禄,在梵蒂冈的广场之上,一直举行驾驭马车的竞技。暴君尼禄还在此残酷地屠杀基督徒,将他们身上缚以树枝,浇油焚烧,以活生生的人当作祭品。
    相传耶稣的门徒伯多禄(彼得)来到了罗马,在帝国的心脏地建立了教会。公元64年,罗马城发生了大火,十四个街区中只有四个街区得以完全保存,满目疮痍,一片荒凉。民众中普遍流传的说法是尼禄皇帝为了兴建一个新罗马而故意派人纵火。为了转移这种猜测和推想,尼禄将罪名归到基督徒身上,宣布他们是纵火者,大加捕杀和迫害。宗徒伯多禄即于公元67年,在梵蒂冈竞技场被罗马兵倒钉在十字架上殉道的。公元119年至217年之间,罗马的一位名叫加尤斯(Caus或Gajus)的神父在其著述中,叙述了伯多禄在罗马传教的行迹,并记叙伯多禄之墓在梵蒂冈。
    在二十世纪以后,罗马教廷在梵蒂冈组织了两次考古发掘,一次在1939年至1949年;另一次在1953年至1958年。考古学家们发现,在梵蒂冈丘陵原始土层之下,有庞大的墓地,最上层者为罗马非天主教徒者墓穴,许多墓穴中有规则之墓碑。但其中亦杂有天主教徒的墓,其标志为墓壁上绘有象征性的如鸽子(圣灵)棕枝(和平)等图案。再往下发掘,除了发现位于君士坦丁大帝所建的老堂之前有一座教堂的废址以外,还挖掘到了一个简朴的墓穴,上面覆盖了一些瓦片,小油灯的残片和一些仿埃及式镀金的彩虹玻璃,下面则有一口棺木,其中有骸骨、红色石膏的碎片、零碎的织物和两块大理石残片。1963年6月,经科伦蒂教授鉴定,证明织物系朱红颜料所染,又是用金丝刺绣的,骨骸则属于一个年龄在60~70岁之间的男性,体质结实。考古学家伽尔杜西将棺木附近的一些壁画真迹,经复染鉴定以后,也作出了肯定的结论。根据这两方面的考据,1976年6月29日,教宗保禄六世宣布宗徒“伯多禄的坟墓就在此地”,“我们已经掌握了无可争辩的证据,证明伯多禄确实到了罗马。”
    罗马皇帝尼禄曾在梵蒂冈山坡上广种树草,辟为园圃。公元68年,高卢兵反动叛乱,尼禄被元老院所废,走出后自尽,他所经营的御苑逐渐变为荒草蔓生的野地。公元90年,罗马主教,后被尊为教宗的圣雅那克莱(S. Anaclet)在伯多禄的墓上曾建立一所小圣堂,稍事表彰。在以后的岁月中,基督教仍受到时续时断的迫害。
    直到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I,274~337)在位时,情况才有了根本的转变。君士坦丁大帝曾与其对敌马克森提在距罗马不远的台伯河米尔维恩桥附近发生过一次决战。临战前夕,君士坦丁祈祷他所信仰的神,他看见了一个异象,在太阳之上出现了十字架的形象,并且有声音说:“用这个做标记,你一定会战胜”。当君士坦丁用十字旗号与马克森提会战时,果然胜利了。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他的亲戚李锡尼相会于米兰,共同颁布了《米兰敕令》。宣布了信教自由,他本人后来亦皈信了基督教。同时,这位罗马皇帝宣布迁都拜占庭,改称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君士坦丁大帝还颁布了法令,允许教会可以接收捐赠的遗产和遗物。他本人将罗马帝国在京都的许多行政大厅都捐赠给教会,其中最大的是拉特兰宫,这是罗马天主教会拥有合法教产之始。教宗圣西尔弗斯德一世(S.Silvester, I.314-335)请求皇帝,将梵蒂冈周围的竞技场拆去,在场基的北面兴建圣·伯多禄圣堂。324年(一说333年),君士坦丁大帝躬亲破土,拔巨额工程费用,历30年而竣工,这座老伯多禄堂高131英尺,宽79英尺,在当时已是十分宏壮。现在的圣·伯多禄大殿是教宗儒略二世于1506年在拆除老堂的基础了建成的。
    梵蒂冈并非一开始即为教宗的驻地。在迁都阿维农以前,历代教宗都住在拉特兰宫。因距梵蒂冈甚远,为了便于罗马主教及随员到梵蒂冈圣·伯多禄堂举行弥撒,于是就在梵蒂冈伯多禄堂一侧兴建了一些住宅。约在4~6世纪,梵蒂冈成为罗马教宗的官邸所在。5世纪以后,罗马帝国的政治中心已完全东移,对于西方已感鞭长莫及。因此,在意大利半岛上,抵御隆巴族人入侵以及在时疫流行时对人民的救济工作,胥由教宗一身任之。教宗实际了成为欧洲的政治领袖。6世纪中叶的教宗贝拉琪一世(Pclagius I,556-561)已经行使君主拥有的一切权力。6~7世纪之间,教宗格里高利一世(S.Gregory I,590~604)明确宣称他不仅是一位宗教领袖,同时也是一位国王。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教宗与法兰克王国建立了密切的政治联系。756年,法兰克国王丕平(Peipin)将意大利中部一万六千平方英里的土地献给教宗,史称“丕平献土”。所谓历史上的教宗国就是指756~1870年教宗在意大利中部拥有领土主权的政教合一的国家。774年,著名的查理大帝(Charlemagne)又将贝纳文托和威尼斯等城献给教宗,查理大帝曾屡次亲到梵蒂冈朝圣。800年圣诞节,教宗为大帝在圣伯多禄殿举行了加冕典礼。11~13世纪时,教宗国的权威显赫,直到1309~1377年受制于法国王室的“阿维尼翁教宗”出现时期,教宗国因教廷迁往法国阿维尼翁而一度中衰。1377年,教宗格里高利九世(Gregory XI,1370-1378)将教廷迁回了罗马,以后的历代教宗陆续在梵蒂冈营建了一些著名的建筑物,如教宗尼各劳五世(NichalasV,1447-1455)创建的梵蒂冈图书馆、教宗西斯笃四世(Sixte IV,1471-1484)兴建的西斯廷圣堂、1505年教宗儒略二世开始营建的圣·伯多禄大教堂,1579年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Gregory XⅢ,1572-1585)兴建的天文台以及1622年著名艺术家贝尼尼续建的圣·伯多禄大广场等等。
    教宗国在意大利拥有不少领土,法国大革命以前,法国南部亦有教宗国领地。1798年,拿破仑率军进入罗马,迫使教宗庇护九世放弃教宗国领土,成立罗马共和国。1800年,庇护九世重建教宗国,九年以后又被拿破仑并入法国版图。1815年,在拿破仑帝国覆灭以后,维也纳会议恢复了教宗国,并委托奥地利保护。教宗国与撒丁王国(Sardinia)、莫得纳(Modena)和那不勒斯(Naples)等并列为意大利九个邦。1840年代以后,意大利统一运动兴起,撒丁王朝成为统一运动的中心,而其首相加富尔(Count C.B.Carvour 1810-1861)将巴马、托斯卡里等邦并为撒丁王国之中。同时,1860年,另一位意大利志士加里波的(Caribaldi)率红衫军在西西里起事,渡海攻占那不勒斯,加富尔趁机向教宗国军队进攻,与加里波的两军会师于那不勒斯。次年,意大利王国成立,以爱麦虞二世(Vietor Emmanuel Ⅱ)为国王。时教宗国三分之二领土及四分之三臣民并入意大利王国之手,仅余罗马一城,只是依靠法国军队的保护才维持这片地区。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军撤出罗马,加利波的率意军于9月20日进入罗马庇阿门(Porta pia),10月2日,人民投票决定将罗马城并入意大利王国,并定为首都。
    1871年5月,意政府宣布“保障法”(Law of Guarantees),愿偿付教宗三百二十二万五千里拉,以赔偿教宗国的土地。教宗庇护九世(Pius IX 1846-1878)因其为片面条约,拒绝接受,并否认一切既成事实。教宗自动幽居梵蒂冈,以后继任教宗亦均发誓任内不出梵蒂冈一步,号称“梵蒂冈之囚”(Prisoner of the Vatican),以表示自己为一被迫害者。当时教廷规定,意大利王室中成员一概不许领受教会圣事,外国元首到罗马访问者,凡谒见意大利君主,教宗即拒绝接待。所有意大利教友,教会一概不许他们参加政府工作,是为欧洲政治史和外交史上有名的“罗马问题”。
    1929年2月11日,教廷国务卿嘉斯巴里枢机(Card. Gasparri)与意大利政府首相墨索里尼(Mussolini),分别代表教宗庇护十一世和意王爱麦虞三世,正式签订了《拉特兰条约》(Lateran Treaties),因订约地点在拉特兰宫,故名。该约于5月25日被意大利国会通过。《拉特兰条约》共分为三项:(一)意大利承认梵蒂冈有完全的独立权和领土权,教宗放弃其在意大利境内的领土,宣告“梵蒂冈城国”成立;(二)意大利承认天主教的崇高地位。(三)意大利政府拔给教廷七亿五千万里拉现金和价值十亿里拉的证券,其利率为5%,作为补偿。事后,教宗宣称:“我们的地盘虽然被压缩到了不能再小的地步,但也因此高兴地看到精神方面的影响定能广被宇宙,超越一切。”
    二、梵蒂冈城国概况
    如果站在圣·伯多禄大教堂的顶上往下眺望,整个梵蒂冈城国均在视线之下,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面积仅0.44平方公里。(合108.7英亩)整个梵蒂冈由城墙围绕,那是因为846年,教宗宫曾遭撒拉逊人的入侵和劫掠,848年,教宗良四世(Leo IV847-855)在梵蒂冈四周建筑城堡,一过台伯河地带,人们便可看到黄棕色的城墙,史称“良城”。如果绕城一周,只需时五十五分钟。
    梵蒂冈的国旗为正列黄白二色,靠旗杆一侧为黄色。白色部分正中绘钥匙一对,作交叉形。按耶稣曾对第一任教宗伯多禄说:“我要把天国的钥匙交给您。”钥匙之上绘有教宗三级冕,图作黄色。
    梵蒂冈的标志性建筑物是圣·伯多禄大教堂。现在的圣伯多禄堂是教宗儒略二世于1506年发愿重修的,直到1588年始告峻工。教宗延请了一些极为著名的艺术家如勃拉芒德(Donato Bramante)、拉斐尔(Raffaello)、米开朗基罗(Buonarroti Michelangelo)、贝尼尼(Bernini)、波尔达(Giacomo della Vignalo Porta)来参与设计和建筑。这座全世界最大的天主堂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其高达403英尺的圆顶由艺术泰斗米开朗基罗设计,至今仍是罗马的最高建筑。圣堂的内部参照古罗马卡拉卡拉浴场式样,许多高耸的圆形拱门稳稳地支撑着那座圆形穹顶。抬眼望去,绚丽的光线透过穹顶上的窗户,映照在无数精美的壁画和雕刻之上,格外壮丽。圣堂长696英尺,宽450英尺,可容五万人同时望弥撒。圣堂的宏大为全世界之冠,但初看并不觉大,因为“天使象巨人,鸽子象老鹰”,圣堂的真正大小,反而不容易看出了。只有乘电梯到顶上的阳台,从内下望堂里的人如蚂蚁一般蠕动,方知离地已一百公尺了。再往上爬三百十级石梯,便到了大殿的最高处。极目望去,鳞次栉比的屋宇在浮云和阳光之下熠熠生辉,台伯河蜿蜓其间,教堂的钟声此伏彼起,罗马这座“永恒之城”的全景尽收眼底。
    对伯多禄大殿的两旁,有两列高高的回廊柱如同两只大胳膊拥抱着伯多禄广场,中间留一个口子,象一个玦。玦中央是一个埃及方尖碑,高二十五米,乃罗马皇帝尼禄自埃及运来,1585年教宗西斯笃五世下令自尼禄竞技场运至此地。两道廊柱由建筑家贝尼尼设计,两列四排多立克式石柱共二百八十四根,廊顶置石人像一百六二十座,高为真人三倍,气势雄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