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日苏中立条约》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激烈进行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大部,正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而激剧扩张;希特勒德国已占领了欧洲十四个国家,正在激战英国。与此同时各国都在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进行着频繁的活动,国际关系一直在惊人地演变着。这年春天,又出现举世注目的一幕--4月13日,日苏两国签订了中立条约。 《日苏中立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日苏两国保证互不侵犯领土,彼此在对方与第三国的纠纷中严守中立;在签约后双方发表的声明书中双方互相承认外蒙与伪满的“领土完整与神圣不可侵犯”。对这一条约的目的和作用,特别是它究竟在避免苏联两线作战方面发挥了何等作用等问题,学术界有一些不同认识,有人完全肯定,说它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对苏联乃至二战胜利有着巨大意义;有人完全否定,说它是调动日本南侵的罪恶手段。笔者认为这两种意见都有偏颇之外,必须以历史客观的态度,具体分析当时的国际局势,从世界反西斯斗争的全局看待条约的内容及影响,从而对条约作出正确评价。本文试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敬请学术界批评。 一 分析《日苏中立条约》签订前的国际形势演变,可以看到,《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在苏联方面是在面临侵略的情况下,为了解除日本的侵略威胁,避免两线作战采取的外交措施。 希特勒上台以后,一直把苏联做为主要敌人,必欲灭之而后快。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说:“我们是国家社会党人,我们有意改变我国战前对外政策的方针。……当我们现在在欧洲谈论新的领土时,我们首先能想到的只是俄国及其所控制的各个领国。”(注:[苏]C.A戈尼昂斯基:《外交史》第四卷112页。)三十年代后期,德国法西斯侵略战争威胁日益严重。1938年吞并奥地利,支解捷克,1939年9月向波兰进犯,二次大战在西方正式揭开序幕。到1941年6月进攻苏联之前已有十四个国家被希特勒占领。 德国法西斯侵占西欧的同时,也在为侵略苏联做着准备。希特勒的心目中,从没忘记过进攻苏联,只是在寻找有利时机。1940年6月法国沦陷后,希特勒妄图以当时严重的局势迫使英国屈服求和,而没打算用武力解决问题,他准备回过头去进攻苏联了。可是英国表示的不是屈服,而是抵抗到底的决心和行动,于是希特勒发动了对英国的战争。 在侵英战争期间,德国仍在为侵苏战争做着准备,1940年9月结成三国军事同盟,采用种种卑鄙手段使罗、匈、保、南、芬等国先后加入该条约集团;同年九月增兵波兰,军事占领罗马尼亚战略要地,侵占南斯拉夫。这就对苏联形成了战略包围。到了十月以后,由于英国一次次粉碎德国的进攻,使希特勒“弄不懂为什么英国似乎并不认识已处绝境,所以转而向俄国寻求答案。一个月一个月过去,他一遍又一遍对约德尔等人说,英国一定希望俄国干预,否则早已屈服……德国必须马上动手。”(注:〔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21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12月希特勒正式批准了“巴巴罗莎方案”。德国战车在急速向苏联开动,战争不可避免了。 苏联在希特勒上台后就看透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本性。德波战争前一贯旗帜鲜明地反对德国侵略扩张。德波战争后,苏联当局虽然没有能及早估计到德国何时会入侵苏联,但也从未有过希特勒不会进攻苏联的幻想。事实上苏联有利用帝国主义厮杀之机,刻不容缓地做着反侵略战争的准备。调整经济,扩大和整训部队,改进国防装备,建立“东方战线”。在外交上为了打破德国包围,针对德国的活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939年9月、1940年11月两次建议保加利亚与苏联签订互助条约。鉴于德军企图进占保加利亚,1941年1月莫洛托夫向德国大使发表声明指出:“苏联政府不止一次地向德国政府声明过,它认为保加利亚领土和海峡是苏联安全的屏障,对威胁苏联安全的事件,苏联不能漠然视之。如上所述,苏联政府认为有责任预先提出警告:任何外国武装力量在保加利亚领土上和海峡中出现,都是对苏联安全的侵犯”(注:〔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9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为了同匈牙利改善关系,1940年9月与之签订“苏南友好条约”,还警告德国不得入侵南斯拉夫。1941年3月与土耳其谈判发表互相遵守互不侵犯条约的声明。1940年4月警告德国:“苏联政府不能容忍瑞典中立遭到破坏,它期望瑞典不至于参加德国的联合行动。”(注:[苏]C.A戈尼昂斯基:《外交史》第四卷189页。)1940年3月苏联与芬兰签订和约以后,一直为避免希特勒把芬兰拉入反苏集团而努力。可见,苏联与德国在北欧、中欧、南欧诸国展开逐一争夺。争夺的结果,有些国家慑于法西斯威胁加入三国军事同盟;有些被德国占领,到1941年春天只有瑞士还保持中立。也就是说《日苏中立条约》签订前,德国已完成了从西侧及东南、西北两侧对苏联的包围。正如斯大林所说:“我不需要任何警告,我知道战争一定会打起来。”(注:[苏]C.A戈尼昂斯基:《外交史》第四卷120页。) 西方面临战争,东方如何呢?日俄历史上是敌仇之国,在远东一直存在着尖锐矛盾和冲突。十月革命胜利后,日本更加仇视俄国。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就在奏折中提出:“迟早我们势将和苏俄作战”。(注:〔苏〕瓦·伊·崔可夫:《在华使命》,82-83页。)1935年8月,广田内阁把侵略苏联定为国策,同年11月与德国签订反共协定。日本关东军一直虎视耽耽于苏“满”、“蒙”交界地区。1938年、1939年两次向苏联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挑衅。由于日本在这些入侵中受到深重打击,反苏气焰才有所收敛。 很显然30年代末40年代初,苏联东西两面处于法西斯侵略威胁之中。因而采取措施避免两线作战,是有关苏联根本安全的迫要问题。而当时德国的威胁最为现实,苏德战争不可避免。这样的情况下,采取措施避免日本对苏联的可能进攻就是苏联的安全之路,取胜之道。斯大林当时看清了这条道路。他在1940年就对即将来华的崔可夫说:“崔可夫同志,您的任务,我们驻华全体人员的任务,就是紧紧束缚日本侵略者的手脚,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注:《中国时事月报》1929年12月号。)这说明斯大林束缚日本避免两线作战的策略思想是很明确的。这当然也就是苏联远东外交的指导思想。中立条约和签订正是这种思想的实践结果。也就是说签订中立条约是苏联避免两线作战的外交措施。这一点当时英美一些客观看待国际局势的外交家也是不怀疑的。美国驻莫斯科大使斯·克里普斯把苏联同日本签订中立条约看成是反德的,因为它的唯一目的可能是在德国进攻苏联西部边境时维护东部边境的和平。(注:Harrict Moore著,曹未风译:《苏联的远东关系》,75页,87页,85页,商务印书馆1950年版。)只要不持偏见,就不能否认苏联签订《日苏中立条约》是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希特勒德国,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外交策略,在当时这是必要的。以后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对苏联签订《日苏中立条约》的策略思想及其必要性应该肯定,视之为调动日本南侵的手段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