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戊戌到辛亥期间的张元济(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林》 张人凤 参加讨论


    这一时期,张元济在事业上不断成功的同时,对政治的热情与直接参与程度在不断冷却。戊戌变法失败,他被逐出都门,走向民间,来到远离京都的商埠,但一开始,他还保有相当高的政治激情。
    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我华北。张元济一听到“大沽炮台昨已开炮,轰击各国兵舰,德兵官受伤,炮台失守”(注:张元济致盛宣怀信,1900年6月18日,载《张元济书札(增订本)》第1005页。)之后,马上想到:“各国必并力前进。螳臂挡车,胜败可决。祸变之惨,将不忍言。政府一蹶,东南各省必乱事蜂起。哀我生民何堪遭此荼毒。”(注:张元济致盛宣怀信,1900年6月18日,载《张元济书札(增订本)》第1005页。)
    他看到这场由慈禧挑起的战祸已无可挽回,唯一可以做的事,就是利用南方的有利地位,辟开战祸,保全富庶的东南之地及这一带亿万民众的生命和财产。他立即给盛宣怀写信:“今督两江、粤、鄂诸公,皆负时誉。阅报并知先生昨有联衔电奏请救危局之举。惟现在事变更急,断非寻常举动所能挽回。我公负天下重望,且为各国所引重,似宜速与各省有识督抚联络,亟定大计,以维持东南大局。”(注:张元济致盛宣怀信,1900年6月18日,载《张元济书札(增订本)》第1005页。)盛对张十分器重和信任,这从几天后张母病故,盛亲至张宅祭奠一事可证。两天后,盛宣怀致电刘坤一,谓:“各领事并无占吴淞之意,英领事要我请其保护,是其伪术。若为所愚,各国必不服……自吴淞以迄长江内地,公应饬沪道告知各国领事,自任保护,勿任干预。”(注:转引自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3卷第23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盛宣怀在张之洞、刘坤一与外国领事间频频联络,6月23日,盛分电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请饬上海道与各国驻沪领事订约,“留东南以救社稷”。(注:转引自汤志钧主编《近代上海大事记》第54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到6月26日,《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在沪订立。不管史家对东南互保如何评说,张元济为此事积极参与了谋划,“援匹夫有责之义,贡千虑一得之愚”,(注:张元济致盛宣怀信,1900年6月18日,载《张元济书札(增订本)》第1005页。)至少说明他心系东南民众的生死,忧国忧民之心未泯。
    目睹八国联军的祸变,看到慈禧为渲泄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的私愤,不惜利用愚昧民众,导致京城受陷,华北千百万生灵涂炭的惨状,张元济认为这是当局缺乏外交知识,一味盲目排外的结果。他在南洋公学工作稍有头绪之后,即与蔡元培、赵从蕃等发起创办《外交报》,并在创刊号发表《外交报叙例》,阐明办报宗旨。他说过去中国外交上的失败,“夫亦见地之不广,作用之不密”所造成。“广之、密之之道,不外于知彼知己,与时势为推移,刺其蕃变,舍报莫属。”于是办报人就“举我国对外之事实,与各国所以对我之现状之隐情,暨各国立法行政之迹,凡足资借镜者,博访而广译之,以为此报。”(注:张元济《外交报叙例》,载《外交报》第一期,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外交报》除了社说、谕旨、文牍各栏外,还广译国外外交消息、文件、外报文章、外交家传等,各种各样的观点、思潮在报上得到表达和反映,完全不同于专制集权的一统化。《外交报》甚至还登载过一些批评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文章。张元济在这份连续发行9年的我国第一份外交专业报刊中,希翼着他普及现代外交观念、国际知识并对当局产生影响的深切希望。
    1903年,君主立宪这一社会思潮在国内和海外华侨、留学生中开始萌发、传播。1904年2月,日俄两国在我东北爆发了一场罪恶战争,它直接激发了立宪运动的高涨。张元济等江浙立宪派人士,对我东北前途十分担忧:“观俄国举动,若令战胜,我恐无地自存。然必俟日兵败俄,我往收地,无论日本不肯让我如此便宜。我兵力、财力亦断断不得。彼时日本必以代守为言,真无异虎退狼进也。”(注:张元济致盛宣怀信,1904年3月3日,载《张元济书札(增订本)》,第1010页。)一个月内,张元济三次上书盛宣怀,提出“且见庚子东南公保之约,成于宫保之手,则维持大局,济尤不能无一再之望。现在时机已迫,若再失误,以后将无可措手。”(注:张元济致盛宣怀信,1904年2月11日,载《张元济书札(增订本)》,第1009页。)他与张美翊、吕景端进行了紧急磋商,提出要及早准备,派专使分赴各国,声明东三省主权之所属。他们说服了盛宣怀,盛联合湖北抚台端方和办理商约大臣品海寰,又拉入岑春煊、魏光焘两位总督,联名上奏,要求派大臣出国,名为考求新政,实际四出游说,以图保全主权。张元济还与张謇、张美诩、许鼎霖、汤寿潜等人经过连日商谈,由张美翊执笔,写了一份说帖给他的老师、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瞿鸿机,请瞿派人调查宪法,倡导立宪。由于得到瞿的支持,终于促成了1905年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这是中国高层官员第一次正式出访,其结果直接推动了以后君主立宪、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然而,同一时期另两件事,反映出张元济政治活动热情明显下降。
    1900年7月,以唐才常为首的正气会改名自立会,约集维新人士80多人,在愚园召开两次会议,称为“中国议会”。会议发布不承认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等宗旨。张元济参加了这两次会议。第二次会上,会长容闳指派干部,由张和孙宝瑄任会计,但张力辞不就。除了上述张力辞会计不就一项外,任何有关资料和研究文章中,均未见他参加活动的记载。特别是1929年丁文江等为编《梁启超年谱长编》,就这段历史询问过张元济,张的回答不得要领。这与1949年他回忆戊戌变法、1952年写《追述戊戌政变杂》成鲜明对照。
    庚子以后,慈禧在内外交困中,企图以“新政”作为救命稻草。维新人士除康、梁外,均可重获起用。瞿鸿机很欣赏张元济,1904年他通过汪康年试探张是否愿意在仕途上复出。张元济痛恶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对朝廷的腐败有切身的感受,出版事业上的第一步成功,又使他深受鼓舞。他的复信意味深长:“善化师拳拳于弟,至为可感。惟数年以来,自镜稍明。如今时势,断非我一无知者所可补救。若复旅进旅退,但图侥幸一官,则非所以自待,抑亦非所以对师门也。晤时如再询及,尚祈婉达鄙意。来书吾辈既为国民云云,诚然诚然。然亦只能尽其力所能为者。弟近为商务印书馆编纂小学教科书,颇自谓可尽我国民义务。平心思之,视浮沉郎署,终日作纸上空谈者,不可谓不高出一层也。”(注:张元济致汪康年信,1904年8月14日,载《张元济书札(增订本)》,第654页。)这时,他已把编纂小学教科书这件政要们不放在眼里,大儒们不惜去做也不一定做得来的智民的基础工程,看得远远高于在官场的浮沉。这封信也是他已经实现了在民间出版事业中的人生定位的极好证明。瞿鸿机是张元济很尊敬的老师。1918年瞿在沪病逝,张不仅前往吊唁,还特地赶赴杭州送葬。如此对待逝去的师长,他生平大约也就这么一次。换一个角度看,这么一位恩师着力提拔他,他没有听命,足见他这次所实现的人生定位的稳固性。当然事物难免有些曲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