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清海洋经济思想的嬗变(2)
2、六十至九十年代中叶郑观应等人的明确认识 从六十年代洋务运动的发生到九十年代中甲午战争的爆发这30多年时间里,海洋经济思想的载体主要体现在早期改良思想家的身上,即冯桂芬、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陈炽、郑观应等,其中以郑观应为代表。这些人的海洋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明确批判重农抑商;第二是宣传重商、商战;第三是流露出重工思想。 对于重农抑商的批判,王韬的言论最为典型。在《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他指出:“盖西国于商民,皆官为之调剂翼助,故其利溥而用无不足;我皆听商民之自为,而时且遏抑剥损之,故上下交失其利。今一反其道而行之,务使利权归我,而国不强,民不富者,未之有也。”[6](P85)在《兴利》中又称重农抑商“迂拘”,“徒知丈田征赋,催科取租,纵悍吏以殃民,为农之虎狼而已。”[7](P45)农本的思想荡然。 很明显,早期改良思想家的海洋经济思想是以批判农本商末为起始,而落脚点则在于重商、商战上。 关于重商,马建忠有一段论述:“窃念忠此次来欧一载有余,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为本……”[8](P31)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改良思想家在重商的思想基础上,竟提出了“恃商为国本”[7](P300)的口号。如郑观应曾指出:“商以懋迁有无,平物价,济急需,有益于民,有利于国,与士农工互相表里。土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是商贾具生财之大道,而握四民之纲领也。商之义大矣哉!”[9](三编,卷一,P2)薛福成在《英吉利用商务辟荒地说》中也有类似言论:“夫商为中国四民之殿,而西人则恃商为创造国家、开物成务之命脉,迭著神奇之效者,何也?盖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上述内容说明了早期改良思想家的重商主义倾向[10](P10-13)。 关于商战思想,较早提出的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筹国用议》中主张加强发展出口贸易,并称出口大宗丝、茶为“富国之大源”,开商战思想之先声。其后,马建忠、薛福成、陈炽等应者纷起,而集大成者则是郑观应。他在《盛世危言·商战》中说:“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蔽国无形。”“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早期改良思想家重商思想的发展,其对工业的重视程度在上升。如陈炽就曾指出:“外洋入口之货,皆工作所成,中国出口之货,皆土地所产,工拙相越,贵贱相悬,而中国之金银山崩川竭矣。”[11](P82)通过中西比较,陈炽认识到我国传统就是重农抑商,这与西方迥异,国用出于农,则重农,出于工商,则重工商,理固依然,无足怪哉。但至今以后,国家的根本命运、经济命脉,必系之于工商。“转移而补救之,固亦匪难也,无他,劝工而已矣。”[11](P201)。工商二事……此富国之基也。”[11](P137)薛福成也指出:“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12](P482)。 总体看来,早期改良思想家们的海洋经济思想与经世派相比要明确得多,可以说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我们在看到其进步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早期改良思想家的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商业、贸易极为重视,但对工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此外,对海洋经济的总体把握上还显得零碎而不全面。 3、甲午战后至清末张謇等人的成熟认识。 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谓是创巨痛深,知识界受此刺激,其对海洋经济的认识较之早期改良思想家更进了一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调以工立国;力主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着意于政治体制改革,以适应海洋经济的需要。 封建顽固派主张以农立国,早期改良思想家要求以商立国,而甲午战后的知识界则倡导以工立国。康有为对于以农立国论调批评道:“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13](P226)。对于以商立国,他指出:“商之源在矿,商之本在农,商之用在工,商之气在路。”基因于此,康有为力主将中国“定为工国”[14](光绪24年9月21日)。与康有为意见相一致的是梁启超,他在《变法通议》中提出“以工立国”。康有为与梁启超是率先鼓吹中国工业化的著名思想家。 继康、梁启之后致力于重工的乃张謇。他宣称:“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那么,农工商三者,哪一方面处于核心地位呢?是工业。对于商业,早在1895年,张謇就指出:“世人皆言外洋人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对于农业,张謇虽然说过:“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15](P13)但这里所说的“农为本”是农业为工业的基础的意思,即提供工业原料,总体看来,“工固农、商之枢纽,”“非此不能养九州数百万之游民,非此不能收每年数千万之漏卮。”[16](P36-40)张謇不仅有此认识,而且付诸行动。他于甲午战后创办大生纱厂,一举成功,“这是第一次欧战以前华资纱厂中惟一成功的厂”[17](P129)。 在经济一体化问题上,维新思想家如谭嗣同、严复、梁启超等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经济自由主义。他们的出发点是在于反对官督商办,但客观上却推动了经济一体化进程。梁启超在《史记货殖列传今义》中斥保护关税政策是“病国之道”,认为自由贸易乃“天地自然之理”。严复在《原强》中着重强调了个人经济自由:“夫所谓富强云者,质而言之,不外利民云尔。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谭嗣同的经济自由理论包括“人我通”、“中外通”两个方面,其中“人我通”是指人与人之间“其财均以流”,而“中外通”则是指国际贸易中“通人我……之一端”[18](P327-328),经济一体化倾向十分明显。 孙中山是经济一体化问题的总结者和总设计师,他认为在当时的中国,必须致力于引进外资,对外开放,以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对于那些反对引进外资、对外开放的几种论调如“依靠国内自筹资金而不必借外债”、“借外债足以引起瓜分”、“让外商赚钱中国吃亏论”、“借外资有回扣损失”等,孙中山一一予以了批驳。他还指出,就整个世界而言,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因此必须克服惧外心理,走出闭关自守的藩篱,以溶入世界性经济之中[19](P135-146)。 甲午战后知识界之所以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适应海洋经济的需要。严复出于经济自由的需要,认为政治民主权利乃其保证与前提。康有为在《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中也说:“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若决欲变法,势当全变。”孙中山更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国际地位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 从以上所论可知,张謇、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的海洋经济思想比之早期改良思想家明显要系统、成熟、完整的多,至此,晚清海洋经济思想步入到它的最高峰。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