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美国“使命”观的历史和文化起源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集刊》 王晓德 参加讨论

许多美国人认为,作为上帝选择的一个特殊国度,美国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一种特殊的责任。这种把世界从“苦海”中拯救出来的“使命”神话根深蒂固于美国文化之中,深深地影响着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当美利坚合众国作为一个主权实体开始发展与其它国家的外交关系时,这种“使命”观自然对深受白人文化熏陶的政府决策者的思想产生深刻影响,在美国对外政策中体现出来,成为表现在美国对外关系上的一个显著特征。莫雷尔·希尔德等人在《文化与外交》一书的导言中写道:“考察美国外交事务的出发点是这种信仰,即美国在外部世界关系中享有一种任何其他国家都不能享有的特殊使命。”〔1 〕尽管这种使命体现出的内容在现实世界中未必真实,但作为一种文化价值观,它无疑是美国外交决策者思想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美国“使命”观的历史与文化起源可以有助于我们从深层认识美国外交的实质。
    一、开拓北美大陆的“上帝的选民”
    “上帝的选民”早在古代就成为先进民族对落后民族统治合理化的一种诠释。如古代希伯莱人就宣称他们是一个神圣民族,是被上帝选择为一个统治地球上所有国家的特殊民族。基督教中的“上帝的选民”这一概念源于《旧约全书》,指上帝挑选以色列民族为自己的选民,拯救他们脱离埃及法老的奴役。以后这一概念有了很大的外延,泛指尘世中因崇拜上帝而蒙受其恩宠的基督教徒。随着现代西方文明的兴起,“上帝的选民”尽管在宗教含义上丝毫未变,但所指的对象却转向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脱颖而出的新教徒。如新教的主要领袖约翰·加尔文提出的教义明显包括这方面的内容。“预定论”是加尔文教义的核心内容之一,也就是说无所不能的上帝以其绝对的意志对世人进行挑选,被选中者就是上帝的选民,其他则为弃民,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发财与破产,是区分二者的标志。当然“预定论”在加尔文教义中并非完全起着一种消极的作用。因为人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只能以自己在尘世的行动来确定和证明上帝对自己的恩宠,由此引发出新教徒的“天职观”,也就是新教徒以聆听上帝的召唤作为上帝的选民来到世间,他们有按照上帝所规定的信条改变和复兴世界的责任或义务。加尔文主义对英国清教徒的宗教观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上帝的选民”这一概念尽管对于新教各教派来说都不失为一种使自己在尘世之行为合理化的解释,但它所体现出的内容在虔诚的清教徒身上表现的更为强烈,他们自认为“出污泥而不染”,洁身清高,竭力通过自己在尘世的行为来证明上帝对自己的“恩宠”。他们本想在英国大展鸿图,推进宗教改革,实现梦寐以求的神圣理想。但是由于他们的主张反映出新兴阶级的要求和利益,很难为统治阶级所容忍。当英国王室开始对威胁其统治基础的清教徒进行迫害时,许多清教徒只好离开故土,在海外寻找实现他们宗教理想的新天地。据不完全统计,从1630年到1640年间,逃往国外的清教徒约6万人, 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不畏艰险,横渡大洋,来到了在他们眼中仍然是荒凉一片的北美大陆。数万名美国移民“始祖”的到达翻开了这里历史的新篇章。
    清教徒移居北美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迫于国内不宽容的宗教氛围。但就深层而言,他们中的许多人却是为了信仰而甘愿放弃国内优厚的生活条件来到这块对他们来说还是命运未卜的大陆,寻找实现他们宗教理想的“净土”,“他们被迫背井离乡不是出于惩罚,而是为了建立一个希望之乡。他们认为古代以色列人和他们自己之间的唯一重大区别是,他们渴望把这块荒野之地变成希望之乡。”〔2 〕当然这伙“上帝的选民”一开始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背后是波涛汹涌的海洋,头顶是茫茫无际的上苍,前面是孤寂可怕的荒野,他们除了向全能的上帝祈求之外,别无其他出路,一支清教徒移民领袖威廉·布雷福德记载了他们当时面临的几乎绝望的处境。“大家如果回顾身后,就只见他们泛渡过来的汪洋大海,它如今成了千重波障、万里鸿沟,将大家完全隔绝在文明世界之外。……现在除了上帝的精神和慈爱,还有什么能支持他们呢?”〔3〕在清教徒的眼中, 这些困难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之前上帝对他们的有意考验,也是他们迈向天国路上所遇到的必然障碍,“美国人是上帝选民的信仰并不暗示着一帆风顺地达到拯救。正如圣经十分明确表明的那样,上帝的选民经历了最严重的考验,承担着最难以忍受的负担。”〔4〕既然上帝选择了他们, 那么当他们身处绝境时上帝绝不会袖手旁观,抛弃他们。因此当他们向上帝祈求时,上帝听见了他们的声音,给他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美国现在每年11月下旬举行的“感恩节”已成为一个传统节日,其起源可追溯到普利茅斯殖民地移民始祖们适应新环境后对上帝的感恩戴德。当在新世界实现宿梦与开拓一片大陆的艰难环境结合在一起时,这伙“上帝的选民”才真正感受到了他们肩负的使命,“他们命定成为一个民族。……按照主的旨意,他们将要变荒野为文明,使之成为伊甸园,成为乐园。在上帝创造并安置在地球上的所有人中,他们是上帝的选民。他们是新世界。正如基督给世界带来了新启示录,代替了旧启示录,这些上帝的选民带来了新的使命。”〔5〕在某种意义上说, 他们在英国播下的“理想”种子在北美大陆上找到了适合生长的环境,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清教徒宣称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未必属实,但确实成为人们开拓新大陆过程中的精神食粮。随着居住在这块大陆上的人们的民族意识的增强,清教徒的宗教观深深地影响了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在思想意识上成为扬基文化的“灵魂”。有的美国人就说:“如果我们不理解清教,可以说就不理解美国。”〔6〕这种说法虽然颇有夸张, 但如果要对美国白人文化追根溯源,也不是没有道理,而清教对美国文化的影响恰恰是发轫于这批移民始祖的思想。当北美大陆的开拓以其独特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时,这种影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更加显而易见,尤其是“上帝的选民”这一概念在美国立国后成为把美国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人区别开来的主要标志之一,这种观念在许多有影响的美国人思想中体现出来。如开国元勋之一托马斯·杰斐逊1785年建议,合众国的国玺上应该铭刻着受一束光柱指引的以色列人的孩子们。1805年他在就职美国总统的演说中说:“上帝指引着我们的祖先,就象指引着古代以色列人一样。”〔7〕杰斐逊的传记作者吉尔伯特·奇纳德由此认为, 杰斐逊确信,“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他们被赋予优越的智慧和力量。“〔8〕赫尔曼·梅尔维尔对美国盎格鲁-撒克逊种族大加称颂, 他说:“我们美国人是特殊的上帝选民,是我们时代的以色列人;我们驾驶着世界自由的方舟。”〔9 〕类似这样的语言在美国政治界和学术界俯拾皆是,对美国白人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影响,当美国开始发生对外关系时,这种观念自然体现出来。
    二、一座照亮世界的“山颠之城”
    清教徒是北美早期移民潮中的主流,建立一个为世人所仿效的社会的理想伴随着他们来到这块大陆,“他们希望通过建立一个模范的基督教社会来为真正的信仰而战。”〔10〕这是他们的初衷,也是他们多少年来不懈追求的一个目标。当约翰·温斯罗普带着那批摆脱了宗教迫害的新教徒终于找到了实现自己信仰的理想场所时,他不无感触地说:“我们将成为整个世界的山巅之城,全世界人民的眼睛都将看着我们。”〔11〕当这些移民的始祖们终于克服和战胜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障碍时,这种固存于他们思想中的“使命”感必然会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决心在这块新土地上进行神圣的实验,建设一个受世人敬仰和效仿的“理想王国”。布雷福德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载了清教徒在艰苦年代的遭遇,他们欲要承担特殊使命的情绪充斥于字里行间。早期移民虽然摆脱了故土的宗教迫害,但依然以“生来是自由的英国人”而自豪,也就是说第一代清教徒在心理上仍然是以英帝国为核心的,他们无不希望在北美大陆的成功来促使国人的觉醒,改造母国,进而复兴整个世界,他们把自己“看成是一支加尔文派的国际突击队。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座‘山颠之城’,并以此向世界,特别是向英国人显示一个神圣共和国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秩序。”〔12〕尽管这种设想随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而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但建立一座“山颠之城”以昭示世界的使命却在移民中间深深地扎下了根。美国一直宣称在国外拥有一种特殊使命,其根源也源于此。诚如丹尼斯·博斯特德罗夫指出的那样,美国的“使命神话起源于我们清教徒祖先,他们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根据这种神话,美国有一种道德义务,即作为一个楷模服务于世界其他国家,以此鼓励全球范围内的自由。”〔13〕
    早期移民建立一个全新世界的“理想”得到了一些著名人士的系统阐述。爱德华·约翰逊在一本影响颇大的书中详细阐述了新英格兰人在尘世注定承担的使命,认为新英格兰殖民地的目的“已被确定为让山颠之光比起世界上最高山峰都更为光彩夺目。”〔14〕18世纪上半期北美大觉醒运动的宗教领袖乔纳森·爱德华兹认为北美的发现和开拓是上帝的旨意,其目的就是创建一个全新的世界,他把北美大陆的发现说成是基督教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因此,北美的发现乃是一种神圣力量的体现,而北美的昌盛也无疑有助于上帝事业的完成,正是在这里,“上帝将要开始对地球上可居住的地区进行变形更新,即一种以激进的新的宇宙秩序为标志的更新。……因此,北美的未来不仅是其自身的未来,也是人类的未来,世界的未来,甚至是宇宙的未来。”〔15〕爱德华兹主要从宗教复兴角度来宣讲布道,目的在于促进国人的觉醒,革故鼎新,再创清教在北美大陆的辉煌。他以虚无缥缈的宗教语言为这块大陆履行特殊“使命”设计了一个宏伟的蓝图,对于启迪人们的思想意识无疑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美移民始祖们建立世人所敬仰和效仿的“山颠之城”,最初显然宗教的成份大于现实的考虑,但作为他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却在北美大陆这块土壤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当北美大陆的开拓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时,这种由第一批移民带来的观念便更为加强,逐渐融合进了美利坚民族意识形成过程之中,这大概就是美国“例外论”产生的历史渊源。“例外论”固然主要说明美国的发展与众不同,但更重要的是体现出美国优于他国之上而为世界树立了一个“楷模”的观念,也就是美国以其独特的经历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指路星辰”。丹尼尔·贝尔在一篇论文中探讨了美国“例外论”的含义,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说,所有国家都是独特的。但是例外论的思想……不仅设想美国始终不同于其他国家,而且设想在模范(山颠之城)或众国之灯塔的意义上来说是例外的。”〔16〕汉斯·科恩把北美殖民地与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区别开来的基础说成是“一种使这个新国家在地球各国中鹤立鸡群的思想”,“北美的英国殖民地似乎被自然界和该时代的哲学家所预先确定为一场伟大的实验。”〔17〕这种观念在美国立国后更为明确地体现在政府的对外关系上。
    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之后,国家作为一个主权实体开始代表其整体利益,国家的安全与发展除了依赖内部的自身条件外,与外部关系同样重要。当然美国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南北无强敌,东西又有两洋屏障,国家可以专心致力于在北美大陆上发展,当时既无实力,也无必要把触角伸向两洋之外,但美国并不会放弃它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特殊作用的愿望,这样“山颠之城”所包含的基本取向便在美国许多决策者的思想中反映出来,他们与大多数美国人一样把他们国家的经历看作是为世界其他国家指明了一条发展道路,美国只是作为一个“范例”来完成它所注定承担的使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1789年4月30 日在国会两院发表就职演说时宣称:“人们已将维护神圣的自由火炬和维护共和政体命运的希望,理所当然地、意义深远地,也许是最后一次地,寄托于美国民众所进行的这一实验上。”他在离职时还在告诫美国人,“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国家将称得上是一个自由的、进步的伟大的国家。它为人类树立了一个始终由正义与仁慈所指引的民族的高尚而且新颖的榜样。”〔18〕杰斐逊认为,美国将通过纯洁和完美的范例以及成为不幸者和受压迫者的避难之所而最好地服务于人类。“对杰斐逊来说,美国的实验明显代表了一种新的开端。殖民者愤然脱离欧洲,他们夸口说,十三洲殖民地对欧洲封建主义和专制或阶级划分和种族集团区别对待一无所知。美国的天堂是圣徒马太在其福音书第五章中记载的‘山颠之城’,向全人类召唤。〔19〕被称为美国”宪法之父“的詹姆斯·麦迪逊说:“我们国家如果自身处理得当,将成为文明世界的自由工场,比任何其他国家对非文明世界贡献更大。”〔20〕上述这些人曾经以其睿智和行为影响了美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我们不敢妄断他们这一番话是否为发自肺腑之语,美国的“形象”从一开始就似乎超越了国家的“自我利益”固然不足可信,但美国决策者孜孜以求地树立美国这种“形象”的确反映出了在这块大陆上形成的一种文化价值观,他们无非是想把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明显区别开来,把原来北美是“上帝选择的新世界”转变成美国是“上帝选择的国家”,以其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成为“照亮全世界人类命运之路的灯塔”。受这种心态影响的美国外交政策至少在很长一段时期使美国摆脱了大洋之外世界的纷争,专心致力于国内发展,为最终从领导世界的“形象”走向领导世界的“地位”奠定了物质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