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北宋武将群体素质的整体考察(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史哲》 陈峰 参加讨论

赵匡胤公开要求军队武将学习儒家经典,所谓“今之武臣,亦当使其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也”[10](《涑水记闻》卷1)。其实,武将提高文化素养本是应该的事情,但赵匡胤刻意要求的却仅在于儒家宣扬的臣子之道,这就不免产生很大的局限性。大将党进本不识字,但也要对宋太祖表示自己尚文,在闹出一些笑话之后,党进只得辩解道:“我尝见措大们爱掉书袋,我亦掉一两句,也要官家知道我读书来。”[11](《玉壶清话》卷8)而此事也足以说明朝廷的崇文态度,对武夫们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于是,便出现了发生在曹彬身上的极端化表现。曾长期以统军大帅身份征讨四方的曹彬,对文臣极为敬畏,以至于位居枢密使时在街市上与士大夫相遇,也要作出退避让路的姿态[7](《曹彬传》)。
    应当承认,宋太祖一朝,正值内外用兵之际,武将群体基本上能正常发挥作用。宋人和后世常以郭进、李汉超、姚内斌及冯继业等一批驻守前线的武官为例,说明当时武将拥有较多的用兵权,这大致都是事实。但需要指出的是,郭进等人都是戍边的中高级武将,其职权仅限于各自的防区,而除了郭进具有用兵谋略的素质外,其他人不过是勇猛而已。至于更高级别的将帅,在统治者狭隘的政治态度的影响下,已有束手束脚之感,出现了顺从迎合及保守的趋势,其所为较以往历史上的将帅已大为逊色。甚至还有许多昏老无能之流忝位武职,如义武军节度使祁廷训,胆小怕事,有“祁骆驼”的别号[7](《祁廷训传》)。因为宋太祖没有与强大的契丹军队正面交战的缘故,才未能暴露出军队将领们的弱点。
    宋人张演深刻指出:“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禄而薄其礼。”[12](《官门》)这种做法势必使武将队伍丧失了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摧残了其应有的积极进取精神和斗志,导致自卑意识弥漫军营,并促使其追求享乐安逸,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作为战将角色的群体素质。当然,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宋太祖以后各代,其开端却与赵匡胤所为有一定的关系。
    宋太宗时代,无疑是武将群体素质和命运明显出现逆转之时。借助非常手段即位的宋太宗,因其狭小的气度、平常的才质和阴暗的心理,对带兵武将就更为猜忌。其中第一次北伐期间发生的部分将领拥戴太祖之子的事件,对赵光义教训尤大[13]。他在晚年曾意味深长地说道:“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15](卷32)这里所说的“奸邪”自然不是日益受宠的文臣,而是可能兵变夺权的武将。因此,宋太宗在抑制武人的道路上加快了速度,对武将附加了种种戒律。如当王显出任枢密使时,宋太宗告诫道:“卿代非儒门,少罹兵乱,必寡学问,今在朕左右典掌万机,固无暇博览群书”。随即赐给王显《军戒》三篇,并曰:“读此亦可免于面墙矣。”[14](《太宗皇帝实录》卷26)至于如“阵图”、监军之类控制前线将帅的办法,更是不胜枚举。宋太宗还开始参用文臣为统军大帅。雍熙三军,大臣张齐贤出知代州,“与都部署潘美同领缘边兵马”[5](卷27),这可算作文官出知首州要府而兼管驻军的滥觞。柳开出知宁边军,可谓文臣守边的又一例。
    宋太宗在位期间,虽然出征用兵、驻屯防御,仍主要由将领负责,枢密院中也继续维持较高的军比例[7](《宰辅年表》),但对武将权威的过度挤压,却使其各方面的素质及精神状态发生蜕变。如枢密院武职长贰、三衙将领及前线统帅,大都是宋太宗的无能亲信。其中王显、柴禹锡、赵镕、张逊、杨守一及弭德超等担任枢密使要职者,皆为以往藩邸属吏,名为武官,却几乎全无战场经历。他们或以恭谨见用,或以理财出名,或以告密得宠。难怪元人修《宋史》时称:“自柴禹锡而下,率因给事藩邸,以攀附致通显……故莫逃于龊龊之讥。”[7](卷268“论曰”)以曹彬、潘美为代表的宿将,惟明哲保身,甚至不惜牺牲部属。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曹彬谨慎而不敢居功,潘美陷杨业于死地的做法,是为了避免“功高震主”,所谓“胜乃自危,贸士卒之死以自全”[15](《宋论》卷2。以傅潜、王超为代表的新一代禁军统帅,多为庸碌之徒,纵然握兵十万,也临阵惧战。而如田钦祚、王侁之类的武将,则贪婪、险恶,以逢迎攻讦为能事[7](《田钦祚传》、《王侁传》)。
    当上述大批将领把持军队之时,稍有所作为的武将便陷于可悲的境地。世人熟知的杨业的悲剧即为一例。死于杨业之前的郭进,同样是被抑制武夫政策所葬送性命的一位良将[7](《郭进传》)。猛将呼延赞的遭遇,也颇有代表性。将门出身的呼延赞,久经沙场,勇猛异常。第二次北伐失败后,他向朝廷献计献策,并请求带兵戍边。呼延赞满门投身抗辽事业,他和全家人身上都刺有“赤心杀契丹”,其子耳后还刺有“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两行小字。呼延赞为了使家中幼儿长大后身体强健,甚至在冬季用冷水浇其身体。他还自己设计降魔杵、破阵刀等重兵器。像呼延赞这样的武将,如若生活在汉唐勇于用兵的时代,必然大有用武之地。然而,呼延赞恰恰是处于尚武精神开始沦丧之时,这便注定了其无法作为的结局。据记载,宋太宗对浑身散发着浓烈兵戈气息的呼延赞并不欣赏,在亲征幽州时,仅仅因为厌恶呼延赞装束的缘故,竟几乎将其斩首。呼延赞最终困顿死于军营的庶务之中[7](《呼延赞传》)。呼延赞的遭遇,正是当时武将群体本身角色沦落悲剧的缩影。
    在赵光义费尽心机打压武将的背景之下,武将从总体上形成循规蹈矩的特征,这从太平兴国三年发生的一件荒唐事件可以得到明证:秦州节度判官李若愚之子李飞雄,诈称天子派出的巡边使臣,在地方武官的向导下,一路西行到秦州境内。面对不持任何凭证的李飞雄,当地将领竟俯首贴耳,甘心受缚就刑[5](卷19)。此事足以反映武臣们的屈从驯服,其应有的强悍素质可谓荡然无存。
    所谓的“重文轻武”政策和社会风气的真正形成,也正是在宋太宗时代。如宋太宗即位仅两个月,就亲自操持科举考试,录取500多人,规模空前,甚至连执政大臣都觉得过分。但“上意方欲兴文教,抑武事,弗听”[5](卷19)。又如:宋太宗大规模重建昭文馆、集贤院和史馆,亲赐名为“崇文院”[5](卷19),以示“崇文”的决心。再如:新建的秘阁落成后,太宗不仅率文臣登楼观书,而且还要求禁军首领也来参观,所谓“帝欲其知文儒之盛故也”[7](《李至传》)。而宫中原有的“讲武殿”,则被改名为“崇政殿”[5](卷24)。在此局面下,武将群体便不能不产生自卑之感。值得注意的是,眼见武将群体呈现出庸碌无能的状态,就连一些文官也感到后果严重,于是向天子进谏,请求给武官们一定的权威和荣誉,以免使国家武备涣散瓦解。如端拱二年,王禹偁向太宗上奏道:“自陛下统御,力崇儒术,亲主文闱,志在得人……望减儒冠之赐,以均战士之恩。”他甚至提出“抑儒臣而激武臣”的激进主张[5](卷30)。另外,田锡等几位文臣也有类似的议论[16](《上太宗答诏论边事》)。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武将群体素质下降的史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