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日本参众两院通过了关于从东京迁出国会及政府机构的决议,从而把议论已久的迁都构想搬上了日本政府的正式议事日程。所谓迁都构想(日语为“首都功能迁移”),是指将国会、政府和最高法院这三个国家最高权力机构迁到东京以外的地区的设想。根据以后日本政府组织的有关调查研究会的资料,该构想将在东京以外的地区建设新首都,其规划人口为60万人,用地面积90Km[2], 城市建设投资费用14兆日元(约相当于1兆元人民币),预定于2010年初步建成。 由此可见,迁都构想可谓规模宏大,耗资惊人,其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产生的影响也将是广泛深刻的。 1迁都构想的背景和根据 1.1迁都构想的由来 自从本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以来,由于东京地区人口和产业的日趋集中及其不利影响愈加明显,日本学术界和许多研究机构先后提出了各种关于首都功能迁移的方案和建议[1]。其中, 除了所谓“迁都论”即将首都功能全部从东京迁至其他地区的构想之外,还有“分都论”、“展都论”、“改都论”、“扩都论”和“重都论”等说法。所谓“分都论”是指将首都功能的一部分迁移至东京以外的地区。而“展都论”意为将集中在东京的首都功能的一部分展开分散到其周围地区。另外,“改都论”不提倡迁移或分散首都功能,而建议通过围填东京湾等方式来解决东京的问题。“扩都论”则主张将首都功能扩展和分散到远离东京的名古屋和大阪等地区。“重都论”考虑建设第二首都,以便在非常时期辅佐和替代东京发挥首都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建议和方案中,“分都论”和“展都论”的思路已在1985年日本国土厅提出的《首都改造规划》中得以反映。根据该规划,东京中心地区的一部分政府机构已开始向位于东京周边的千叶和横滨等业务核心城市迁移。然而这些部分和局部的首都功能迁移似乎不能完全解决东京日趋集中的问题。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开始倾向和实施“迁都论”即现在所说的首都迁移的构想。 1.2迁都的理由 根据最近日本国土厅公布的各种资料[2], 目前要实施首都迁移的理由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首都迁移是为了促进日本政治体制的全面改革。众所周知, 日本是一个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但其国家行政管理则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这种经济上分散而政治上集中的体制,在过去的经济高度增长期间为日本赶上和超过欧美发达国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发达水平的实现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体制开始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中央政府的权限过于集中,地方政府缺乏充分的自主权,全国各级行政管理纵向发达而横向软弱,政府部门掌握的审批许可的权限过多,一般国民(市民)的意见难以反映到政府决策上来,等等。针对这些弊病,推进行政改革、扩大地方分权和缓和过多的制度制约,已在日本朝野形成共识。实施首都的迁移意味着在地理上实现政治和经济的功能分离,从而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为地方分权化提供重要的机会和条件。 (2)首都迁移是为了改善东京过度集中的空间结构。 目前的东京大都市圈拥有3000万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集聚地区之一。由于人口和各种经济功能的过度集中,造成了这一地区地价昂贵、住宅困难、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种人口和经济功能的过度集中是与国家的政治权力机构集中在东京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因此,如果将首都功能迁出东京,改变政治和经济的中心都在东京的局面,东京的过度集中的问题将会得到根本的改变。以东京为中心的一极集中型国土空间结构将会演变为以东京和其他城市为中心的多极分散型空间结构。 (3)首都迁移是为了强化国家对地震等灾害的应付能力。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之上,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平均每十年有一次八级地震,每年有一次七级地震发生。东京地区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大型地震的危害。然而,目前地震预测的理论和技术水平还不尽如人意。如果大型地震袭击东京地区,不仅会带来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害,而且可能会使东京的政治和经济功能一举崩溃。,从而对日本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产生灾害性的影响。因此,如果能将首都迁出东京,就可以避免政治和经济中心同时遭受地震破坏的风险,并有助于迅速组织救灾和复兴,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 事实上,从近十几年日本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来看,促使首都迁移构想列入政府议事日程的最初原因,应为在80年代后期,日本出现“泡沫经济”现象,东京地区地价高涨,经济功能高度集中,东京一级集中问题日趋严重这一事实。进入90年代后,“泡沫经济”开始崩溃,地价下跌,东京一极集中现象有所缓和。但是,1995年1月神户地区发生7级地震造成重大伤亡,提醒了日本朝野和国民应重视地震的危害。从此之后,抗震防灾则成为首都迁移构想的重要理由之一。此外,“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经济处于长期的低迷不景气的状态。为了复苏经济,日本政府和舆论各界意识到扩大公共投资和推进行政改革及地方分权化的重要性,首都迁移构想则自然成为其重要的政策手段。总而言之,首都迁移构想的登场推出可以说是80-90年代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的产物。 1.3迁都的科学依据 从理论上来看,日本的首都迁移构想主要是起因于东京地区的过度集中。那么,东京地区的过度集中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归结到城市为何出现为何成长这一基本命题上来。近几十年来在欧美和日本迅速发展起来的区域科学认为,城市在区域空间上的出现和成长(或衰退)主要是以下四方面的原因造成的[3]。(1)非移动性生产要素在区域空间上的不平衡分布。例如,具有丰富矿产、水资源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地区将吸引众多的人口和产业,从而形成城市。(2 )规模经济的存在。这是指在许多产业的生产活动中,普遍存在着生产规模愈大则生产成本愈小的现象。因此,同类产业的生产活动倾向于在区域空间上互相集中,形成诸如“钢都”、“瓷都”等以特定产业为主的城市。(3)集聚经济的存在。 这主要是因为空间集中可以节约不同经济活动之间的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的成本,促进新型思维、方案和技术的创造及产生,互相增加和提高各自的生产和流通等环节的经济效益。(4)非盈利性的公共财产和服务性设施的存在。例如,历史古迹、 文化财产、公共设施及政府部门的存在,都可以吸引一定的人口和相关产业的集中而形成城市。 当然,随着城市的出现和成长,其可利用的土地等生产要素将趋于稀有而变得昂贵,因而引起整个城市的经济成本的上升。此外,由于人口和产业的持续集中,城市空间又不断扩大,造成日常交通费用的增加,城市日趋拥挤,生活环境质量下降。这些集聚所带来的不经济的效果将制约城市的进一步成长和发展。因此,一个城市是否过大(或过小)主要取决于集聚所带来的不经济效果是否超过(或未超过)其所带来的经济效果。 由此推论,日本的迁都构想显然是立足于如下的结论上的,即东京地区的集聚经济效果已被集聚不经济效果所超过。然而,遗憾的是,这一观点还没有获得充分的定量分析结果的支持。日本的许多区域科学及城市经济学的学者对此观点都抱有一定的疑问。根据笔者的定量分析[4],在东京地区(50公里圈)内,199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距中心15至25公里的圈带内,集聚经济效果略微小于集聚不经济效果;然而就整个50公里圈内来讲,集聚经济效果依然是远远大于集聚不经济效果的。 2迁都构想的内容和实施 2.1首都迁移的对象和规模 在首都迁移构想中,计划要从东京迁出的首都功能主要包括国家的立法机构(包括参众两院及其事务部门和国会图书馆等),行政机构(包括内阁和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司法机构(最高法院),被动迁人员约为5万4千人。上述首都功能的迁移,将牵动国内主要政治党派总部、外国使领馆、地方政府办事部门以及民间企业的相应机构等的外迁,预计被动迁人员约5万人。 如果再考虑上述被动迁人员的家属以及有关服务性产业从业人员及其家属的迁移,合计迁移人口约为60万人。 2.2新首都的构思和布局 新首都的规划人口为60万人,其建设预计要新开发土地面积达9000公顷,其中包括首都功能用地200公顷,住宅用地约4700公顷, 生活服务用地1000公顷,公园和道路用地3000公顷。新首都的建设投资约为14兆日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兆日元,其它设施投资7兆日元,用地投资5兆日元[5]。 根据日本国土厅公布的最新资料,新首都将由中心城市和若干外围城市组团式构成[6]。 中心城市布局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功能, 人口约10万,面积为200公顷。新首都的形象为以低层建筑物为主,周围环绕着森林和农田的田园都市风格。新首都将通过高速铁道和国际空港与全国和世界相联接。 新首都选址的主要条件为,到东京的距离约在60至300 公里的范围内,附近具有国际空港,发生地震和火山灾害的可能性很小,土地比较容易征用和开发,地形良好和水源充足等。起初,日本的47个一级地方政府中有16个希望新首都在其所管辖地区建设。目前,根据迁都审议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已确定下列三个地区为新首都建设候补地区:北东地区、东海地区和三重几央地区。最终的新首都建设候补地区将在1999年秋季正式公布。 2.3迁都的步骤和措施 根据首都迁移的构想,首都功能的迁移和新首都的建设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首先,在新首都建设候补地区确定后,于2001年开工建设,到2010年开发土地2000公顷,初步建成人口约10万的新都市,并召开首次国会。其次,新首都将进一步建设完善,最终开发土地9000公顷,人口达到60万的目标。然而,由于目前正实施财政结构的改革,1997 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冻结开工计划三年。因此,首都迁移的步骤将至少向后推迟三年启动。 新首都的建设主体将以中央政府为主,相关地方政府为辅,同时也吸引民间企业的积极参与,并注意听取当地居民及一般国民的意见。为了保证形成良好的城市风格和保护自然环境,在开发建设中将由政府部门统一征用土地并拥有土地所有权,对土地直接开发或通过出租方式委托民间企业进行开发建设。为了促进土地征用的顺利进行和防止土地投机行为的发生,政府开发部门将拥有优先收买土地的权力,其收买价格将参照开发区选定以前的地价标准。另外,在新首都的建设中将采用国内外招标方式建设有关设施项目。 最后,对首都功能迁出以后的东京,日本政府期待其继续保持经济和文化首都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原有的创造性和活力。由于首都功能的迁出,东京中心地区将有约210公顷的土地空出。 政府部门倾向于利用这些空地建设和加强东京地区的防灾、绿地、文化和国际交流功能。 3迁都构想的作用和课题 3.1迁都对日本整个社会经济的作用 1995年12月公布的首都迁移调查研究委员会的报告指出,首都的迁移将打破日本国民心理上普遍存在的以东京为中心的序列意识,从而促进企业和地方的真正的自立心的确立,推动地方分权化及缓和制度制约等政治行政改革的实现。新首都的建设将提供技术创造革新的机会,引发国内需求的增加,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为国内外和后代带来广泛的社会经济效益。首都功能迁出东京还将直接缓和东京地区过度密集的现象,打破集中引起再集中的机制,促进多极分散型国土空间结构的形成,提高国家防震抗灾的风险管理能力[2]。 然而,对于上述见解,东京都地方政府和部分城市经济学者持完全不同看法。这里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首先,首都的迁移属于硬件方面的变革,而地方分权化等政治行政改革属于软件方面的范畴,前者不一定能保证后者的实现。因此,应该首先实行地方分权化等政治行政改革,然后再考虑首都的迁移。其次,新首都的建设需要巨额投资,在目前国家财政紧迫的情况下,势必影响其他必要的公共投资项目。同时,如果不配合有效的行政改革,新首都的建设有可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无法充分发挥首都功能的作用。最后,东京是日本全国的中心,对全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挥着中心城市的作用。首都功能的迁出有可能引起其经济地位的下降从而导致日本经济实力的削弱。此外,新首都的建设有可能导致大面积的无秩序乱开发,造成当地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损失[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