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历代农民起义军的军民关系初探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军事历史》 常生荣 参加讨论

凡有军队的地方,都存在着军队同老百姓的关系问题。农民起义军也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军军民关系的某些原则,与农民起义军的有关原则、政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因此,研究历代农民起义军的军民关系问题,是有现实意义的。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一、从起义军的成员看,是“官逼民反”、“揭竿为兵”;农民起义军的体制本是军民一体的。农民起义军是被统治者逼迫走投无路的农民,兵员直接产生于人民群众之中,是贫苦农民自己的武装。纵览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每次农民起义军的成员,都是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贫苦农民,他们的经济地位、阶级地位和思想倾向,都决定了他们对农民景况的深切了解和同情。这种军队,体制上是军民一体的,既是军队成员又是农民群众。他们往往以农民阶级自己纯朴的作风,来处理军民关系。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由于秦始皇的残暴统治,不惜民力,修阿房宫,筑长城,建陵墓,动员大量劳动力,致使农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秦二世时,秦法更加苛暴,赋敛愈重,戍徭无已,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农民发出了“天下苦秦久矣”愤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了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军的基本骨干就是去渔阳应征的900名贫苦农民。东汉末期,宦官专权,政治腐朽,横征暴敛,豪强地主又疯狂兼并土地,大量农民破产逃亡,死者相枕,郡县阡陌,处处有之。在这种情况下爆发了黄巾起义,起义军的成员都是逃荒的农民。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其成员不是四处流浪的“流民”,就是“衣不蔽体,日不再食”的哗变士兵。历代农民起义军成员的阶级性质,决定了他们起义的目的是为了能生存下去。他们对封建王朝及其军队对百姓的欺压,有深切的了解,对农民有着深切的同情,始终保持着纯朴的作风。起义军反对封建统治,进行革命斗争,同封建统治阶级的军队鱼肉人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二、从起义军的领导者看,大多是“躬耕垄上”,“出身草莽”;义军领袖是农民群众和穷人中的一员。历代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大都是农民群众中有一定组织和领导能力的贫苦农民。陈胜、吴广就是应征赴渔阳服劳役的农民中的一员。新莽时期的赤眉起义军领袖樊崇和绿林起义军领袖王匡、王凤也都是“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耕夫。北宋初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王小波、李顺是佃耕别人土地的茶农。北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方腊,生在睦州青溪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终年辛苦,仍得不到饱暖,他就是在苦水里泡大的。也有一些农民起义军领袖是农民中的宗教教派领袖。如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韩山童和白莲教起义领袖刘松、刘之协、宋斗青等都是教派头目,他们归根结底也是农民出身。有的是失意官吏,如和韩山童一起的起义军将领杜遵道。也有些是失意文人,如黄巢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因出身盐贩,在京中又没有门路,屡考不中,才决定参加起义。不论是出身贫苦农民,还是失意官吏、文人、宗教主持等,他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和农民群众有着密切的社会联系。他们成为起义军的统领后,所制定的纲领、政策、方针都以不同的形式代表了农民群众的利益。他们对起义军军民关系的某些指导思想,反映了他们的切身体会,因此在军民关系上规定了许多同封建统治阶级军队不同的政策。这是起义军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三、从起义的思想基础看,是农民起兵,“本为百姓”;起义军的政治主张体现民意,反映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历代农民起义军都有自己的口号,都要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和口号,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思想愿望,即“耕者有其田”的基本要求。陈胜、吴广起义提出的政治口号是“伐无道,诛暴秦”。这在当时有着极其强大的号召力。黄巾起义领袖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①,用明确的政治口号发动群众。唐朝黄巢起义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帜。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就提出:“我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②这在吏暴于上、民怨于下的宋太宗淳化年间,极有影响力。把阶级剥削和压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用“均贫富”三个字喊出来,意味着我国农民起义军政治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南宋钟相、杨么在起义时提出:“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③他们对“均贫富”的口号作了进一步发展,加进“等贵贱”的内容,把经济要求同政治要求联系起来,使农民起义军的宗旨又有发展。从此,“等贵贱,均贫富”既是农民阶级同封建地主阶级斗争的主要政治口号,又成了农民起义军的政治纲领。以后,元末“红巾军”提出“摧富益贫”、清代白莲教起义提出“杀尽不平方太平”、李自成提出“买卖公平”、“割富济贫”等口号,使起义军军民关系又有了新的思想基础,并成为农民起义军处理军民关系的基本准则。
    四、从起义军的纪律看,是“不杀不淫”,“秋毫无犯”,纪律严明,赢得了民心。历代农民起义军,都十分重视部队的群众纪律。这种纪律的建立,有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樊崇领导的赤眉军,口头约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起义军的严明纪律同官军形成鲜明对照。当时王莽的军队,每到一处,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民谣说:“宁逢赤眉,不逢太师(指王莽军队)!”④黄巢起义军明确规定不烧杀,不抢掠。李顺起义军关心百姓,保护百姓,行军作战,秋毫无犯。明代杨赀起义军宣布不烧杀,不抢劫,不奸淫等纪律。李自成起义军制定了“除暴恤民”、“秋毫无犯”、“不淫妇女、不杀无辜、不掠资财”等纪律,规定:将军除自己妻子儿女外,不得携带其他妇女;在作战中缴获的财物,不得私自收藏;军队不得进入百姓住宅。清代白莲教起义军规定有戒杀、戒贪、戒淫的纪律。这意味着我国古代农民革命军,军队与老百姓接触的纪律规范,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同时,农民起义军还有对封建文人的政策规定,尊重读书人在起义军里成了一种风气。甚至许多被俘的地主,只要冒充读书人,就可以得到释放。王小波、李顺起义军在选拔官员时,贯彻录用才能,实行“存抚善良”的政策,对宋朝官兵区别对待,对投诚的军官视情况留用。杨么起义军为争取更多人的支持,对知识分子采取联合、保护的政策。他们每攻陷一个城镇,就给知识分子发一支令箭,并让他们将秀才穿的蓝布衣挂在门口,这样,其家属、财产就受到保护。
    五、从起义军的政治目的看,是“打富济贫”,“开仓放粮”,处处为民谋利。历代农民起义军,都把打富济贫,作为自己的纲领,所到之处,杀贪官,除酷吏,释放刑徒,解放奴婢,开仓放粮,赈济百姓,沉重地打击封建统治。因此,百姓箪食壶浆热烈相迎。如黄巾军起义,矛头直指东汉政府和整个地主阶级。他们占据州郡,焚烧官府,围攻豪强聚居的庄园,没收地主的不义之财,夺回被他们强占去的土地,其势如暴风骤雨,极大地鼓舞了被压迫民众。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后宣布:“黄王起兵,本为百姓。”起义军纷纷把财物和布帛散发给穷人,狠狠打击贵族和官僚。王小波起义军高举“均贫富”的大旗,每到一处,就把地主富人召集起来,让他们据实呈报自己的所有财物和粮食,除留下生活必需的部分外,全部没收,分给穷苦百姓,深得民心。钟相起义军,对官府进行猛烈抨击,把维护封建统治的典章制度、法律规范,都称为“邪法”,给予彻底否定。李自成起义军“均田免粮”的纲领,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要求发展个体农业的强烈愿望,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当时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⑤起义军攻克北京后,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立即释放被囚禁在锦衣卫中的一切犯人,对明朝皇族和达官贵人进行严厉镇压;宣布免除平民赋税,勒令官家富户交出剥削人民的赃款,按官阶的高低来确定助饷的数目。这些都从政治上、经济上给地主阶级以沉重打击,体现了农民起义军为民谋利益的鲜明的阶级性。
    六、从人民对起义军的态度看,是“天下响应”,“风起云蒸”;起义军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历代农民起义,一旦爆发,立即得到响应,迅即形成燎原之势。人民群众热烈迎接义师,男女老幼,踊跃参军,使义军日益壮大。陈胜、吴广起义,由于沿途民众的积极支援,短短两个月,冲州过府,所向披靡,义军就有战车千余辆,士卒数十万人。黄巾军起义开始的一个月时间,就形成了横刀跃马,杀声震天,八州上空,战旗如靡之势。王小波、李顺起义,仅十几天的时间,就迅速壮大,发展到近10万人,广大民众,云集响应。统治者不得不惊呼:一方愤恨兴,攘臂千里跃!地主官僚“人心恐悚,投死无地”。清末白莲教起义,更是深受人民欢迎,义军到达四川天德时,远近百姓全家老少加入义军的竟达数百户之多。起义军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民为他们带路,安排住宿、更换骡马、补充粮食火药。因此,起义军进军时,可以不带粮食,不背行李,轻装疾走,给清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使敌军惊恐万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