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页正文“首领努尔哈兹”,译者夹注“汉译名努尔哈赤”。 这里涉及到翻译技巧,只需做一调整,就合乎规范--首领努尔哈赤(Nurkhatsi)。 第637页正文《甘珠尔经》,译者夹注“即《大藏经》的半部”。 这一注释非但未能说明问题,而且还可能引起误解。藏文《大藏经》全藏分甘珠尔、丹珠尔、松绷三大类,甘珠尔收律、经和密咒(注:参看《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之《大藏经》条。)。 第120页正文“埃克塔山即是天山, 在焉耆西北的裕勒都斯河上游深谷。”译者出注:“此处不是天山,应是白山。参看沙畹《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211页的讨论。 ”这里埃克塔山是汉译《草原帝国》的新译名;《隋书》作阿羯田山,是突厥语Aqtagh的音译。aq意为白、白色,tagh意为山,意译为白山。日本学者松田寿男指出,白山为天山山脉古称之一(注:详见松田寿男:《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1956年初版,1970年修订再版;陈俊谋翻译为汉文,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在今天通称为天山,学术专业名词为天山山脉。 第651页正文“叶密立河畔的和布克赛尔”, 汉译出注:“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州首府。”其实,和布克赛尔只是一个蒙古自治县,在历史上也未曾是自治州,其县治在和布克赛尔镇(注:参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1998》;于维诚:《新疆建置沿革与地名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译者的注释,一般应单独列出,不与作者自注混在一起,使读者一目了然。《草原帝国》的汉译者对此注意不够:自注与译注混一编号,在同一个注中既有自注,又有译注,印刷字体相同,读者分不清译注从哪里开始,而有的译注不作任何说明。例如第282 页之注②末云:“参见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第5页。 ”按《元代白话碑集录》于1955年出版,而格鲁塞在此前已去世,绝对非作者自注。 四语言技巧 学术著作的翻译,在语言上的要求是表达正确、清楚,因此需要一定的技巧。在这方面汉译《草原帝国》也有不足之处。举例如下: 第44页,把They were led by a chief called the shan-yü译为“他们由一位名叫单于的首领统帅着”。这容易引起误解,以为首领的名字叫单于,其实单于是首领的称号,译为“他们由一位称号为单于的首领统帅着”更妥贴。 在此还需要指出的是, 单于的“单”读音应为Chan,并不读Shan。这再次证明西方的东方学家在语言上并非像他们自说的那样“过硬”。 第279页,把Jenghiz Khan,Whose mother,thewidowed Oelun-eke译为“成吉思汗的母亲遗孀月伦额格”,应译为“成吉思汗守寡的母亲月伦额格”或“成吉思汗的守寡母亲月伦额格”,因为月伦额格是也速该的遗孀,而不是成吉思汗的遗孀。“遗孀”一词的使用,按汉语规范要指明何人所“遗”之“孀”(请参看《现代汉语词典》)。 第484页,把Although son of theNestorianprincess Uruk-khatun 译为完者都“虽然是聂思托里安教母亲兀鲁克可敦的儿子”。这容易引起误解,把兀鲁克可敦当聂思托思安教的母亲,因为人们习惯不说某某是母亲某某的儿子,特别是已经说明这位的母亲的职位、性别(可敦,可汗的妻子)。可译为完者都“虽然是景教徒兀鲁克可敦的儿子”或完者都“虽然是信奉景教的兀鲁克可敦的儿子”。 第311页,把Taoist monk K’iou Ch’ang-ch’ven 译为“道教和尚丘长春”,显然道教里不会有“和尚”,还译为汉语应为“道士”,即“道士丘长春”。同样第312页把the monk Li Chih-ch’ang 译为“李志常僧人”,也应译为“李志常道士”。 第412页,把Ayurshiridhara, the heir to thethrone, fledto Mongolia,carrying with him the tablets of heir ancestors.译为“皇太子爱猷识礼达腊携带祖先扁额逃往蒙古”。这里“祖先扁额”,只要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就会猜出应是“神主”,其实作者的这一记载是来自《元史·顺帝本纪》的一道谕旨:“使阿鲁浑等,奉太庙列室神主与皇太子同北行。”后果如何,不详。 第616页,把the greatBaber译为“伟大的巴布尔”, 须知当great加定冠词The 与一个皇帝的名字一起使用时, 它的含义是伟大的皇帝,汉译作大帝,如彼得大帝,巴布尔大帝。 第329页把The bulk ofthearmy译为“主军”, 第561 页把lieutenant译为“副将”,这是译者新创造的词,不见于《现代汉语词典》;但是古代汉语却有这种名词,容易引起误解,以为“主军”、“客军”之区别,“副军”、“参将”之官号;不及用已有名词,分别译为“主力军”、“副手”。还有第399页,把ambassador 译为“外使”,这一新译名词容易叫人猜想,是否还有“内使”,不及直译为“大使”或“使臣”,更合乎汉语习惯。由此可见,学术著作翻译也要求译者具有驾驭语言的一定技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