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历史功罪向谁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抗日战争研究》 陈铁健 参加讨论

    张学良何以肯容纳共产党政治犯呢?
        早在1931年2月10日,张学良对日本记者谈东北时局时即说共产党里“有研究学者与计划暴动者之别”(《张学良文集》(1),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436页)。恰巧此时“非委”北方组织在天津遭破坏,吴雨铭、李希逸等被张部逮捕在案。张学良对共产党人的取缔方针,只限于取缔“暴动分子”,而对“研究学者”型的共产党人则似乎明显宽容。黎天才利用张学良委派他主办被捕共产党人案件的便利,使被捕党人尽快出狱,又逐步吸收他们进入东北军总部机要部门,进而成为张学良的智囊人物,受到器重。据罗章龙晚年回忆,先后进入东北军的共产党人约20余人。东北军“非委”组织的黎天才、吴雨铭、李希逸为核心,秘密接受在河南大学(开封)任教的罗章龙的领导,“处处照顾到我党在当时的政策”(据《黎天才自传》未刊稿),继续从事政治斗争。
        或许有人会问:东北军“非委”成员的活动是否算作组织行为?其实,一切非法秘密组织的地下斗争,不可避免地带有密谋性质,多半是先有人员、有行动,才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再经上级组织认可。在特殊环境下的非常行动,很难讲求正常条件下规范的组织程序。“非委”成员既然不容于赤白双方,其密谋性质更为明显,更没有必要将人员登记造册,确立组织名称,否则一旦暴露,其后果不堪设想。“非委”进入东北军的成员,都经历为中共党内和北方“非委”组织生活的约束,多年来目标一致,高度默契,严守秘密,相互配合,形成有力的群体行动。这样的群体,当与政治组织无异。
        张学良研习共产党学说的三位伴读
        张学良于1934年1月8日由欧洲返国抵达上海,发表谈话拥戴蒋介石为最高领袖,倡言仿效德、意法西斯,实行领袖独裁,武力统一中国。2月,张出任豫鄂皖三省“剿匪”总部副总司令,翌年3月改任委员长武昌行营主任。张虽追随蒋介石“剿共”,却又担心内战招致日本加剧侵华,亟欲抗日而不可得,深陷愁城。为谋求出路,寻觅人才,张学良将目光转向共产党,潜心研习共产主义学说。在百忙之中,张学良经常要伴读者随车为他讲解。
        为张学良随车辅导共产主义学说基本知识的前共产党人,首先应该说到潘文郁(又名问友、闻友、冬舟、东周)。潘是湖南人,中共早期党员,留苏学生。回国后任中共总书记向忠发的秘书,编辑《布尔什维克》,被向忠发倚为“文胆”,署名向的文章多出自潘的手笔。20年代末30年代初,参加反文化“围剿”斗争。在《世界月刊》、《新思潮》等刊物发表的6篇万言长文,论题涉及中国经济性质、经济发展、经济改造、中国工业、对外贸易等,几乎涵盖中国宏观经济领域。1931年,潘文郁被捕自首,被中共明令开除党籍。此时恰逢老友黎天才。经黎安排,潘住进北平城东一所公寓,主持《北方公论》周刊,宣传抗日,并为张学良之不抵抗行径辩护。黎设法出版潘文郁接续陈启修所译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分册(第二、三篇)、第三分册(第四篇)。黎潘之交深厚,相顾相惜,潘得黎引进,遂入东北军。与此同时,中共北方特科负责人吴成方将潘“拉出来”为中共做东北军的情报工作。1934年秋中共河北省委杨青林案牵出潘文郁,并缴获大量证据。张学良仍欲保护潘,卒在蒋介石一再严令之下,被迫将潘处决。潘临刑前夕写数万言遗书,交张后从容就死。张学良以重金抚恤潘妻及两子,不无痛惜之情。
        黎、潘在张学良幕中,虽彼此心照,但终未捅破各自的组织关系。本书说得好:黎潘“既有惺惺惜惺惺的相知,又有各为其主的心计”。他们互相利用,绝不露出各自的组织底细。“一黎一潘,真格的殊途同归,把对蒋介石已灰心的张学良推上了‘革命道路’”(见本书第64页)。潘死后,北方特科在东北军中的工作已前功尽弃,黎天才等都始终按照“非委”的路数,在策划着东北军的行动。
        继潘文郁之后,黎天才按时随车为张讲书。不久,吴雨铭成为张学良研习马列学说的伴读。吴是中共早期开辟工人运动的重要干部,他的讲解使张学良更加真切了解中共早期历史和工运工作业绩。
        下边是张魁堂著《张学良传》中对三位伴读情形的描述:
        自1934年起,张学良在潘文郁、黎天才的帮助下,开始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如辩证唯物主义、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列宁的《左倾幼稚病》、《资本论》等,还要潘、黎经常给他讲解。他住在武昌徐家棚,办公在望山门原湖广总督衙门,每天乘车前往,每次要40多分钟。张常要黎随车给他讲课,盛夏挥汗如雨,也不停止。潘案发生后,张带潘、黎去南京开会,住在蒋介石的陵园别墅,只10来天,张请潘讲国际共产党历史,共讲了三四次,每次都在一小时以上。熊谷康是张学良在武昌结识的日本朋友,熊谷说张“正在勤奋攻读马克思的《资本论》”。
        潘案未了结前,张学良对各派社会主义学说已有初步的了解,对阶级斗争与工人运动实践更有兴趣。说黎天才的讲解是洋秀才上课,要黎找一位办过工运与工人共同生活过的人为他讲工运和阶级斗争。黎找来了吴雨铭。(《张学良传》,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120页)
        1935年中共红军长征落脚于陕北,蒋介石数次与张学良商讨,令张主持西北“剿共”军事。据《黎天才自传》叙述:
        张曾考虑至再,我当时坚决主张接受这个命令,我主张的出发点,有些英雄主义的出发点,认为西北是我远祖发祥地的摇篮,是待开发的处女地,搞得好可以与蒋翻脸抗衡,分治割据,同时也可以接近我党及联合国内各反蒋抗日之地方武力,以此为抗日后方之大陆基地。
        他(张学良)那时读了一篇陈绍禹同志写的关于统一战线的文章,口诵心唯,逢人便说……他曾企图作独立政党活动,什么党纲政策以及战时政府组织,都由我写具体方案,他并对我表示要请几位研究马列主义的学者来西安,以讲学为名,实际请他们来参加我们的政治工作,记得当时我曾推荐了罗章龙等人。
        显然,张学良已将学习马列主义融入了他的政治实践行动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