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甲午战争侵占了朝鲜以后,就把矛头对准了我国东北,不断向我国东北进行渗透,这样,就导致与日趋南下的沙俄势力的矛盾的加剧。于是,日本开始着手进行驱逐沙俄在我国东北的殖民势力的准备工作,首先是经济上的准备工作。由于高桥是清在甲午战争中的上乘表现,1898年1月,被委以重任,前往欧美各国, 名义上是视察正金银行驻外各支店的业务情况,实际上却是暗中调查募集外债的可能性。 由于日、俄之间在侵略中国东北问题上的矛盾不可调和,1904年,双方终于兵戎相见。但是,日本当时在经济上根本没有发动一场战争的能力,日本银行硬通货的储备只有5200万日元,据当局估计,即使将战争范围限制在朝鲜半岛,战争期限为一年以内,尚缺战费1亿日元, 何况战端一开,对手又是当时以陆军强国著称的沙皇俄国。不但战争期限不止一年,而且,战争范围更不会局限在朝鲜半岛,所以,战费远远不足。于是,日本一方面在外交上同沙俄进行马拉松式的谈判,提议"日本承认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同时,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优越利益",(注:〔日〕高桥是清《高桥是清自传》,千仓书房1936年版,第349-351、181-182、349-351、502、650页。)来麻痹沙俄。另一方面,着手做军事方面的准备,1903年(明治36年)12月29日,从英国购买日进、春日两艘军舰。更为重要的是筹措战费。1904年(明治37年)2月12日夜,高桥是清被任命为全权财务官前往欧美各国,先后4次募集外债8亿2千万日元。(注:〔日〕高桥是清《高桥是清自传》,千仓书房1936年版,第349-351、181-182、349-351、502、650页。)可以说,一手承担了日俄战争的军事费用。1906年,日俄战争结束以后,由于没有从日俄和约中得到一点赔款,所以,财政特别困难。为了摆脱困境,进行战后经营,第五次出使欧美各国,再一次出色地完成了募集外债任务,5次一共募集外债13亿2千万日元。(注:〔日〕《日本财界人物列传》,第1卷,《高桥是清》,青潮出版社1936年版,第 442 页、439页。)可以说,没有高桥是清募集的外债, 日本不但没有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而且根本就无力挑起这场不义的战争。正因为如此,高桥蜚声国内外,深得日本元老重臣们的宠信,被天皇授予男爵,位列华族。1911年,升任日本银行总裁,1914年,敕选为贵族院议员,1919年,被授予子爵,1927年, 被授予菊花大绶章并享受总理大臣的礼遇,并从1913年起先后8次身居要职,出任大藏大臣,位及首相,一党 (政友会)之总裁。在日本实业界被称为"飞龙将军"。有人评价说,"这次募集外债的成功,是高桥一生中最辉煌的事业"。(注:〔日〕《日本财界人物列传》,第1卷,《高桥是清》,青潮出版社1936年版,第442页、439页。)恰当与否,暂不定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 高桥是清正是通过这次募集外债,确立了自己在日本财界的特殊地位并开始涉足政界。 高桥财政的实质就是军国主义财政、战争财政 所谓的高桥财政就是高桥是清在晚年多次出任大藏大臣期间所实施的财政政策。高桥出任大藏大臣时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持续性的严重危机之中。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国内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如何尽快地从危机中摆脱出来,恢复景气,这是他上任以来所面临的首要课题。为了摆脱危机,高桥是清推行了积极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禁止黄金输出,取消金本位制,趁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金解禁之机,大量输入硬通货,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实行该政策的出发点在于"准备向中国进行经济扩张,需要积蓄金钱"。(注:〔日〕《日本财界人物列传》,第1卷,《高桥是清》, 青潮出版社1936年版,第442页、439页。)在他看来,"金解禁会误国"。(注:〔日〕西和夫著《昭和财政史》,教育社1986年版,第70-72页。)在财政方面,扩大岁出财源,由日本银行大量发行国债。之所以实施该政策,原因在于高桥认为,日本向外侵略扩张,"将来不知何时会与多么强大的国家争斗,一旦陷于这种状态,国家最需要的是金钱,现在,日本必须尽力积蓄富足的财力。若增加税收,会使国民的财富枯竭,一旦有变,就难以应付,因此,现在不增税,使战时国家所必需的财力存在于国民手中"。(注:〔日〕西和夫著《昭和财政史》,教育社1986年版,第72页)基于这一指导思想,从1932年(昭和七年度)起开始执行赤字公债政策。公债发行总额"从昭和七年到昭和十一年,总计达七十一亿八千万日元",而公债的未偿还累积额则"从昭和六年底到昭和十年底,由六十四亿日元增加到一百零三亿日元"。(注:〔日〕马场恒吾《政界人物评论》,中央公论社1935年版,第116-117页。)这些公债多数用于侵略我国东北和扩张军备的费用支出。对此,当时就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是预防战争,而是起了鼓励作用"。(注:〔日〕有泽广已主编,鲍显铭等译《日本的崛起--昭和经济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7页。)在对外贸易方面, 采取低汇率政策, 增加出口,加强国际收支的改善,降低信用,增发货币, 以刺激民间经济,使其恢复景气。 高桥是清把重点放在扩大财政支出和振兴出口上。为了达到增加岁出的目的,实行军备扩张和救济农村,但是,实际上,农村救济费从第三年就大幅度削减了,到第四年根本就无影无踪了,唯有军费迅速膨胀。在高桥是清看来,军费"和爆发户的赌博游戏一样,也有需要创收的效果,所以不一定说是非生产性支出"。(注:〔日〕马场恒吾《政界人物评论》,中央公论社1935年版,第118页。)军费支出呈直线上升, 到1933年度,接近9亿日元,占当时岁出总额的39%,1934 年进一步上升到10亿日元,占岁出总额的46%,1936年度超过60%。军费的无限制膨胀,助长了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使法西斯主义势力迅速抬头。军费的增加对挣扎于不景气中的重、化学工业来说,犹如"久旱的甘霖",给产业界带来了军需景气,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产业结构的重、化学工业化。伴随着以军需为主导的重、化学工业化,出现了新兴财阀,他们与军部紧密勾结,在加速日本经济军事化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旧财阀也不甘落后,纷纷转向。这样,日本迅速完成了向经济军事化的体制的转变,为日本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做好了经济上的准备。 为了振兴出口,高桥是清实行低汇率政策,大搞对外倾销,结果招致欧美国家的强烈反对,使日本在经济上陷入空前的孤立状态,与因侵略邻国导致的政治上的孤立相呼应,犹如给国内军国主义势力火上浇油,进一步刺激了军费的膨胀,使军费早已超过了财政所容许的限度。作为一位财政家,高桥也深知其危险性。他在讨论预算的内阁会议上指出,"如果只考虑国防而引起恶性通货膨胀,破坏信用,那么国防也不会稳固",(注:〔日〕西和夫著《昭和财政史》,教育社1986年版,第77页。)开始试图调和军需与经济的关系,压缩军费支出。导致与军部之间发生了正面冲突,高桥因此也就成为极端军国主义分子的眼中钉。他们叫嚣"埋葬高桥藏相",于1936年2月26日,发动叛乱, 袭击了首相和大臣官邸,高桥是清在赤坂表町私邸被杀身死,终年82岁。 在二、三十年代日本经济危机四伏和军国主义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的形势下,高桥是清之所以能够屡任大藏大臣要职,就是因为他所推行的大量发行国债和军需通货膨胀政策,既适合军国主义分子的口味,同时,又能使陷入困境中的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绝路逢生。他私下曾对石桥湛山说过这样的话:"的确,国防不直接生产,但是,……同样具有养活人的作用"。"即使国防与生产没有关系,其自身也是必要的,把它看成非生产性的不妥当"。(注:〔日〕有泽广已主编,鲍显铭等译《日本的崛起--昭和经济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154 页。)为了使处于危机中的日本资本主义获得一条生路,只有求助于军备扩张,进而走向战争冒险。 高桥是清从来没有反对过侵略战争,而是自始至终最热衷于对外扩张,并把日本将来必然要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作为自身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和前提。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所实行的政策自然而然地加速了日本政治经济走向军事化,极大地刺激并助长了军国主义法西斯势力,加快了走向战争的步伐。由此观之,有人评论说,高桥是清"正全力阻止日本法西斯化"(注:〔日〕西和夫著《昭和财政史》,教育社1986年版,第83页。),面对着法西斯的威胁,正在做"孤军无援的作战",是不正确的。至于他后来采取缩减军费开支的政策,是由于军费的恶性膨胀,大大超出了实际承受能力,使日本的财政行将崩溃。而日本的财政一旦消失,军备扩张乃至将来的侵略战争也就无从谈起。归根到底,他是想让日本在战争中有充分获胜的把握,这是他步入财界、政界以来奉行不渝的准则。他所反对的只是军国主义法西斯势力中的激进派,即军部中的皇道派,反对的理由主要是担忧他们过于急躁的情绪与缺乏深谋远虑的"莽撞"做法打乱了日本发动侵略的步伐,大大减少了侵略战争胜利的成功系数,这对高桥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在步调上,高桥与军国主义法西斯中的统制派是相一致的。如果说日本在30年代正式确立了军国主义法西斯统治,形成了远东战争策源地,那么,高桥是清与高桥财政从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高桥财政就是军国主义财政、战争财政。高桥是清是日本近代以来一系列大规模侵略战争的主要经济推动者之一,是军国主义财政家。 结语 高桥是清是个经历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从1854年出生到1936年被杀身亡,经历了幕府末期、明治维新时期、大正民主时期以及军国主义势力膨胀时期,留过学、经过商、当过教师,担任过政府官员,介入过政党政治,推行过著名的高桥财政。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军国主义势力开始孕育并逐渐抬头的时代,他所平步青云的时代也正是日本大肆对外扩张的时代,他直接、间接地介入了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二、三十年代日本对我国的大规模侵略。高桥的一生可以说是显赫的、一帆风顺的。倍受重用、多次荣任大藏大臣、两度荣任首相,但是,他的显赫与荣任并不是立基于他高明的财政政策,而是由于他在日本对外侵略中,在为侵略战争筹措军费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以及所取得的成功。特别是"他依靠替日俄战争筹措军费而奔波于英美,因成功地募集到外债而提高了声望。"(注:〔日〕马场恒吾《政界人物评论》,中央公论社1935年版,第124页。)因此, 他的成功是与日本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扩张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所推行的财政是培植、助长日本军国主义扩张实力的财政。正是因为他所推行的一系列扩张军备的财政大大刺激了军国主义法西斯的胃口,而自身又无法在军备扩张与保全财政平衡这一矛盾中寻求妥协,而最终导致被军国主义极端分子刺杀的悲剧。高桥是清的一生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兴衰的一个侧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