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华全面经济战的发展 对华全面经济战是一项难以完全依美国意志为转移的复杂工程。中国即使被排斥在美国市场之外,还可以从其它西方国家及苏东集团获取各种物资和商品。美国要实现其削弱中国在朝军力、抑制中国经济实力和战争潜力增长的经济战目标,不但要波及其对苏东国家的经济政策,还需争取其西方盟国支持。大多数美国盟国在对华贸易问题上的利益及政策立场与美国并不一致,这以日本和英国最为突出。 战前中国一直是日本的主要出口市场和原料供应地。1950年1至8月,中日贸易额为3500万美元,约占同期日本外贸总额的3.3%(注:唐·T·詹姆士著:《英国遭遇革命的中国,1949-1954》,第203页。)。其中日本从中国的进口额约占同期日本进口总额的5%。而且日本从中国的进口主要集中于少数几类产品,如在日本从中国的进口品中,焦炭进口量占日本进口总量的25%,铁矿石占6%(注: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1951年,朝鲜与中国》(Edited b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a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1,vol.7,Korea and China),华盛顿美国政府出版局1983年版,第1997页。)。在禁绝中日贸易的情况下,日本虽可以找到资源替代,但价格昂贵,必然引起日本生产和生活费用攀升上涨,并使其产品失去国际竞争力,这不符合美国谋求日本政治经济稳定的政策要求。 英国面临的情形更复杂。1950年英国对华进出口总额为1.4亿英镑,占同期中国外贸总额的7.1%(注:唐·T·詹姆士著:《英国遭遇革命的中国,1949-1954》,第203页。)。英国对中国及香港的出口额为0.88亿美元,占其当年出口额的1.5%。香港对中国大陆的出口额约为2.58亿美元,占当年香港出口总额的39%。英国不但在香港拥有巨大财政和商业利益,而且香港经济是否繁荣稳定还关系到英国在远东的地位和威望。此外,英联邦成员国中,巴基斯坦1950年1至6月对华出口额占其同期出口总额的12.9%;马来亚1至8月的对华出口额占其同期出口总额的4.2%;印度1至12月对华出口额占其同期出口总额的2.8%(注: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1951年,朝鲜与中国》,第1998页。)。它们都不赞成实行对华全面经济战政策。英国的立场还要受它们的影响。 美国政府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争取盟国支持其对华全面经济战政策的必要性和难题。商务部12月2日命令未禁绝向中国出口"没有战略意义"的商品并不表示美国对华贸易禁运政策有活动余地,而是反映一种自动妥协:美国为配合朝战军事行动急于对华施行全面经济战,但又不愿堵死与其盟国协商、争取他们参加对华经济战的通路(注: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1950年,朝鲜》,第680页。)。随着朝鲜战事发展,美国开始推动其对华经济战向第二步发展,即借联合国旗号把对华贸易控制、船运禁令和冻结中国资产措施由美国一国行动推广到整个西方世界。1951年1月9日,国务院负责联大事务的官员波普(Popper)提出一份备忘录,要求国务院建立一个专门工作小组研究通过联合国制裁中国问题,并建议考虑有关对华制裁的几大具体措施,其中包括:美国代表是否应向联大集体措施委员会建议完全切断与中共贸易交通?如答案是否定的,则是否提议彻底禁运或有选择地禁运?如提议有选择地禁运,又选择哪些禁运物品?禁运对中国经济和战争潜力有何种影响?如何争取必要的国际合作?(注: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1951年,朝鲜与中国》,第1874-1875页。)这份文件提出的观点对此后几个月美国推动联合国及美国盟国采取行动开展对华经济战活动具有指南作用。 有证据表明,美国最希望联合国及其盟国追随美国完全切断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以及电讯和交通联系,认为这可以削弱中国在朝军力,影响朝战军事行动;遏制中共战争潜力增长;限制中共在东南亚的活动能力;引发中国国内不稳定并妨碍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重苏联负担;迫使中共改变现行政策以及产生其它一些心理和政治影响(注: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1951年,朝鲜与中国》,第1886-1887,第1910,第1920-1921页。)。 但是,美国这些政策要求遭到其大多数盟国,尤其是英国的反对。为消除分歧,美国与英国等国反复交涉几个月,仍不能达成一致。英国的立场可从2月21日英国驻美使馆官员与美国有关官员的集体谈判中得到体现。关于全面禁运,英坚决反对,认为其脱离现实。理由是:印度、巴基斯坦、缅甸等国必然要反对;中国并不依赖海上进口;不能阻止中国在朝鲜及其它地区活动;中国会报复。关于禁止船运,英国认为需要全体合作,而全体合作又不可能;此外禁止船运对西方自身的损害超过对中国的损害,将导致中国从英国和荷兰商船撤回其全部水手,因而也坚决反对。关于海军封锁,英国认为一是不合法;二是亚洲国家不同意;三是引起中苏对抗,扩大冲突,因而更是坚决反对。关于金融控制,英国认为如不能全面禁运,就不应施以金融控制(注: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1951年,朝鲜与中国》,第1923-1924页。)。其它如法国、澳大利亚、印度等的立场也大体如此。 万不得已之下,美国退而求其次,放弃全面禁运要求,提出有选择禁运方案,并在承认香港地位特殊的共识下向英国让步,才争取到英国支持(注: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1951年,朝鲜与中国》,第1937-1941,第1984页。)。1951年5月7日,美国正式向联合国额外措施委员会提交一份关于有选择地对华实施贸易禁运的提案。5月14日,联大额外措施委员会对提案作了某些修改后予以批准并提交联大。5月17日,联大第一委员会通过了美国提案。5月18日,这一提案又得到联大批准。 联大通过的美国提案"建议"对中国禁运武器和战争工具、原子能材料、石油及制造武器和战争工具等有用的物资。为保证禁运效果,提案还对执行措施作了特别规定(注: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1951年,朝鲜与中国》,第1988-1989页。)。5月18日,联大通过的美国提案虽然没有满足美国争取西方国家集体对华实施全面贸易禁运及经济战的最初要求,但总算把对华贸易禁运由美国的一国行为推进为国际行为,而且打上了联合国印记,完成了美国施行对华全面经济战的第二步行动。 五、对华全面经济战措施的具体贯彻 联大作出对华施行部分禁运的决议后,美国仍不满足,还想把对华经济战推向第三阶段,即促使联合国作决议对华进行海上封锁和全面禁运。1951年5月29日,在军方与国务院联席会议上,海军上将谢尔曼(S-herman)称有39艘在巴拿马注册的希腊船一直在向中国走私。他认为这会破坏对华禁运政策,建议通过联合国对中国实施海上封锁(注: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1951年,朝鲜与中国》,第1990页。)。根据这一思路,美国驻联合国官员非正式地与英法等国官员探讨过封锁中国海岸的可能性。英国仍然认为对华全面禁运和海上封锁对西方国家损害更大。法国也认为实施海上封锁"是一件严重的事情"。两国都不赞成对华全面禁运和海上封锁政策(注: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1951年,朝鲜与中国》,第1991页。)。6月27日,中央情报局在一份绝秘件中对全面禁运和海军封锁政策的正负面影响作了全面估计,认为这一政策对英国、香港、日本、东南亚各国经济会产生不利影响,其中以日本、香港所受影响最大(注: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1951年,朝鲜与中国》,第1995-1999页。)。正是由于英法等国反对及考虑到对西方自身的消极影响以及随后开始了朝鲜停战谈判,美国才中途罢手,未能实现促成联合国及其盟国对华施行全面禁运和海军封锁的对华经济战第三步行动。 为保证有效贯彻已确立的对华经济战措施,美国还采取了其它一些重要行动。1951年1月19日提出的NSC102号文件认为,美国虽然能控制对华出口,却不能保证阻绝苏东国家向中国转口美国产品。为达到对华经济战目标,有必要全面控制西方对苏东国家的贸易出口。文件建议不但要继续禁止向苏东出口绝对禁运单产品,对无战略意义的产品也要实行严格的出口许可证制度,控制出口数量(注: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1951年,朝鲜与中国》,第1880-1883页。)。即是说,对华全面经济战的实施导致美国进一步加强其对苏东国家的贸易控制,这与朝战前的情势正好相反。在朝战爆发前,美国决定对华实行贸易控制的基本原因之一是服从对苏东国家的贸易控制要求,防止中国向其转口美国和西方战略品。 另一个措施是美国自动扮演海上警察,监督西方对华贸易与海运。1951年1月31日,国务卿艾奇逊(Dean Acheson)亲自致电美国有关驻外使馆,要求配合对华经济战,密切收集外部向中国及港澳运送战略商品的情报;美国船只飞机和公司参与转运活动的情况;新的对华贸易转运路线;当地政府与美国合作的情况及评估贸易控制效果(注: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1951年,朝鲜与中国》,第1890-1891页。)。1月17日,有报告称两条西方商船携带禁运商品,包括大量麻醉药、磺胺、阿斯匹林、菲那西汀等名贵西药,途经印度孟买再前往中国。美国还得到情报称中国军队正流行斑疹伤寒,如得不到药品及时治疗,会影响在朝鲜的攻击作战能力。于是,艾奇逊在当天内阁会议上提出要通过外交途经阻止这两条船开往中国。美国先认为是英国船,便与英国交涉。后来弄清是挪威船,又转而向挪威施压,要求挪威政府阻止这两条船到中国港口靠泊交货(注: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1951年,朝鲜与中国》,第1892-1893页。)。正交涉时,蒋介石残余政权乘机于2月17日出动其海军在台湾附近海面拦截住这两艘挪威船并迫其在台湾卸货。由于有助于实现美国对华经济战目标,美国对蒋政权这一违法行为采取了默认立场(注: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1951年,朝鲜与中国》,第1918-1919页。)。由此开了美蒋在开展对华全面经济战问题上默契合作的先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