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试论冷战结束的一个原因(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教学》 白建才 参加讨论

苏军撤出阿富汗,使横在美苏乃至中苏之间的一块顽石被搬掉了,大大促进了美苏、中苏关系的缓和。
    3.摒弃"勃列日涅夫主义"。
    根据二战末期苏、美、英三大国在几次首脑会议上确定的雅尔塔体制,战后东欧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但冷战爆发后美国一再寻机向东欧渗透,通过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对东欧发动宣传战、心理战,秘密扶持东欧一些国家的反对派势力,力图瓦解苏联东欧集团。苏联则为了防止其阵营的分裂,维护其势力范围,抛出"勃列日涅夫主义",对东欧各国严加控制,在东欧部署了大量军队,把东欧变成与美国对抗的一个主战场。
    戈尔巴乔夫调整了与东欧各国的关系,表示"一定要在完全自主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整个政治关系体系"(注: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210页。)。1989 年东欧发生剧变,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反对派掀起声势浩大的反政府运动,要求实行民主选举和私有化。对此,戈尔巴乔夫在马耳他与布什会晤时信誓旦旦地保证不干涉东欧各国内政。苏联外交部发言人吉拉索诺夫发表声明说:"勃列日涅夫主义已经死亡。……你们知道弗兰克·西纳特拉的歌'我的路',匈牙利、波兰正在走他们的路。我们现在有西纳特拉主义。"(注:〔英〕彼得·波依尔:《美苏关系--从俄国革命到共产主义的衰落》,罗特莱吉出版公司,1993年,第230页。)这样, 戈尔巴乔夫摒弃了勃列日涅夫主义,对东欧剧变采取了听其自然、不予干涉、让他们走自己的路的"西纳特拉主义"。之后,东欧各国的共产党纷纷易帜或丢掉了政权。东欧各国摒弃了社会主义,实行资本主义。这意味着,经过数十年的争夺,苏联最终放弃了东欧这块阵地。东西方冷战在走向结束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4.同意两德统一并加入北约。
    在东西方冷战中,由于民主德国是东欧集团的前哨阵地,双方在这里的争夺尤其激烈。两次柏林危机曾把东西方冷战推向两次高潮。第二次柏林危机中民主德国又在东西伯林之间修筑了一道长达165 公里的"柏林墙",把柏林一分为二,柏林墙也就成为"铁幕"和冷战的象征。
    1989年民主德国发生剧变。11月9 日民主德国政府决定开放柏林墙和其他边界检查站,象征冷战铁幕的柏林墙被推倒。随着民主德国的剧变与柏林墙的拆除,两个德国开始讨论统一的问题。
    对于德国统一,苏联最初持反对立场。因民主德国是华约的重要成员和前哨阵地,苏联在东欧驻军的2/3在民主德国。民主德国的领土面积不及西德的1/2,人口只有后者的1/4。两德统一很可能意味着西德吃掉民主德国。同时担心统一的德国威胁欧洲安全,打破欧洲格局与东西方力量均势。但由于大势所趋,加之戈尔巴乔夫为摆脱国内经济困境有求于西方等原因,苏转变了态度,同意德国统一。但苏联坚决反对统一后的德国加入北约,而要其保持中立或同时加入华约和北约。
    但联邦德国和美国坚决主张统一的德国加入北约。5月17日, 联邦德国总理科尔与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举行会谈,会谈结束后向记者发表谈话,指出统一的德国将是北约的完全成员国;德国在北约中的身份是不容谈判的。同时,美国和西德对苏联百般抚慰。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意识到,如果继续反对统一后的德国归属北约,不仅达不到目的,还可能引发东西方关系新的紧张,危及其五年来谋求的缓和成果。如果顺水推舟,同意德国归属北约,不仅可以谋取经济利益,而且可能利用德国统一推动欧安会进程,建立欧洲安全的新格局,即其一直倡导的"欧洲大厦"。于是,戈尔巴乔夫再次作出让步,和来访的西德总理科尔经会谈后在7月16日宣布, 苏联同意"统一后的德国可按自己的意愿决定归属问题"。10月3日,两德正式统一。11月9日, 戈尔巴乔夫访德,两国签署了《德苏睦邻、伙伴关系和合作条约》。德国的统一,标志着雅尔塔体制在欧洲的解体,也为欧安会第二次首脑会议的召开铺平了道路。
    5.在亚非拉热点地区收缩。
    80年代上半期,美苏在亚非拉热点地区展开激烈争夺,双方在这里竭力培植亲己势力,颠覆敌对政府,压制和消灭反对派,力图把这些地区控制在自己手中。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并未立即放弃在这里争夺,企图利用热点地区的争夺迫使美国在军控谈判中让步。但随其新思维的形成和国内危机的加深,苏联逐渐放弃了在这里的争夺,促成了柬埔寨、安哥拉、尼加拉瓜等热点地区问题的政治解决。
    6.单方面裁军。
    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东西方关系,实现其加速发展战略和对外政策"新思维",频频发动外交攻势,多次宣布单方面停止核试验和裁军,特别是1988年12月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今后两年内苏联将单方面裁军50万,约占苏军总数的10%,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受到西方国家的普遍欢迎。西方舆论界说这是戈氏送给西方的新年礼物。
    戈尔巴乔夫采取的上述措施,搬掉了横在东西方缓和道路上的一个个障碍,扑灭了冷战的一团团烈火,消除了东西方冷战的紧张局势,博得了西方社会的信赖与好感,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最终能够坐在一起,召开了欧安会第二次首脑会议,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共同宣布东西方对抗的结束。
    
    综上所述,戈尔巴乔夫上台之际,苏联内外交困,超级大国的地位岌岌可危。美国总统里根认为苏联的经济"已毫无希望"(注:《里根自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496页。)。 这种形势迫使戈尔巴乔夫改弦易辙,将注意力转向在国内制定加速发展战略,对外则谋求与西方的对话与缓和。在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其思想进一步发展,提出对外政策"新思维",提出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以此为契机,在对外政策方面实行了全面的战略收缩,和美国停止了核军备竞赛,签订了全面销毁陆基中导条约,达成了削减战略核武器协议,摒弃了勃列日涅夫主义,放弃了对东欧的控制,允许两德统一并加入北约,从阿富汗撤军,从其他热点地区收缩,单方面大规模裁军。这一系列做法赢得了西方的好感与信赖,使东西方结束对抗,走向缓和,持续战后四十多年的冷战得以终结。因此,可以认为,戈尔巴乔夫在结束东西方冷战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布鲁金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雷蒙德·加特霍夫认为"是戈尔巴乔夫把冷战引向结束"(注:雷蒙德·加特霍夫:《冷战产生与结束的原因》。美国《外交史》季刊,1992年夏季刊,第 288页。)。当然,戈氏结束了冷战,却断送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