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党政府握有全国政权,掌握国家主要经济命脉,有大量军队和兵力来源,如果动员起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坚持抗战,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企图是不会得逞的。但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未能有效地实施动员和组织抗击日本的入侵。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在物力、财力严重缺乏,军需民用物资来源极少,面临缺衣少食的极端困难局面下,坚持动员民众长期抗战。提出自力更生的方针,发动群众自己动手解决物力、财力困难,大力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到抗日战争末期,财政经济状况明显好转,武装力量发展到120余万人,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六)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法西斯国家为了发动侵略战争,奉行"以军抑民"的政策,把扩军备战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战前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保持庞大的军队和高额军费,把国民经济纳入战时体制,把发展军火工业放在首位,削减民用工业和与军事没有直接关系的企业。这种畸形经济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引起国内各种矛盾激化,实际上削弱了支持战争的经济能力,削弱了综合国力,战前德国工业水平居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之首,但随着战争的进展,其经济的脆弱性日渐显露,到1945年,国力枯竭,经济陷入崩溃境地。日本在战前加速实现国民经济军事化,到1941年,70%的民用工厂转为生产军品,引起各种矛盾爆发,原料、财政、劳动力危机及政治危机接踵而至,终于导致经济总崩溃。 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得利于国民经济协调一致的发展,建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建国初期,列宁就强调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至卫国战争前夕,苏联已建立较强大的工业基础,拥有巨大的物资储备。在战争初期,苏联虽然由于战略指导失误,蒙受巨大损失,但他们及时纠正错误,一年之内便完成了经济上的战略转变。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全力保障军工生产,但始终注意经济的协调发展。至战争结束时,民用企业生产一直保持适当比例,粮食生产注意经济的协调发展。至战争结束时,民用企业生产一直保持适当比例,粮食生产不断上升,物资储备相当于开战时的水平。苏联的经验说明,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就没有真正强大的军事力量。同时,国防建设又是经济建设的保障。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经济建设就没有保障。因此,只有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六、根据未来战争特点,加强军事科学研究和武器力量建设,是夺取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要环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极其宝贵。除上述五个方面的启示外,军事思想和武装力量建设的先进或落后,是导致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根据未来战争特点,加强军事科学研究和武装力量建设,是夺取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要环节,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的又一重要启示。 和平时期军事科学研究和武装力量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据此制定出长远的和中、近期的军事科研与武装力量建设规划,同时要抓紧这一有利时期,把战略、战役法和战术研究深透,并建设一支符合未来反侵略战争需要的、精干的武装力量。但是,英、法、美等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却出现了相反的情景:它们错误估计形势,缺乏国防意识,和平麻痹思想严重,一切均采取"慢慢来"的态度,放松了军事科学研究工作和武装力量建设,致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吃了大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认为,德国已被解除武装,俄国正处于革命痛苦之中,同法国和美国打仗的可能性很小。基于这一认识,英国政府于1919年8 月确定以"十年无大战"作为军事科学研究和武装力量建设的指导原则,甚至一度将其延展为"20年无大战"。于是,英国政府只专心于矛盾重重的帝国事务,却把军事科学研究和武装力量建设放在极次要、无足轻重的地位。30年代初,皇家空军居于法国、意大利、苏联、日本和美国之后,为世界第6位;海军舰艇陈旧不堪, 没有新型舰只投入现役,陆军只能动员1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1923年,英国内阁批准在5年内建立52个空军中队,但这个计划一直拖了15 年才得以完成。1934年,当德国已于前一年退出裁军会议并开始重新武装时,英国成立了一个国际需求委员会,该委员会就英国国防的缺陷进行研究后提出的报告还说:……在欧洲的德国虽已重新武装并成为英国的潜在的敌人,但幸运的是,德国尚未充分武装起来,英国还有时间来做防御准备。英国仍固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老经验,认为英伦三岛有海峡天堑,陆上有法国作屏障,因此强调空中封锁和海战,以发展海军和空军为主,企图通过海上争夺和空中轰炸破坏敌人的战争潜力,以持久作战制胜。因此,大量削减陆军经费,过于轻视陆军建设,忽视了大规模陆战准备。在希特勒大肆扩军备战、磨刀霍霍之时,英国的"和平主义运动"却达到了高潮,有人竟鼓吹英国"单方面裁军",甚至有人还提出"关闭所有募兵站,解散陆军,解散空军的武装","取消整个可怕的作战准备",可谓荒谬至极。军兵种比例严重失调,陆军建设受到严重影响,致使在法国战场几乎全军覆没。 法国的情况和英国几乎同出一辙。法国盲目地认为,它的军队是实力最强的军队。在它看来,德国的军备受到《凡尔赛条约》的严格限制,英国军队几乎全部解散,其它国家非小即弱,算不上对手(注:[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第2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671页。)。正是基于对形势的这一分析, 法国把国防建设视为可以慢慢来的软指标,对任何问题都一拖再拖。在政府里,1928年提出的国防动员法,拖了整整10年才获得通过;在国防部,当年的国防经费不知怎么用法。"以致1935年度拨款的60%不得不转入1936年度"(注:赫尔曼·沃克《战争风云》第1卷, 人民大学出版社1977 年版,第157页。)。有关国防工业的规划、武器的定型等,都成了在会议室里久议不决的研究课题,从而对法军建设产生了重大的消极影响。号称欧洲头号陆军强国的法国,仍迷恋于凡尔登要塞防御取得胜利的光荣,拘泥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阵地战的经验,过分夸大地面专守防御的作用,马奇诺防线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法国以每英里100 万美元的巨额耗资修筑"马奇诺防线",重点发展陆军尤其是步兵,陆军的人数占90%,而海、空军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他们对德军的闪击战视而不见,设想新的战争还会像1918年西战场那样,德军的进攻将以步兵为主,从坚固筑垒地域突破。法军设想依托"坚不可摧"的马奇诺防线,足以把战争拖向持久,战而胜之。当德军以大量坦克、机械化部队在航空兵和空降兵配合下,绕过马奇诺防线,穿越阿登山区,出其不意地突入法境向前推进时,法军统帅部被这种"快速战争吓呆了"。结果无力抵挡,仅1个多月便被征服。军兵种比例严重失调,缺乏快速机动力量, 是法国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当时法军的坦克总数量并不比德国少,但沿用落后的技术,分散到前线各部队作支援步兵战斗用,没有形成快速机动的突击力量。正如英国军事评论家利德尔·哈特所说:法军的主要弱点,不在于它的数量方面,也不在装备素质方面,而是在于法军的"理论"方面。法军根本没有跳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圈子,法国的失败是全部军事原则体系的失败。 马奇诺防线已成为法国沦陷在历史上的纪念碑。从1940年起迄今,许多人一谈到它就会产生厌恶之感,似乎如果法国没有马奇诺防线则也就不会失败一样。这种想法和看法不尽客观与全面。二战名将之一布莱德雷在其回忆录中对固定防线的价值曾作过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它可以挡住我们的攻击并分散我们的兵力,于是敌也就可以有时间来组成其预备队并发动反击。但采取这样的方式用来作为机动预备队的屏障时,则一道要塞化的固定防线的价值可以与许多个师相当。不过,若无机动预备队则固定防线也就会变得毫无用处。仅只由于此种机动预备队的缺乏,所以马奇诺防线才对法国陆军变成了一座陷阱。" 按说,法国人既已决定采取守势战略,建立一道要塞防线作为守势战略之基础,也是符合逻辑的,而且,依据当时法国人力仅及德国的一半等实际情况,对此也无可非议。其问题在于防御必须有攻击之相配合,否则就不成其为战略了。拿破仑曾说过:仅仅"躲在堑壕后面的终将失败。"法国真正的错误是不曾将其装甲兵力集中在法比边界地区。法国并非没有战车。但却不曾将其组成完整的单位,主要原因是其最高领导层的军事思想整整落后了20年。若以战车数量和技术性能而论,法国与德国相比,法国还占有相当的优势。问题在于法国不会使用现代化兵器。德法两国对战车的使用方法迥然不同。德国把一切战车都编成装甲师和装甲军,而法国则把绝大部分战车都分散在步兵师中,到战争爆发时甚至连一个可用的装甲师都没有。至于有关坦克、装甲战理论和思想,德国方面在古德里安倡导下已发展成相当完备的体系,而在法国几乎完全不存在,尽管这种理论和思想本来发源于西方。专凭这一点,即可解释法军何以惨败。另外,法国地面部队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弱点又因缺乏空军支援而变得更加严重。实际上,法国并不缺乏工业基础。其空军的落后决不可以此为借口。主要原因在于,在法国的国防体系中,陆军居于支配地位,在军事预算的分配上,空军应得份额被陆军强占了。思想落伍的法国陆军将领们根本不了解制空权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马奇诺防线对于法国的失败并不负有任何责任,真正应该负责任的是比马奇诺防线更不灵活、更加僵硬的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法国军人的头脑。法国军人的头脑何以如此僵硬?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者的自我陶醉是最主要的原因。他们一切的思想均以1918年的胜利为基础,而忘记了时间和潮流都在不断地向前推进。尽管青年的军官不乏诸如戴高乐等有识之士,但毕竟官卑职低,对于国家的军事战略根本不能发生任何影响。 欧战爆发后,美国错误地判断日本会伺机北进,配合德国夹击苏联,根本没有想到日本会在1941年12月发动太平洋战争。美国在战争初期一贯奉行坐山观虎斗的战略,认为不应该急于参战,就是在法国战败之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还声称,当战争与和平的选择权还在我们手里的时候,我们应当避免冲突。美国根本没有把军事科学研究和武装力量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致使其军事科研和武装力量建设严重滞后。至1940年底,美国只有正规军26万人,加上国民警卫队23 万人, 也不足50万人。坦克只有500辆,武器弹药严重缺乏。 在太平洋风云突变的紧要关头,守岛部队和太平洋舰队的官兵仍照例在周末休假。因此,当日机来犯时,珍珠港陷于一片混乱,严重受挫,元气大伤。 波兰自恃1920年曾打败过苏军,军事上盲目自信,军事思想仍停留在上个世纪依赖骑兵取胜的时代,波军建设中军兵种比例严重失调。在陆军中,步兵有30个师,骑兵有15个旅,骑兵占了很大比重,装甲师和摩托化师却没有。对海军和空军的发展则摆在次要位置。难怪英国人说,波兰首脑的思想落后了80年。它们对德国的闪击战茫然无知,竟闹出1939年9月以骑兵反冲击对德军大量坦克进攻的大笑话。 即使首脑相对清醒的苏联,也未能完全摆脱第一次世界大战旧观念的影响,认为战争还会像以前那样,先进行边界掩护战。对德军突袭波兰和法国中出现的新特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对战争爆发时间判断失误等原因,苏联没有及时安排新式武器的大量生产。部队装备陈旧,缺额很大。飞机80%陈旧,67%的坦克正在或需要进行大修或中修,新型坦克很少,而且刚刚装备到部队。火炮,特别是防空武器和防坦克武器尤为缺乏。弹药严重不足,仅能满足1个月的作战需要。 苏军没有独立的国防通讯网络。平时没有建立紧急报知系统,上级指令无法及时传达到部队。战场建设速度缓慢。旧国境线上的边防工事大部已拆除,新国境线上的筑垒地域尚未完成。原定在西部修建的170个机场, 绝大部分没有峻工。各级领导机关均未构筑地下指挥所。部队整编进展迟缓,缺额颇大,且战备训练脱离现代战争实际。平时缺乏打集群坦克、反空袭和组织协同动作的训练。由于1937~1939年肃反扩大化的影响,各级指挥人员和司令部人员军事理论水平、指挥作战能力和文化科学知识较差,大部分尚不具备与其职称相称的战役、战术素养。"大清洗"的后果不仅使苏军丧失了大批有才干的指战员,而且被迫害者的军事理论和所实施的战备措施同时遭到破坏和废除。如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被处死后,他所提出的关于集中使用坦克的正确理论竟被斥之为"轻视人的作用"的"帝国主义的军事理论"。坦克军的编制也一度被取消。尽管1939年后苏联对肃反扩大化的错误有所改正,但它对苏联军事科研和武装建设的恶劣影响和破坏决非短期内得以消除。这也是造成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严重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苏联万万没有料到德军从一开始就投入75%以上的主力,并集中使用大量坦克、飞机,实施宽正面、高速度、大纵深的突击。苏联的军事理论,片面强调战略进攻,忽视战略防御的地位与作用,没有周密的战略防御计划和准备,更没有考虑一旦经受不住敌人强大突击时暂时实施战略退却的问题,不少官兵被俘,损失惨重。 这些国家军事思想之所以落后,其主要原因在于战争观上的形而上学,研究军事墨守陈规,不能着眼于发展和特点;思想上骄傲自满,故步自封,缺乏认真的敌情研究,缺乏创新精神,不善于学习和探讨在现代科学和技术兵器发展的条件下新的作战理论和方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武装力量建设。战争是发展的,作战方法也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来源于战争实践又指导战争的军事思想、军事理论,也应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企图原封不动地以过去战争的老经验来指导下一次新的战争和与之相适应的武装力量建设,必然要遭到失败。军事思想落后必然挨打,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侵略国家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一条沉痛的经验教训。战争的历史表明,在武装力量建设和战争指导上,必须力求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但这决非易事。正如马克思在评论克里木战争时深刻指出的:"长期的和平使得军事学术的倒退同工业发展给兵器带来的改进成正比。"在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环境中,更要求我们特别警惕军事思想落后于客观实际,要吸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重视军事科学研究和武装力量建设,使军事理论真正成为武装力量建设的先导,走质量建军和诸军兵种协调发展的道路。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只有靠先进的军事理论指导,战前诸军兵种协调发展,战时协同作战作才能取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