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苏联和欧洲问题:1933~1934年(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别洛乌索娃 参加讨论

在那份呈报中记录了意大利与英国和法国对立而发展与苏联的关系的利益动因。在法国方面来说,所谓"政治秩序"问题唤醒了意大利与苏联关系的积极化:意大利意识到面对英法"亲善",自己在欧洲显得孤立;而且同法国及其盟友南斯拉夫的关系发生紧张;法苏之间的接近以及法国在土耳其的政策的积极化等等。因此,墨索里尼决定:"唤醒纳粹德国比对待苏联更应小心谨慎,而没有与苏联的合作,意大利的这个伙伴在法国国际政治阵容面前就将显得孤立"。
    波将金认为,意苏条约并不会引起法国方面的任何恐慌。法国人懂得,"苏联政府始终是与之签订政治条约的那些人的敌人",因此,"我们无需对法国政府解释苏联对外政策的那些复杂的构想"。从苏意条约中可以得到的好处是:这"无疑是一种政治资本,它可以极大地提高苏联在国际世界心目中的比重"。对英国而言,条约的签订"绝对是一种不坏的清醒手段"。呈报中认为,"必须让法国人了解与意大利人进行的政治谈判,使其不至利用这一举动来贬低苏联对外政策的独立威信,或者挑唆意大利人与我们争吵。"
    这就是说,那份呈报确认了斯大林领导的对外政策原则:第一,加强苏联制度在国际舞台上的合法性;第二,利用"帝国主义的矛盾",其中包括破坏四国公约,以达到自身的利益。正如苏联领导人不止一次所声明的那样,他们只从苏联的利益出发,而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相对立。苏联当时称自己是这些资本主义国家里"劳动大众"利益的表达者。
    正如波将金的呈报中所希望的那样,政治局决定,"不论是否通告法国人有关与意大利的谈判",应同意墨索里尼关于条约的建议,并提供苏联关于互不侵犯条约的方案。有一个事实值得注意:为了加强已经决定了的意苏接近,政治局认为,正在美国的李特维诺夫"应乘意大利轮船由美国返回,经过意大利时拜会墨索里尼"。
    在签订意苏条约时,莫斯科特别关注德国对苏联与其他国家谈判的反应。7月间, 欣楚克请求外交人民委员会注意《十字军报》上一篇有关这类谈判的"有趣的文章"。这位驻柏林的外交代表在通告中引用了这份德国报纸的摘录,文章呼吁"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德国过去军事上的敌人现在却在加强与苏联建立紧密的关系。"报纸称苏联是唯一伟大的国家,出于各种原因(从地理的到历史的)德国与之"可以在欧洲冲突中处于同一条战线之上"。报纸接着指出,法国企图预防这一点,再一次玩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使德国和苏联均遭到"不幸"的勾当。在谈到德国恢复柏林条约时,报纸写道,苏联寻求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关系的努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假如这些努力走入法国联盟政策的轨道,假如法国有可能不正当地利用这些努力建立反对德国的东方侧翼,那么这些努力就将是危险的。"在文章的结尾表示,希望德国外交政策的领导人与苏联外交政策的领导人"一起合作",以避免"这样的危险"。
    在纳粹对新闻的全面控制下,类似文章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这一切都是为了阻挠任何有关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企图。时过不久,欣楚克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了德国外交部副部长毕洛夫(Б。 Бюлов)接待他的情况,毕洛夫转达了同希特勒交谈的内容,交谈时还有几位德国部长在场。根据欣楚克所记,希特勒表示愿意对任何一位苏联领导人表明"自己对建立与苏联的友好关系的坚定意向"。
    可莫斯科对类似的声明表示了不信任。1934年1月26 日缔结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其近期的和直接的目的是旨在削弱东部的法国联盟体系,又加深了这种不信任。李特维诺夫2月20 日在同波兰驻苏联公使卢卡谢维奇(Ю。Лукасевич)会谈时说, 德波条约没有给波罗的海国家以任何保障,在这些国家的上空"布满来自德国的非常严峻的威胁"。
    还有一份来自巴黎的情报引起了斯大林的关注,首先引起他兴趣的是这份秘密情报的来源。情报的来源正是保罗·邦古的秘书之一,名叫茹尔金,他说,在法国外交部长的安排下,戈培尔与波兰外交部长贝克(Ю。Бек)于1933年4月在日内瓦举行了会谈,还有一份笔录。
    笔录逐字逐句证明了戈培尔与对方的谈话内容。大致包括:在德国的西部没有什么问题。西部人烟稠密且较为文明。德国的打算集中在东部,在乌克兰平原。在这些地方,德国和波兰的利益是相符的,他们可以从俄罗斯和波罗的海诸国满足各自的需求。波兰可以得到立陶宛和奥德萨的黑海出口,而德国希望得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这样,走廊(从德国到东普鲁士--作者注)问题对双方而言就失去了任何意义。戈培尔承诺,不再因波兰的德国少数居民问题而发生争吵。斯大林特别注意到,戈培尔声称德国的第二项任务是建立包括克里米亚和高加索在内的独立乌克兰。这样,俄罗斯就将被抛向北方的深山老林之中,它摆脱这一境地需要200年时间,而那时德国和波兰就能平安无事。
    贝克答应将戈培尔的想法通报本国政府。
    斯大林强调指出的一段中,谈到波德互不侵犯条约才是会谈的结果。
    接着,笔录花两页多的篇幅叙述了毕苏斯基(Ю。 Пилсудский)关于俄国和德国问题的观点。斯大林特别勾出了下述段落:毕苏斯基对俄罗斯怀有极野蛮的仇恨,认为俄罗斯是波兰一向的敌人,因此不可能与之共存;波兰的任务就在于如何才能削弱俄罗斯,使其无力威胁波兰。至于乌克兰,毕苏斯基赞成建立独立的乌克兰,并与波兰和立陶宛结成同盟。
    最后部分涉及法国的立场,据茹尔金的转述,法国执政当局只是从报纸上才知道波德签署条约一事的。斯大林注意到了有关保罗-邦古预计赴华沙弄清波德关系真相的情报。联系到邦古关于建立包括法国、苏联、波兰、小协约国(注:小协约国指1920~1938年间由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三国联合而成的一个集团。在20~30年代,小协约国是法国支持下的欧洲政治军事联盟中的主要环节。--译者注)、可能还有保加利亚在内的政治联合时,斯大林还指出,法国政府的多数是反对波德结盟的。
    当时,由于4月22~24 日法国新任外交部长路易·巴尔图(ЛуиБарт)赴华沙访问,无法弄清波兰政府的立场。这就使前沙皇驻伦敦外交官萨布林(Е。В。Саблин)有理由在给马克拉柯夫的信中提出一个建议,即使同德国达成某种秘密协定,波兰还是愿意保持行动自由。
    上述引用的侦探文件不可能表明斯大林阅后所作的决定。但是,可以根据李特维诺夫的助手之一斯托莫尼亚科夫(Б。С。Стомоняков)发给驻巴黎外交代表多夫加列夫斯基(В。С。Довгалевский)的一封信作出判断。斯托莫尼亚科夫给外交代表写信说,根据李特维诺夫的指示发布两份从"秘密渠道"获取的消息,并且必须采取措施将其刊登在"与我们相亲的法国报纸上,然后由塔斯社转发"。
    第一条消息是关于德波协议强制肢解苏联。根据斯托莫尼亚科夫的信,第二条消息的内容是指在德国的领导层中,讨论过两个解决"苏联问题"的方案:第一个方案是借助俄罗斯纳粹分子的力量在苏联发动政变;第二个方案是在苏联及其邻国日本或者波兰之间挑起一场战争,不管是日本还是波兰,都将得到德国的全力支持,而且战争的结果必须是在苏联建立纳粹制度。接着是一段幻想预测:"希特勒德国必须利用在新俄罗斯必然会产生的复仇主义倾向与之结盟以反对三个国家,而主要的是反对法国。"
    斯托莫尼亚科夫在信的结尾再次重复说,最重要的是尽快在报纸上刊登第一个消息,并立即转告莫斯科。还提醒说,必须"采取一切措施",以确保这些消息,尤其是第一条消息,在显著位置刊出,并标明报纸编辑部所收到的消息来源可靠。
    类似的情况很多:一些消息似乎是来源于国外的情报,先在国外的报纸上刊载,然后再由苏联国内转发。其实,这些都是苏联谍报机构的策划。
    不久,萨布林向巴黎大使联合会通报,在一份严肃的英国定期出版物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德国、俄国和日本》。文章谈及的正是上述提到的戈培尔与贝克的交谈:德国和波兰可能由于苏联的原因而平息相互的分歧。文章还补充了一点,即当日本对苏联发动进攻时,这种可能就会实现。
    英国对上述问题的立场也会使人产生兴趣,因为没有英国的加入,要想在大陆上达成一致就显得更加困难。
    从萨布林的一系列信件中,可以对英国这个欧洲关键大国的立场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根据这些资料判断,英国意识到,其"辉煌孤立"政策的时代只属于19世纪,但是它仍一如过去那样担心在欧洲确立某一大国的强权地位,包括恢复法苏联盟。伦敦也知道,东方公约自建立之时就将具有反德性质。这个计划之所以引起"特别的谨慎",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英国对苏联的决心表示怀疑,可能苏联也像沙俄一样,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德国进攻法国时才会给以帮助。这种担心还在于,由于新的分裂而形成的"欧洲任何新的动乱""只有对莫斯科的共产党人有利,延长他们的政权"。当然,伦敦在对苏联的关系中绝对不怀好意。1934年3月底,萨布林写道, 西方大国"为了保证自身的未来",纷纷容忍德国向东部扩张的企图,"只要这样能够减轻西欧的紧张状态"。但是,一切都有自己的极限:"我们的王牌",也就是俄侨们的王牌,萨布林不无理由地指出,对许多国家而言所"迫切需要的"是建立和支持足够的反抗运动,以防日本和德国的扩张。最后写道:"假如德国最终吞并了奥地利,或者把自己的优势扩张到了波兰或罗马尼亚,那时唯一可能反抗它的就只剩下一个俄罗斯。"
    1934年2月24日迈斯基的那封分析信件读来也饶有兴味, 特别是这位苏联外交代表对事态变化的观察的那一部分,正如迈斯基所写的那样,"引起了英国社会广泛的关注"。这些变化的实质就是,英国人已经认识到,希特勒德国对欧洲世界而言"是一种甚于苏联的更加直接的危险"。在此,这位外交代表还引用了丘吉尔对以"俄国的朋友"闻名的保守党议员布特比(Р。 Бутбъ)的一段话:"世界的局势已具有这样的性质,也许,应该对您的朋友们采取更加友善的立场。"
    莫斯科对已出现的局势异常关心,1933年7月15 日在罗马签署了四国公约(但未被批准,因而未曾生效);1934年1 月签署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1934年3 月政治局关于建议德国接受波罗的海联合宣言的决议,足以表现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对德波条约的关切。在完成这一使命时,李特维诺夫带来了政治局研究过的宣言草案。奇怪的是,该草案的序言称,波罗的海沿岩国家早已就是"旧俄罗斯帝国的成员"。这一别出心裁的声明,正是从历史的前例中寻找证据的。众所周知,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在1939年8月23 日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协定时也引用了这个前例。
    苏联关于签订波罗的海宣言的建议,可以说是只赢不输的。莫斯科认为,德国政府的肯定回答将会使东欧的形势和苏德关系得到好转;而否定的回答则将在全世界面前暴露出德国对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侵略图谋。
    当时,法国和苏联为签订东方公约--关于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芬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之间的互助条约--的共同努力还在继续。正如大家所知,签订这个公约的想法产生于1933年末,当时,随着德国示威式地脱离国际联盟和退出裁军会议,法国和苏联就开始了旨在欧洲东部设立侵略屏障的谈判。后来, 又建议让德国也加入谈判进程。1934年7月的上半月,路易·巴尔图访问了英国,以求取得支持。 李特维诺夫在给斯大林的信中评论这次英国之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这里,李特维诺夫是指英国赞成东方公约和洛卡诺公约的筹划国之间"继续加强联系",也正如李特维诺夫所预料的那样,英国"正企图阻挠法苏保障条约的签订"。他对英国赞同态度的解释是,英国可能相信德国和波兰会拒绝这个公约。另一方面,李特维诺夫认为,法国的参加对美国的影响也是无疑的,因为这个"一会儿说东一会儿道西的国家,假如公约签订不成,就会与苏联结成军事同盟"。
    李特维诺夫接着写道,所有这一切就提出了一个在他同巴尔图的会谈中未曾预见到的问题。所以现在必须决定:第一,苏联领导是否赞成法国的保障扩展至德国;第二,苏联领导是否赞成以德苏法三方协议取代苏法两方协议。信上还附了一份政治局关于赞成的决议草拟稿。
    联共(布)中央书记处属下的国际情报局的领导人拉杰克(К。 Рачек)于1934年8月对欧洲局势也作出了详尽的分析,对英国、 法国、波兰、德国、意大利等国对公约的态度进行了比较,并对公约的前景作出了推断。他认为,当时正处于"最最重要的时刻"。
    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苏联加入国际联盟的问题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显然,这一步正是苏联战术应变的表现。1933年最后几天,当时苏法外交接触正在进行,冒出了一个苏联加入国际联盟的问题,政治局就这一问题通过了6点决议。这是由政治局委员讨论决定的, 当然也是在斯大林的监督下预先拟就的。
    自从德国拒绝与苏联共同接受波罗的海公约后,苏联就集中力量企图拉其加入东方公约。但是,苏联的这种努力有多少真诚?换句话说,克里姆林宫是否相信德国加入公约的可能性?官方的《苏联对外政策史》中写道,苏联政府"并不怀有幻想":希特勒会赞成加入"限制其策动侵略的行动自由"的东方公约。
    苏德关于东方公约问题的外交接触,并未能影响事情的最终结局。然而,这样的接触具有一定的兴趣,因为它暴露了苏联外交的方法和手段。
    苏联方面努力使其与德国的关系不至走向完全破裂,这是显然的。斯大林并未丧失与希特勒改善关系的希望。当然,这不能不谈到李特维诺夫为铺平同西方民主国家、特别是法国的合作之路所作的努力。
    不管上述引用的关于1933~1934年间苏联对欧洲问题立场的新文献如何自相矛盾,但至少为当时欧洲政策的趋势的几个结论提供了足够的根据。在李特维诺夫的活动特点中,这些新文献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强国的那种陈旧的力量配置思想,也暴露出东部地区欧洲集体安全思想必然的弱点。巩固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尝试之所以不能成功,其主要原因应该认为首先是德国的独裁体制,以及苏联执行的政策,正如这两个国家的行动(和隐匿的计划)所表明的那样,主要的并不是考虑在欧洲危险变化的局势下平衡各种相互抵触的和不同方向的力量,以谋求巩固大陆的和平,而更多的是考虑实现各自利己的和扩张主义的目标的期限如何更快临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