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兴起与拓展
在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传统的基础学科--历史学专业面临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在诸多的改革探索中,各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关键。本文仅就世界近代史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几点思考,供同行专家指正,以期深入探讨。 一 世界近代史是15、16世纪到19世纪的历史,它是世界通史一个重要阶段,即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的转变阶段,由此原来封闭的、分散的地域史和民族史开始转变为开放的、整体的世界历史。 人类历史是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从它的客观行程考察,并非自始就是世界史。正如马克思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1](第28页)。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也就是说,真正的世界历史在前资本主义时代还并不存在,直到16世纪,近代资本主义以其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在西欧地平线之后,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的孤立闭塞状态逐渐被打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才"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2](第67页)。 由此可见,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由闭塞到开放、从分散到整体发展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互为条件、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 所谓纵向发展--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迭。即由无阶级社会(原始公有制)到阶级社会(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又由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的发展。尽管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在这一纵向发展过程中,形式各异、先后不一,甚至还有少数例外,但其发展的总进程,仍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意义。 所谓横向发展--指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各部族各民族彼此隔绝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客观进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个互相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3](第88 页)。这一横向发展过程,同样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意义。在我国世界史学界,纵向发展多为史学家们所关注,而横向发展鲜为史学家们所侧目。然而,随着时光由远及近的推移,日益迅速扩大的横向发展,在加速着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的进程。我们认为,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人类历史由狭隘的地域史和民族史发展成为整体性世界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方面,也是互相联系、制约、促进、不可分割的两条主线。它们共同的基础和决定性的推动力都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正是生产力的发展将这两个基本方面结合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演变的客观行程中。 既然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世界史学科(或课程)的主题就应该是科学地阐明人类历史是怎样发展为世界史的。它的任务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具体生动的史实阐述人类社会怎样在生产力发展和交往发展的基础上,从分散闭塞转变为整体开放的历史进程。 吴于廑教授曾多次强调:世界史学科不是把中国历史排除在外的域外史,也不是包含一切国家、地区历史的总汇,世界史探索的目标并不等同于各国国别史相加起来的目标。他认为,要把世界史从囊括一切国家、民族、地区的历史这样一个包罗无遗的高大地位上请下来,让它成为一个有限定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一个并非高踞于国别史、专门史之上的分支,让世界历史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分支,那么,世界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学科分支,它的内容和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吴于廑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撰写的概观性条目"世界历史"一文中明确指出:"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4](第52页)。吴于廑教授对世界史学科界定的这些学术思想,对于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世界史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课程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要确定世界史课程的主要内容,必须首先研究和明确它的选择标准,即根据什么原则来确认构成世界历史的主要事件。原英国历史学会主席、牛津大学著名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一书中说:"既然世界史不仅仅是一系列论文的松散组合,也不是国别史的拼凑,那么,历史学家马上遇到的问题是:确立一个怎样的标准来衡量哪些事件具有'世界历史'的重要性,而哪些不具有这样的重要性"[5](第250页)。他提出的标准是:"从全球的角度来选择哪些事件是重要的,哪些事情是不重要的,从而能够进行选择,决定哪些事实和事件应当写入世界史,哪些不应当写入"[5](第252页)。他说的"全球的角度",即他提出的"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5](第242页) 什么是"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依据这一"全球的历史观",世界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巴氏没有明确回答。按照我们对世界史主题、任务的认识,世界近代史课程的主要内容将不是传统的国别史汇编,不是把中国史排除在外的域外史(或外国史),也不是包含一切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总汇,而主要是对15、16世纪至19世纪世界发展演变中那些牵动世界全局、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宏观考察,从丰富多彩的史实中勾勒历史从分散向整体发展的基本线索,总结经验教训,揭示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人类历史从地域史和民族史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是社会生产力、分工和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世界近代史课程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众所周知,中古时期的农耕世界,其经济基础是个体小生产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本质特征是闭塞性,它必然影响社会分工的扩大和民族间、地区间交换交往的发展。但是,自从15、16世纪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后,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尤其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海道大通,导致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向大西洋沿岸的转移,这一切都使原有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使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闭塞状态逐步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突破始于资本主义在亚欧大陆西北角登上历史舞台之际,始于15、16世纪东西方之间、新旧大陆之间跨海越洋交往之时。这既是封建农业经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孕育的结果,也是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横向联系空前加强的结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它也引起了社会分工和交换交往发展的巨大变革。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着商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市场由最初的小集市、地方市场扩大为地区市场、国内市场,进而由国内市场扩大为世界市场。商品交换的扩大和国际交往的频繁,打破了各民族、各地区、各国家之间原有的孤立闭塞和关闭自守的状态,使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历史。 近代时期的工业世界,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制度支配下的世界。西方资产阶级自从登上历史舞台以后,它就按照自己的面貌来改造世界。"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3](第277页)。资产阶级的本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无限扩张性,决定了这一时期基本特征是:西方近代工业世界对东方传统农耕世界的不断冲击与后者的反应。这一冲击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扩张经济体系对前资本主义的闭塞经济体系的冲击和挑战,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对落后生产方式及其相应的各个领域的冲击和挑战。 从世界全局来考察,这种冲击和挑战遍及全球,即自15、16世纪至19世纪工业世界的西欧,对西欧以外的地区不断进行着冲击和拓展。这个"西欧以外",包括中欧、东南欧、俄罗斯以及从西到东的整个亚洲,甚至包括落后的非洲和殖民地的美洲。它们都曾先后不一、程度不同地受到近代工业世界经济、政治乃至军事、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冲击,都曾受到西欧工业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挑战。这种冲击和受冲击一方的反应所引起的变化,构成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历史的主要内容。 近代工业世界,是一个多暴力、少和平、多凌夺、少公正的世界。在遭受冲击的国家和地区,因本身民族特点、历史条件的差异、所作出的反应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它们的自然经济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专制制度及其他上层建筑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着改造和演变。这个改造和演变的过程是长期的、曲折的、甚至是痛苦的。这个冲击与反应的过程充满着对内、对外的矛盾与斗争,都是不同程度地在压迫和反压迫之中艰难地向前迈进。迄今为止,工业世界对农耕世界冲击的这一历史矛盾运动,也尚未结束。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