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位于北美洲的最北端,由于政治因素和加拿大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加拿大与拉丁美洲的双边关系,就应放在英、美、加以及美、加、拉两个立体交叉的三角格局中去考察。(注:大致说来,第一个三角关系可以从19世纪早期拉美国家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取得独立之时算起,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二个三角关系可以从二战后英国衰落,英、美、加三角关系解体,美、加、拉三角关系形成算起。) 一 19世纪早期加拿大与拉美发生关系时,加拿大还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几个分立的英属殖民地。(注:当时5个殖民地是上加拿大、 下加拿大、新斯科舍、新不伦瑞克和爱德华太子岛。)与拉美的直接交往都是通过英国宗主国实现的。19世纪早期在拉美的主要殖民国家是西班牙,其次是葡萄牙。1809年至1821年间,西班牙殖民地相继独立,建立起以西班牙殖民行政区划为基础的独立共和国。当拉美诸国进行独立战争时,英国在维也纳会议(1815年)上取得了多处远洋航行战略要地,英国海军控制了大洋制海权,所以,新独立的拉美国家很快又落入英国势力范围的支配之下。当时新兴的美国利用英国与企图在拉美进行复辟活动的欧洲大陆神圣同盟国家间的矛盾,于1823年门罗总统发表关于美拉关系的政策声明--《门罗宣言》,以拉美的保护者自居,反对神圣同盟国家在拉美卷土重来。 门罗宣言只是美国针对拉美的政策,并未涉及加拿大。美国1775年和1812~1814年两次用武力兼并加拿大未遂后,不再贪图加拿大这块英国的禁脔。1826年新独立的拉美国家在巴拿马举行首次泛美会议。由于美国不愿与英国抗衡,关于是否与会问题,在国会中反复争论,致使美国代表未能如期到会。从那时起,门罗主义一直是加拿大人最为忌讳的词汇。他们担心这个紧箍咒说不定哪天就会套在自己头上。从后来 100多年事态的发展看,加拿大人的这种忧虑是有道理的。美国内战后,国内出现了统一的市场,工农业得到迅速发展,扩大国外市场势在必行。美国认为广大的拉丁美洲是最有利可图的。1889年美国在华盛顿召开美洲国家会议,次年成立"美洲共和国国际局"。这次泛美会议与1826年巴拿马泛美会议不同的是,会议真正的主宰者是美国,而英国根本无从置啄。 美国不愿英国属下的加拿大参加, 英国也不会让加拿大参加。1910年美洲共和国国际局改名为"泛美联盟",并在一些拉美国家的倡议下,为加拿大设一席位。因为美国不欢迎加拿大参加,结果加拿大席位长期空着。直到1972年加拿大才向泛美会议派出常驻观察员,又过了18年(1990年)才正式参加。 二 20世纪,加拿大的经济和政治实力有所增长,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加拿大在英帝国范围内的政治地位日臻提高。但由于美国在经济上对加拿大长期实行关税壁垒等抑制政策,加拿大又不得不依靠英帝国贸易优惠制的保护。不过,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经济和文化上对加拿大的影响也迅速增长。美国对加拿大的投资到1930年已超过英国。1920年加拿大对美国的出口额也超过英国。这种三角关系使加拿大只能扮演着类似"砝码"、"小伙计"的角色,同时也支配着加拿大与拉美的关系。 虽然19世纪加拿大在拉美就从事商业活动,但它与拉美间缺少政治联系,加拿大与拉美的交往一直由英国掌握。到1931年英国制定《威斯敏斯特法》后,加拿大才有称得上为独立的外交活动。 19世纪加拿大在拉美有限的经济活动得力于两个便利的条件:一是从英国得到的资金,二是从美国获得的技术。这两个外来的条件也决定了加拿大在拉美经济活动的被动性与局限性。当时加拿大投资数量小,投资方向也只局限于金融业和公用事业,如电灯、电车、电话、煤气和水力发电等。 经济活动也会带来参加政治活动的愿望,而政治活动要受英、美、加三角关系的囿限。1909年,一些拉美国家提出邀请加拿大加入泛美组织的建议,但遭到美国的反对。拉美国家希望加拿大参加泛美联盟的目的在于利用加拿大同英国的关系,从北方尽量平衡庞大的独断专行的美国的政治势力和影响。20~30年代智利、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先后提出过邀请或建议,却都由于美国反对而未果。美国代表在1928年泛美会议上声称,若加拿大参加联盟,则会带来"欧洲国家"(即英国)的影响,不利于西半球的政治"实体"。(注:"实体"(entities)是美国外交惯用的辞令。它既避"主权"又避"领土"之意。1900年美国务卿海·约翰在门户开放政策中也曾使用过。)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加拿大在拉美的经济活动仍局限于保险业和基础建设,贸易和投资的数额也不大,与拉美贸易额仅为其世界贸易额的2%~3%。(注:詹姆斯·罗克林:《美洲诸国的发现:加拿大对拉丁美洲政策的演变》,第14 页,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4。) 三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加拉关系的转折点。随着大战的进展以及战后美、加、拉三角关系的形成,加拉关系日益接近。由于英国国际地位的衰落,加拿大"被推向美国的怀抱"。(注:J.L.格兰纳斯泰因:《不列颠衰落如何将加拿大推向美国的怀抱》,多伦多大学出版社,1989。)加拿大参战后,由于经济和政治上的需要与一些拉美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与古巴、智利、墨西哥加强经济交往。美国对加拿大的这些活动颇怀疑虑。其实加拿大的举措是出于战争需要,同时由于美国商品入超,加拿大缺乏美元,故希冀以开展拉美贸易缓解燃眉之急。大战期间,加拿大向拉美出口增加1倍,由1939年的2000 万美元增至 1945年的4000万美元;进口增加4倍,由1600万美元增至6700万美元。 政治形势不断推动加拉关系的发展。1940年5~6月间,荷兰、比利时、法国相继落入德国之手。加拿大开始感到美洲防务出现危机,因而加强与拉美的关系,在巴西(1941年)、阿根廷( 1941 年)和智利(1942年)建立了领事馆。 随着战争结束而来的美苏冷战,决定了美国对拉美的政策,反苏反共是其主要内容。美国摆布并驾驭着拉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因而加拿大对拉美的外交行为只能在美、加、拉三角关系的框架中运作。过去长期存在的英、美、加三角格局不再发挥作用。1947年美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有19个拉美国家参加的美洲会议。会议按照美国国务卿马歇尔的意图订立了《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简称《里约条约》),条约把所有拉美国家拴在美国的反苏反共的战车上。 冷战发生后,加拿大虽然清醒地认识到美国在泛美联盟中权力过大、干涉过多,但由于本身在政治经济上对美国的依赖程度比战前还要糟,想要立即实现同拉美国家一起平衡或抵制美国霸权主义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加拿大只得采取避而远之的策略,把国际活动的重点放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联合国方面。同时从长远利益考虑,也把拉美视为重点。在冷战初期的新的国际形势下,加拿大外交政策处于转轨时期,因而表现得摇摆不定。1947年加拿大总理路易斯·圣劳伦特在多伦多大学发表演说时,仍表示加拿大与拉美的贸易往来有所增长,但拉美还不是加拿大对外政策的着力点,加拿大注意的中心是联合国、美国和英联邦,并设法在英美间发挥"砝码"作用。(注:詹姆斯·罗克林:《美洲诸国的发现:加拿大对拉丁美洲政策的演变》,第34页,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4。) 在对拉美的政策上,加拿大设法与美国拉开距离。加拿大认为,共产主义活动在拉美是否扩大,胥视拉美各国国内政治经济改善的程度,并不取决于苏联的影响,而经济改善的条件是国内政治改革,即创造平等的政治经济关系。美国把苏联视为在拉美到处伸手的煽动者,而加拿大认为人民贫困、财产分配不均才是社会动乱的催化剂,而且由于美国外交决策人未能分清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反而把拉美国家社会矛盾激化。50年代初,加拿大在11个拉美国家派驻使节,在外交政策中加重经济因素的分量,外交部还成立了拉美司。1961年加拿大加入了过去一直反对的拉美经济委员会。 四 美国以其意志为准,对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横加干涉,实施高压政策。加拿大为了保护其经济利益,与美国的碰撞时有发生。古巴是加拿大与美国在加勒比地区的撞击点之一。1959年前,美国通过巴蒂斯塔军事独裁政权控制古巴的政治和经济。美国根据1903年条约占据的古巴关塔那摩军事基地一直成为"国中之国"。1959年1 月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军推翻巴蒂斯塔的独裁统治后,美国采取种种手段,欲置卡斯特罗及其领导的政权于死地,除掉这心腹之患。 在巴蒂斯塔独裁统治时期,加拿大在古巴就有丰厚的利润和不断增进的交往。加拿大向古巴的出口总值从1945年的450万加元增至1955 年的1750万加元;进口总值由750万加元增至1000万加元。 与美国相反,加拿大政府对古巴采取较温和的政策,认为卡斯特罗首先是一个革命民族主义者,假如美国把他视为共产主义者,则会将他推向苏联。1959年4 月卡斯特罗访问加拿大,希望消除加拿大的疑虑,但加拿大仍担忧古巴在易受共产主义影响的中美洲扩大声势。1960年10月,古巴没收了本国和外国的私营银行,但未没收加拿大皇家银行和新斯科舍银行,以表示对加拿大的友好。 1961年3月, 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向加拿大表示要对古巴实行禁运,并声称"盟国不愿看到共产主义在古巴建立基地……必要时将派遣军队。这基本是有关门罗主义的问题,旨在保障西半球,不会因加拿大不满而做任何改动"。(注:托马斯·帕特逊:《肯尼迪对胜利的追求:美国对外政策1961~1963》,第95页,牛津大学出版社,1989。)4月, 美国组织雇佣军侵略古巴,企图在吉隆滩登陆,被古巴人民军击溃。加拿大总理迪芬贝克既不赞成侵略行径,也不主张对古巴实行全面禁运,仍保持与古巴的经济往来。 1962年10月,美苏因苏联在古巴设立导弹发射基地问题发生对抗,一时间大有盘马弯弓之势。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加拿大也发出空防二级警报,迪芬贝克一度表示拒绝。在冷战意识上,加拿大从战略上附和美国,但在具体方法上则与美国不尽相同,不同意用暴力手段对付古巴,因为它也害怕将来美国用这种手段对付自己。 在多米尼加问题上,加拿大和美国间也存在类似古巴问题的分歧。1963年9月美国策划军事政变推翻博什政府, 建立卡夫拉尔独裁政权。1965年4月美军入侵多米尼加,建立一个临时政府,1966年6月扶植亲美的巴拉格尔为总统。加拿大反对美国使用武装干涉的手段,认为通过武力随意取舍傀儡,会使美国的形象遭受损害,失去拉美人民的信任,而且武装干涉并不能解决多米尼加存在的问题。 为了保全在拉美的经济利益,加拿大加强与拉美的经贸关系,其中不仅包括进出口数额,还有对拉美的经济援助。在加拿大对外经济政策中,最为重视墨西哥、巴西和委内瑞拉等国,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交往通常随当地政局和国际形势起伏而变化不定。(注:如1954年加拿大在拉美贸易额较1947年增长11倍。1945年加拿大向墨西哥出口总值为820 万加元,1955年增至3710万加元; 向委内瑞拉出口总值由 410 万加元增至3080万加元。1945年从委内瑞拉进口总值为173万加元,1955年增至1.87亿加元。1945年从巴西进口总值为760万加元,1955年增至3070万加元。60年代加拿大对拉美国家的进出口总值继续增长。1968年加拿大对拉美出口总值为39.5亿美元,1972年增至61.3亿美元。1971~1972年加拿大对拉美贸易额增加10%。1972年加拿大在巴西投资达10,亿美元,仅次于在美国的投资(参见詹姆斯·罗克林:《美洲诸国的发现:加拿大对拉丁美洲政策的演变》,第238~241页,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4。)。) 五 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变化,美国侵越战争的失败,标志着美国霸权主义相对削弱,世界政治呈多极化趋势。在这种新形势下,加拿大特鲁多总理得以对拉美推行更为积极的政策。这也是对以往政策的反思。在振兴加拿大民族经济的原则指导下,特鲁多把加拿大经济交往导向拉美,1968年10~11月向拉美9个国家派出访问团。(注:9个国家是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智利、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危地马拉和哥斯达黎加。)访问团中既有联邦政府部长,也有出口信贷保险公司、加拿大国际开发局、国家电影局、加拿大广播公司和新闻界的代表。 访问团同被访国讨论的第一个议题是贸易问题(如电讯设备、资源开发机械、交通器材、原子反应堆等购置事务),还讨论了如何不经过美国直接运输,以降低价格。关于投资问题,拉美国家欢迎合资经营,对过多依赖加方资金表示顾虑。关于经济一体化问题,加拿大试着接触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注:1960年成立的拉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1980年改建为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中美洲共同市场、安第斯集团、拉普拉塔河流域组织等。加拿大还与墨西哥成立加墨联合委员会,这一委员会可视为90年代北美经济一体化的先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