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 姚勤华/汪之成/崔 参加讨论

泛斯拉夫主义是19世纪中、东欧和巴尔干地区斯拉夫民族中的一种民族主义思潮,追求的是文化和种族上的认同感,它是现代斯拉夫各民族形成过程中的产物。本文主要研究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及其对俄对外政策的影响。
    一、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的形成
    1.泛斯拉夫主义的起源
    泛斯拉夫主义产生于19世纪初,最早出现于西斯拉夫人和南方斯拉夫人的知识分子中,当时西斯拉夫人和南方斯拉夫人的民族意识正在形成之中,他们中的学者和诗人热心研究斯拉夫各民族的民歌、民间传说和乡村方言,以证明斯拉夫各民族在种族上的亲缘和语言文字方面的相近,试图表现一种共同的斯拉夫意识。斯拉夫各民族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除了自身民族意识的发育外,与受到不断成熟的西欧民族意识的感染分不开。在与西欧民族的交融沟通中,斯拉夫各民族,尤其是斯拉夫小民族“我们”意识非常强烈,与生机勃勃的西欧国家“他们”相比,自己处于政治上的弱势地位,因而感到斯拉夫各民族有必要成为一个整体,以弥补不如“他们”之处,并使斯拉夫人有一个新的力量源泉,(注:Taras Hunczak.ed.:Russian Imperialism from Ivan theGreattothe Revolution,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74,P.82.)激发“我们”的民族精神。
    泛斯拉夫主义有意识地将寻求种族血亲和文化同源引向对斯拉夫民族的集体认同,既是对19世纪中东欧和巴尔干地区民族意识不断成熟和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的客观历史进程的反应,也是斯拉夫人民政治心理发展的需要。因此,以种族和文化相亲为起源的泛斯拉夫主义不可能不上升为政治要求。如果说初始的泛斯拉夫主义是一种民族文化思潮,那么泛斯拉夫主义很快就转入了民族政治运动,而民族问题成为泛斯拉夫运动发展的动力之一。
    研究斯拉夫民族和文化渊源的主要是布拉格和萨格勒布的斯拉夫学者,布拉格是早期泛斯拉夫运动的中心。1848年革命时,捷克历史学家帕拉茨基在布拉格发起召开了斯拉夫大会,奥地利统治下的斯拉夫各民族派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号召奥地利辖地上的斯拉夫各民族联合起来,要求奥皇在民主原则下实行民族平等。这次大会虽无多大实际效果,但泛斯拉夫主义运动却从此活跃开来。中东欧泛斯拉夫运动发起人并非俄国的代理人,而是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思想家们。由于斯拉夫人怀有一种对来自俄罗斯帝国的保护或解放行动的期望,泛斯拉夫主义在奥地利统治下的捷克人和在奥斯曼土耳其人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当中比在俄国的发展更盛,直到19世纪60年代,泛斯拉夫运动才在俄国风靡一时。
    从18世纪下半叶起,喀尔巴阡山盆地、多瑙河地区和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各民族,把沙皇俄国看作是唯一真正独立的斯拉夫国家和欧洲的主要大国,他们期望俄国支持他们的民族抱负。由于沙皇俄国对拿破仑和奥斯曼土耳其人战争的胜利铭刻在他们心里,这些斯拉夫民族把沙皇制度理想化了,他们仅仅看到沙皇对外扩张遏制对手对他们有利的一面,而不顾沙皇俄国对非俄罗斯民族,包括非俄罗斯斯拉夫人的严厉压制。他们的视线被沙皇反奥斯曼帝国的政策所迷惑,以为这有助于减轻巴尔干斯拉夫民族在土耳其人压迫下的苦难,他们希望看到沙皇的扩张政策能消除奥斯曼帝国的压迫政策。沙皇对巴尔干斯拉夫人的政治支持也增强了哈布斯堡王朝下诸如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亲沙皇的观念。不过中东欧地区斯拉夫各民族在归属问题上因列强的争夺和拉拢并不一致。历史学家桑德罗·科斯佳认为奥匈帝国统治下的绝大多数斯拉夫领导人仍然忠于哈布斯堡王朝,他们唯一的目的是获取某种政治自决权,但仍留在奥地利帝国版图内。比如1848年的布拉格斯拉夫大会提出了建立邦联制国家,并没有要求从哈布斯堡王朝独立出去。这样支持奥地利君主制的斯拉夫人被称为奥地利斯拉夫主义者,倾向沙皇俄国的斯拉夫人则被称为泛斯拉夫主义者。
    2.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的兴起
    19世纪上半叶,以英国为首的西欧国家已进入工业革命时代,而俄国仍然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俄国的发展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方面都明显迟滞于西欧邻居,强烈的反差使得俄国国内对俄国的现状产生不满,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唤醒了整整一代人”,俄国的生存问题引起了俄国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在30-40年代出现了关于俄国该如何发展和走什么样道路的争论,其中在贵族资产阶级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形成了肯定俄国历史特性的斯拉夫派和肯定西欧文明成果的西化派。他们采取历史比较的方式探讨俄罗斯的历史和民族特性,探讨俄罗斯的未来走向。两派都认为俄罗斯的历史特质不同于西方,但对此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斯拉夫派基本肯定俄国自身的历史发展经验,自恃俄罗斯民族有悟性和优越性,否认斯拉夫文明劣于西方文明。西化派则全盘否定俄罗斯的历史遗产,强调西方文明高于斯拉夫文明,认为斯拉夫文明本质上是东方文明,相比于西方文明无任何优势可言。西化派推崇西方的价值、文化和自由主义思想,认为只有学习西方,俄国才有前途,而历史上俄国的崛起--彼得大帝的改革是模仿西方的结果。斯拉夫派对西化派贬低俄国历史的论调极为不满,他们由评判西方转而抨击西方,于是斯拉夫派和继起的泛斯拉夫思想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反对外国文化,他们攻击西方及其对俄国文化所谓的腐蚀影响,把西方作为“非我族类”的对立面,从而在俄掀起反对西方影响的斗争,泛斯拉夫主义在俄国应运而生。
    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极大地推动了泛斯拉夫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俄罗斯文化优越论演变为一种好战的具有俄国民族主义特点的泛斯拉夫思想。战争的失败激起了俄国民族主义的强烈反响,正在兴起的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的影响随之上升。因为他们声称西方和俄国的关系是根本对立的论点变得更强有力了,他们鼓吹俄国是所有斯拉夫民族的当然代表、俄国沙皇理应统治整个斯拉夫和东正教世界的论调更入耳了。沙皇政府很快意识到,泛斯拉夫主义者的宣传活动是可利用的舆论工具,他们的积极活动可从一个侧面有力地配合其对外扩张和重建巴尔干霸权的政策。俄国泛斯拉夫主义者终于成为一支院外游说力量,开始影响政府的决策。
    二、泛斯拉夫主义在俄国的发展
    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和非俄罗斯民族的泛斯拉夫主义虽然同源于语言文化,有着许多共同点,但俄国的泛斯拉夫思想深深打上大俄罗斯主义的印记,在政治上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观点,与境外泛斯拉夫运动存在深刻的矛盾。
    1.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表现:
    第一,亲斯拉夫主义。俄罗斯的泛斯拉夫主义在前期表现为一种亲斯拉夫思想,并将其延伸到政治领域。泛斯拉夫主义者总是自负地认为,斯拉夫人是最伟大的民族。奥加廖夫在1841年说:“斯拉夫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并在人类的命运中起重要的作用。在斯拉夫人身上,你永远不会看到德国人的市侩气,法国人的浅薄,英国人的自私,意大利人的浮躁;但是斯拉夫人却拥有一切:德国人的思辨理性,法国人的人道主义,英国人的务实精神和意大利人的机智灵敏”。(注:И。К。Πантин:РеволюционнаяТрадиция России,Москва,1986,с。136.)
    俄国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赫尔岑曾这样评论道:“亲斯拉夫主义或俄罗斯主义不是理论或学说,而是受到伤害的民族感情”,“即对外国影响的一种反作用”。他们相信斯拉夫是最好的,希望找到某些东西,以便在外国人眼里恢复自尊和体面。达尼列夫斯基认为,西欧文化已到解体的最后阶段,而斯拉夫文化正在升起。斯拉夫文化将取代西欧文化,斯拉夫世界将取代西欧世界。
    第二,俄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救世主义”传统。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君士坦丁堡以第二罗马自居。而1461年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占领,俄国就出现了把莫斯科称为第三罗马的说法。泛斯拉夫主义者认为,在犹太人之后,救世主降临已成为俄罗斯人所特有的意识。俄罗斯的沙皇是“普天之下唯一的基督教皇帝”,是王中之王;俄罗斯国家是全天下的王国,正如同第一罗马和第二罗马一样;莫斯科王国的臣民是上帝的选民。这些注定俄国人负有继承和捍卫基督教的历史使命,“以俄罗斯为首的斯拉夫族人应该揭示出自己的精神能力,取代那些已经衰落的民族”,“俄罗斯将被赋予在精神方面实现重大发现的使命,而全世界精神生活的中心将移至俄国”(注:Н。Бердяев: СудьъаРоссии,Москва,1918,с。9,21.)。 俄国泛斯拉夫运动的主要人物霍米雅科夫说:“对于人类而言,斯拉夫世界如果不是包含着新世界的萌芽,那也是包含着使世界得到更新的可能性。”
    第三,俄国中心主义。由于俄国是斯拉夫民族中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并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它在幅员、人口、财富、政治威信和军事实力等方面比任何其他斯拉夫民族都强,所以俄国的泛斯拉夫派总要强调俄国的幅员与实力赋予俄国在斯拉夫民族大家庭中充当霸主的所谓“天赋权利”。甚至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在诗中也流露俄国中心主义的情调:“斯拉夫的河流都应汇入俄国的大海”。
    泛斯拉夫派不仅期望俄国作为斯拉夫的中心,还要成为欧洲的中心。恰达耶夫认为:“我们负有使命在多得数不清的问题上去指教欧洲,离开我们的指教,他们弄不明白这些问题。将会有这样一天,我们像已经是欧洲的政治中心一样,成为欧洲的思想中心。”(注:И。К。Πантин:РеволюционнаяТрадиция России,Москва,1986,с。140.)
    第四,好战的大俄罗斯主义。从克里米亚战争开始,泛斯拉夫派的观念凝合成一个信条,即斯拉夫人政治统一的观念。他们坚持,只有依靠政治统一,才能实现斯拉夫人文化的统一。他们赞成对异国斯拉夫民族问题采取干涉政策,甚至公开鼓吹使用武力解决斯拉夫人的统一问题,认为这是最便捷的政治解决办法,从而使俄国的泛斯拉夫派打上好战的烙印。其主要代表者是米哈依尔·波高金,他公然要求其他斯拉夫民族都必须无条件服从俄国,凡是愿在俄国沙皇旗帜下联合起来,接受俄国语言、法律和东正教的斯拉夫人都被认为是兄弟。然而,“谁若是不属于我们,我们就强迫谁归属我们。”(注: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Вестник,т。40(No.4,1890),с。143.)
    第五,大斯拉夫联盟。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积极鼓吹泛斯拉夫主义思想的波高金一再向俄国政府献策,认为欧洲大国已结盟反对俄国,因此俄国应在欧洲斯拉夫人中寻找同盟者,把所有斯拉夫民族从400 年来的外国压迫中解放出来,并创建一个斯拉夫联盟,这个联盟不仅包括所有斯拉夫人,还要把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希腊、匈牙利等非斯拉夫人包含在内。(注:M.B.Petrovich:The Emergence ofRussianPan-Slavism,1958,P.30. )他所写的一系列报告恰恰迎合了沙俄政府的扩张政策和称霸野心。
    达尼列夫斯基抛弃了陀思耶夫斯基停留在空泛理论上的亲斯拉夫主义,接受了当时盛行的俾斯麦的实力政策,他认为斯拉夫人联合问题,只有在俄国和欧洲的军事冲突中俄国必然取胜而得以解决,他所著的《俄国与欧洲》被视作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的《圣经》。他在书中提出的大斯拉夫联盟,要把从太平洋到亚德里亚海及北冰洋到爱琴海间的一切民族都联合起来。(注:Н。Данилевский:Россия вЕвропе,С-Петербург,1895,Т。2,c,468.)
    2.俄国泛斯拉夫运动寻求斯拉夫民族统一和实现历史使命的方法
    泛斯拉夫主义要求斯拉夫人在政治上统一。他们认为,只有政治上的统一,才能使斯拉夫人统一,而文化的统一还不足于使斯拉夫人统一。温和的泛斯拉夫主义者倾向于采取文化亲善的方法触动政治统一,最后依靠政治统一“恢复斯拉夫人原来的文化一致性”。激进的泛斯拉夫主义者则鼓吹用武力的方式寻求政治统一,鼓吹对斯拉夫小民族和边缘斯拉夫民族或邻近斯拉夫民族的非斯拉夫人进行干涉。为好战泛斯拉夫派代表人物的米哈依尔·波高金在1837年给后来当上沙皇的亚历山大一世的信中阐述了俄罗斯民族主义的泛斯拉夫主义观点,他说“俄国的使命是建立一个世界性君主国”,沙皇是完成这一神圣使命的唯一承担者。波高金说斯拉夫兄弟“血管里流动的是和我们一样的血液,和我们操的是相同的语言”,斯拉夫人是一个“精神实体”,(注:Kohn:Pan-Slavism,p.141-146.)但俄国人口众多,地域广袤,只有俄国才能代表斯拉夫,没有一个民族能与斯拉夫人(泛斯拉夫主义者将斯拉夫人看作是一个民族)相比。波高金的泛斯拉夫思想浸透着大俄罗斯主义。他要求所有斯拉夫民族都接受沙皇的领导,承认俄国的法律,使用俄国的语言,皈依俄罗斯东正教,由此“世界的政治命运”该由俄国人来决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