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艾森豪威尔政府与1958年黎巴嫩内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京社会科学》 黄忠东 参加讨论

杜勒斯虽然主张军事支持夏蒙,但也做过政治上解决黎巴嫩内战的尝试。按杜勒斯指示,美国驻埃及大使黑尔秘密与纳赛尔接触。纳赛尔否认阿联干涉,表示愿意与美国合作,并提出四点方案:1.大赦反对派领导人。2.谢哈布将军出任总理。3.夏蒙任期届满后不再寻求连任。4.进行下届总统选举。"(注:Hare to DOS,20,May,1958,FRUS1958-1960,XI,P69.)"纳赛尔方案"是合理的,也表现了纳赛尔解决黎巴嫩内战的诚意,但遭到夏蒙的拒绝,杜勒斯也没有对夏蒙施加压力。杜勒斯不相信纳赛尔,不愿向纳赛尔让步,他认为纳赛尔做着泛阿拉伯的梦,就像当年希特勒的泛德意志梦一样。(注:Memorandumof aconversation,Washing-ton,June 23,1958 FRUS 1958-1960 XI,P173.)如果在黎巴嫩问题上向纳赛尔妥协,那么黎巴嫩就会成为"慕尼黑"或"满洲"。(注: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Washington,June22,1958 FRUS 1958-1960 XI,P169.)这种解决方法不但不能稳定中东局势,相反更加鼓舞纳赛尔分子的士气。同时担心苏联势力乘机进入中东,"不管纳赛尔本人是否认为,他都是小人物,最终会成为苏联的傀儡。"(注: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Washing-ton, June23,1958 FRUS 1958-1960 XI,P173.)
    黎巴嫩内战不能政治解决的主要责任在美国,美国自始至终坚持对夏蒙政权的承诺,使夏蒙不愿妥协,他相信美国最终会兑现承诺的。
    随着黎巴嫩国内局势进一步恶化,美国加紧了军事干涉的准备。 6月5日,艾森豪威尔要求军方制定军事计划。6月23日英美联合紧急行动计划出台,7月初开始搜集情报, 要求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馆传递黎巴嫩地形图,调查各地区政治势力、经济情况、村庄、桥梁、公路分布。 7月9 日, 以色列"特别情报搜集小组"被派往黎巴嫩港口。 "(注:IrenelGendzier, NotesfromtheMinefield- United StatesIntervention In Lebanon and the Middle East 1945-1958,( NewYork 1997)P290-291.)
    这些都说明美国一直准备军事干涉黎巴嫩,伊拉克政变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1958年7月14日, 伊拉克军官卡塞姆发动政变推翻了亲西方的伊拉克哈希姆王朝,宣布共和。伊拉克政变在亲西方政权中引起巨大恐慌,特别是最脆弱的黎巴嫩和约旦政权。夏蒙获悉伊拉克政变消息的几小时后,就召见麦克林托克,正式邀请美国在四十八小时内进行军事干涉。7月14日,艾森豪威尔与内阁成员、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 国会议员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伊拉克政变后的中东局势和美国的对策。在会上他们本能的反应就是伊拉克政变是苏联幕后操纵的结果,艾森豪威尔几乎没有犹豫就决定干涉黎巴嫩内战。艾森豪威尔说:"我们必须行动,或者整个走出中东"。杜勒斯赞同艾森豪威尔,他说:"我们在世界的威望和可信度在遭到破坏"。(注:Memorandum of a Conference,White House,Washington,July 14,1958,FRUS 1958-1960,XI,P213-214.)
    美国军事干涉主要担心苏联将会有何反应。杜勒斯认为,苏联整体实力远不如美国,他们不会贸然与美国直接对抗。如果干涉局限在黎巴嫩,"苏联人只会懊恼地捏自己的手",或者"采取威胁的姿态--特别是对土耳其和伊朗--但是除非他们相信世界大战的结果对他们有利,他们是不会行动的。"(注:Memorandum ofaConference,White House,Washington,July 14,1958,FRUS 1958-1960,XI,P212. )冷战史雄辩地证明,在核时代,美苏不愿因其它国家的利益而毁灭自己,所以杜勒斯认为苏联不会出兵。事后也证明赫鲁晓夫不愿在黎巴嫩问题上支持纳赛尔。(注:关于赫鲁晓夫的言论看:海卡尔《开罗文件》上海出版社1973;P139-142、P149-154。)
    三、美国军事干涉黎巴嫩的真实动机
    要分析美国武装干涉的真正意图,我们必须在美苏对抗的世界格局中考查。这一格局决定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全球战略仍然是遏制苏联共产主义。它的外交决策是国务卿约翰·杜勒斯。他的外交政策具有权威性,白宫内的其他内阁成员都不敢贸然对杜勒斯管辖范围内的问题发表任何意见。毛主席在1958年11月对各协作区主任的谈话中说:"杜勒斯这个人比较有章程,是美国掌舵的"。(注:徐学初、周永章:《毛泽东眼中的美国》,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第256页。 )那么杜勒斯外交重点是什么呢?他最大特点是:极端反共,有"冷战战士"之称。他认为:"和解的本质上是弱者的象征"。1950年他出版的《战争或和平》一书,标志着杜勒斯反共政治哲学的形成。在这本书中他直言不讳地警告:"必须以一切可能利用的手段来同共产主义作斗争"。他的"一切可能利用的手段"包括直接武装进攻、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和和平演变,杜勒斯任斯内抛出了"解放政策"、"大规模报复战略"、"战争边缘政策"、"杜勒斯-艾森豪威尔主义"等都是围绕着反共、冷战、遏制这个中心的。因此,我们知道,杜勒斯是顽固的冷战分子。(注: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战争或和平》,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刘文涛《美国历届国务卿》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第345页-346页。)他不愿向纳赛尔作任何妥协,认为纳赛尔的背后就是苏联,杜勒斯和艾森豪威尔担心苏联势必进入中东,艾森豪威尔在其回忆录中指出:"我们深信在每一次事件的背后都是共产党人在制造麻烦。"(注:Eisenhower,Waging Peace 1956-1961(New York 1965)P266.)
    但从前面分析可知,苏联并没有"制造麻烦",黎巴嫩危机主要是个人和国内的原因,外部干涉主要来自埃及和叙利亚,苏联除了广播外根本没有介入。7月14日,在总统艾森豪威尔、国务卿杜勒斯、 艾伦·杜勒斯和参众两院议员参加的听证会上,众议员富布赖特说:"我们并不清楚黎巴嫩危机是苏联或者共产党人干的,也许就是纳赛尔单独玩的游戏。"总统说:"这里确实没有足够的情报来证明这一点,毫无疑问的是不论纳赛尔想做什么,苏联在此有着巨大的利益,由于纳赛尔与苏联有着亲密的工作关系,纳赛尔的胜利也就是苏联共产主义的胜利,事实上纳赛尔是苏联的傀儡, 即使纳赛尔自己不这样认为"。 (注:Memorandum of a conference White House July 14,FRUS 1958-1960XI,P218-226.)夏蒙下台,亲纳赛尔的反对派上台, 必然是纳赛尔的胜利,纳赛尔的胜利也就是苏联的胜利,因此,美国希望通过军事干涉阻止反对派上台,从而阻止苏联势力更大规模的介入中东。在这一点上美国犯了一个判断错误,把纳赛尔的民族主义完全视为苏联的工具,美国对外政策更多的着眼于冷战的框架而忽略了中东的内部动因,这就导致了美国在中东政策的失误,使美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复杂化。
    中东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艾森豪威尔时期美苏对中东的争夺更加激烈,再加上中东地区阿拉伯民族主义高涨,使中东局势更为复杂。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中东极为重视。1953年美国参与推翻伊朗总统穆罕默德·穆萨德的行动;1955年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美国压英、法、以从埃及辙军;1957年3月9日为填补中东权力真空,通过"艾森豪威尔主义"。因此,在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锁链中,中东是重要的一环,同时,中东有着西欧赖以生存的石油资源,美国不愿失去中东,假如中东落入苏联手中,整个西欧可能无法生存。黎巴嫩危机、特别是伊拉克政变之后,中东局势更加动荡,美国通过派大兵坐镇黎巴嫩能够稳定当时的中东局势。
    但更为重要的是想通过黎巴嫩建造美国的军事强权。黎巴嫩,地中海东岸的旦丸之地,军队只有九千人,美国根本没有大军压境的必要。而且,当时美国完全可以政治解决黎巴嫩危机,即接受纳赛尔方案,选谢哈布为下届总统,既能保证黎巴嫩局势的稳定,又能保证黎巴嫩政权的亲西方性,但是美国没有这样做,反而大造声势,其目的是想通过炫耀武力威吓中东人民。
    同时,美国通过军事干涉黎巴嫩向亲西方的政权传递其承诺的可信度:美国愿意保护他们。美国担心黎巴嫩危机造成夏蒙下台,最终在中东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使美国被赶出中东。早在6月15 日的白宫会议上杜勒斯就说:"如果夏蒙请求我们干涉,我们不作反应,这将意味着整个中东地区的每一个亲西方政权的结束,这使我们无法选择,即使这种选择是'错误'的。"(注:Memorandum ofaconversation,White House June 15,1958,FRUS 1958-1960 XI,P137. )在6月22日的白宫会议上,杜勒斯又说:"如果夏蒙请求,而我们不行动,将严重削弱外围国家的信念,我们的失败不仅影响到中东地区,而且包括北非、苏丹和利比亚……以及整个苏联的外围地区……基本事实是黎巴嫩是最亲西方的阿拉伯政权,它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我们不作反应将使从中东到远东整个苏联外围亲西方国家失去对我们的信任。"(注: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June 22,1958 FRUS 1958- 1960XI,P166-167.)
    杜勒斯希望通过军事干涉黎巴嫩建造自己的军事强权和向世界传递其政策的可信度,从而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安抚亲西方政权、消除苏联在中东的影响、恐吓中东人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