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鸦片战争前后的货币研究热潮(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 黄长义 参加讨论

    2
        当时朝野人士不仅探讨银贵钱贱的原因,而且还苦心焦思,筹划对策。由于各人所见不同,因而所提方案也不尽一致,“或议劝捐,或议改铸,或议开矿,或议行钞,纷如聚讼”[4](钱币四)。综合当时人士的各种主张,大致可分为七类:(1)禁银出口;(2)禁烟入口;(3)广开银矿;(4)重视制钱;(5)议行大钱;(6)禁银行钞;(7)自铸银元。其中,由于禁银出口、禁烟入口和广开银矿三种方案不涉及币制,因此不拟讨论。这里只讨论另外四种方案。
        1.重视制钱。持这一观点的有包世臣、吴文鎔、吴嘉宾、刘良驹、朱镕等人,但各人的具体办法又各有所异,其中以包世臣的论述最为系统。道光十七年(1837),包世臣《再答王亮生书》说:“银之用广,富贵家争藏银,银日少。……欲救此弊,惟有专以钱为币,一切公事皆以钱起数,而以钞为总统之用,辅钱之不及。”[1](P217)所谓“专以钱为币”,也就是要“以钱起数”,即以钱为计算标准。包世臣的主张是以制钱为本位,辅之以钞。包世臣在《致前大司马许太常书》中简扼地概述了他的货币思想:“以钱为币,使银从钱,以夺银之权归之于钱,而广钱之用,操之于钞。”[1](P238)吴文镕、刘良驹、吴嘉宾则主张国家在财政上应改变重银轻钱的政策,实行“银钱并收”,“起运留支俱银钱各半”,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广用钱的范围,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社会上银的流通量,以平抑银钱比价。道光二十四年(1844),吴文镕奏:“各省应行解部及协解邻省者,长途拨运,脚价浩繁,仍应行征银解银。至本省兵饷、文武官廉俸、书工役食、祭祀、驿站、一切坐支之款,统计各省岁不下二千余万两,应全行改折收钱放钱。以此二千万之银留布民间,银之势必见多,多则价贱。此理势之自然也。”[4](钱币七)道光二十五年(1845)刘良驹奏:“应请嗣后定为银钱兼用之制。每纹银一两由部酌中定价,准换制钱若干文,如近岁户部奏准各省捐输案内以制钱一千五百文抵银一两之例。并饬部臣将每年经费出入逐款稽核。每年所入之项,何项必须收银,何项可银钱并收,何项可一律收钱,作为银钱入数定额。每年所出之项,何项必须放银,何项银钱并放,何项可一律放钱,亦作为银钱出数定额。”[4](钱币四)道光二十五年(1845),吴嘉宾《钱法论》:“请银钱并收,起运留支俱银钱各半,永为经制。”他还引任源祥《制钱议》说:“钱法之行,必自钱粮纳钱起运始。起运纳钱,则有司不能不纳钱。”[6](P525)
        2.议行大钱。持此一观点的有王瑬、邱嘉穗、梁章钜、贺长龄、吴嘉宾等人。道光十七年(1837),王瑬首倡铸大钱说,他在《钱币刍言》一书中说:“更铸当百、当十钱以便民用。钱为三等。”道光十八年(1838),邱嘉穗著《铜钞议》,也主张铸造大钱。他说:“苟欲其神明变通而为可久之计,……莫若取白铜之精好者销铸为钞,如今日之钱式而稍加重大,镂以文字,面曰康熙宝钞,背曰准五、准十之类,以至准百而止,而其中孔则别之以圆,取其内外圆通,流行钱法之义。”[9]同年,梁章钜“奏请改铸当十、当百之钱”[10];贺长龄也奏:“请以白铜一两当纹银五钱,以次递加,至当银十两而止,分别等差,铸成圆锭。”[5](卷3,P22)道光二十五年(1845),吴嘉宾也主张铸造大钱,其《钱法议》云:“诚恐多用钱,而钱不敷用,且奈何?窃谓宜加铸大钱。假如铸当五、当十钱,当五者宜重二钱四分,当十者宜重四钱八分。当五者铜三斤,为钱二百,值今钱一千;当十者铜三斤,为钱一百,值今钱一千。今市价钱一千,买铜三斤,与今大钱造相当,私毁则不能得铜,私铸不能多得钱。凡用钱者,只以斤两为准,不论官铸私铸,盖直以铜交易耳。譬如色银任市倾泻,岂复有私铸乎?然当五当十,较今钱轻,便至半,鼓铸工本则较今钱节省过半,此可以救钱少之病也。”[6](P529)虽然以上诸人都是主张铸造大钱,但邱嘉穗、吴嘉宾与王瑬等人不同,他们并未主张实行通货膨胀政策。
        3.禁银行钞。持此一观点的代表是王瑬。道光八年(1828),王瑬写成《钞币刍言》,主张禁银行钞。此书于道光十一年(1831)刊行,因其父嫌它“体例未精,必致人驳诘,遂毁其板”[11](目录)。在后来的七年中,王瑬进一步积思、旁搜与修订,终于在道光十七年以《钱币刍言》之名刊行。后来,王瑬又刊行《钱币刍言续刻》、《钱币刍言再续》加以补充。王瑬引经据典,长篇阔论,其说在当时哄动一时,“学士大夫往往宝藏其书”[12],“中朝言事之臣,颇采用君书以进”[13]。王氏拟定的行钞具体办法主要有:(1)钞分七等,从一贯到千贯。造钞必特选佳纸。(2)税收一律收钞,一贯以下征钱。(3)用钞倍收民间铜器铸钱,禁止铜器买卖。(4)禁止钱庄再出钱票、会票,令钱庄凭钞收银,以一分之利给钱庄。(5)百姓在一年内交银易钞的给以一分之利,二年内交银易钞的给以五厘之利。百姓用钞纳税的,每钞一贯作一贯一百文用。(6)五年或十年后钞法盛行则禁银为币,但可以当作商品买卖。(7)行钞初官俸加一倍,本俸用银,加俸用钞。钞法通行后官俸加数倍,一律用钞。(8)对外贸易只许以货易货,或令外人以银易钞后再买货。王瑬货币思想的精髓乃是发行钞币以吸收流通中的白银,并代白银作巨额交易往来之用,小额交易仍以铜钱为补充的流通手段。此所谓“行钞以收银,使银贱而不为币;行钞以收铜,使铜多而广铸钱”[11](钞币议)。王瑬认为:“欲操钱币之权,莫如禁银而行钞,而又尽去其弊,则国用常足而民财同阜矣。”[11](钞币议)王瑬之外,包世臣也主张行钞。就钞币观点而言,据包世臣自称,早在王瑬著作刊行前20余年,他即主张发行纸币,只是未写成专书而已[1](P235)。随着银贵钱贱的现象日益严重,包世臣“日夜思维”,认为除了行钞法外,“实无他术”。“钞法上利国而下便民”,乃“救弊之良策”。正因为如此,当王瑬提出钞币说时,包世臣深以为然,认为可付诸施行。然而包世臣虽然赞同王瑬发行钞币的主张,但他只是将这一手段作为权宜之计。因此,他对王瑬把行钞视为“理财之大经”的观点“未敢附合”,认为假若在“行钞之外别有良法,可以减银价复旧规,则自当从长计议”[1](P235-236)。
        4.自铸银元。持此一观点的人主要是魏源和林则徐。俗称“洋钱”的外国银铸币自明中叶流入中国,迅即在东南沿海地区广为流行,至清道光年间,有些交易甚至规定非洋银支付不可。由于供不应求,洋钱的流通价格超出了它的实际含量,并仍有上浮趋势。一些外商乘机牟利,使大量纹银偷漏出洋。魏源与林则徐则从西方银币的流行中得到启示,提出颇具经济眼光的“以银为币”说。道光二十六年(1846),魏源在《圣武记》中指出:“今洋钱销融,净银仅及六钱六分,而值纹银八钱有奇,民趋之若鹜,独不可官铸银钱以利民用,仿番制以抑番饼乎?”魏源的“银币说”包括两个方面:(1)用银为统一的等价物行使价值尺度的职能。他提出:“货币者,圣人所以权衡万物之轻重,而时为之制。”既然要用它来“衡量万物之轻重”,那它就必须是“五行百产之精华”,必须是价值昂贵、持久不弊的物品,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情况下尤应如此,而金银便具有这些特性。(2)行铸币以利流通。既然以银为币,就要使它方便流通,中国使用的纹银、块银极不方便,以致使行用方便的洋银占领中国市场。虽然每枚银元的实际银数“仅仅六钱六分,而值纹银八钱有奇”,但老百姓还是“趋之若鹜”。魏源指出,官府应作出决断,“铸银钱以利民用,仿番制以抑番饼”[14]。与魏源一样,林则徐也主张自铸银币,以此作为“抑洋银”的重要手段。他说:“欲抑洋钱,莫如官局先铸银钱,每枚以纹银五两为准,轮廓肉好,悉照制钱之式。一面用清文铸其局名,一面用汉文铸‘道光通宝’四字。暂将官局铜钱停卯,改铸此钱,其经费比铸铜钱省至什倍。先于兵响搭放,使民间流通使用,即照纹银时价兑换,而藩库之耗羡杂款,亦准以此上兑。计银钱两枚即合纹银一两,与耗银倾成小锞者,不甚参差,库中收放,并无失体。……初行之时,洋钱并不必禁,俟试行数月,察看民间采用此钱,再为斟酌定制。”[1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