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同盟会成立后:上海舆论隐然与《民报》呼应 1905年3月25日,《警钟日报》被禁,其时上海其他宣传革命的报刊也先后歇刊。至此,上海革命舆论“为缄口结舌者将及二年”。1907年4月2日,于右任和杨笃生等“发刊《神州日报》,以为东京留学界所刊《民报》、《复报》、《洞庭波》、《鹃声》各报之呼应”(注:冯自由:《上海神州日报小史》,《革命逸史》第2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2、243页。)。《神州日报》的创办得到过孙中山的关助,他曾指示于右任要把该报办成联系“东南八省”党务的革命机关报。该报创刊后用力较多的是进行反清革命宣传,先后报道钦廉、黄岗、惠州七女湖以及萍、浏、醴等起义,宣传自由、平等、独立等政治口号,有时引述革命党人的主张,号召:“颠覆现政府,谋求共和政体,分配土地,使国民亲爱自由平等”;“脱口口羁轭,扫除数千年专制政治,建设一完全新共和国”。(注:《革命之恐慌》、《东京近信》,《神州日报》1907年6月18、19日。)该报还着力揭示清朝统治腐败无能、贪贿成风和种种凶残暴政。此外,则进行抵制“预备立宪”的宣传。《神州日报》创办一月多,遭受火灾。恢复出刊后,社长于右任于6月20日辞任。改组后的《神州日报》在政治倾向上有过摇摆,但直至清廷倒台,它大体上仍是宣传革命的报纸。它强调报纸“实为救亡第一利器”,“外人将以路矿亡我中国”,“我同胞日言救中国必先保路权”(注:《论安徽路矿之危机》,《神州日报》1907年9月28日。),于是它大力声援各地收回利权的群众斗争,怒斥清廷“以江山赠朋友,决不以全力救国民”的卖国咀脸,声言:“大清政府之为外人傀儡者久矣”(注:《呜呼沪杭甬》,《神州日报》1907年10月17日。),“是我同胞之公敌也”(注:《为苏杭甬问题敬告诸同胞》,《神州日报》1907年11月3日。)。1908年春以前,该报是反对预备立宪的。此后,一度出现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的文字。但1910年11月,它在评论中指出:“吾民今而后,决无再以和平请愿之理”(注:《时事小言》,《神州日报》1910年11月5日。)。1911年5月,更怒斥皇族内阁为“寡妇内阁”、“私生内阁”、“探囊胠箧之内阁”、“倾家荡产之内阁”,呼吁“排斥今日之恶劣政府而求改造一良政府”(注:《论今日国民当捐私意而事大谋》,《神州日报》,1911年6月8日。)。抨击上层立宪派分子“降伏政府之宇下”(注:《编辑阳秋》,《神州日报》1911年7月6日。)。并继续报道各地反清起义,介绍革命烈士生平及思想,自称该报是志士的“毛瑟枪”,是清廷的“眼中钉”(注:“插画”,《神州日报》1911年3月18日。)。 上海宣传爱国革命的女子报刊除1902年的《女学报》和1904年的《女子世界》外,到1907年1月,有《中国女报》创刊,该报主编兼发行人是女革命家秋瑾,陈伯平任编辑,出了三期,因秋瑾死难,停刊。1907年11月,为纪念秋瑾殉难,遂有《神州女报》的创办,主撰有陈伯平、吴芝瑛、徐寄尘等,义务赞成员有陈以益等。出了三期。1908年1月因经费原因停刊。1909年1月,陈以益等人又创办《女报》,月刊,现仅见三期和临时增刊《女论》、《越恨》。《中国女报》、《神州女报》和《女报》虽以提倡女权为主要宗旨,但也洋溢着反清革命思想。如说:“争已失之主权于四千年,造已死之国魂于万万世……还以助男子,共争主权于异族”。(注:黄公:《大魂篇》,《中国女报》第2期。)所发表的秋瑾的弹词《精卫石》的一段话:“立汉帜胡人齐丧胆,复土地华国大扬眉”、“拍手凯歌中共欣光复,同心革弊政大建共和”(注:见《秋瑾集》,第130、131页。),更充满着共和革命情怀。《神州女报》则重点报道了“秋案”和秋瑾事迹。称秋瑾为“神州女界新伟人”、“女豪杰”、“女楷模”。对支持杀害秋瑾的浙江官绅表示强烈的愤慨。《女报》提倡“女学、女权、同时并进”(注:陈以益:《女论》,第4页。),憧憬:“女子慈心未有涯,共和祖国早萌芽”(注:王绍嵚:《题词》,《女报》第3号卷首。)。 清末上海有份《国粹学报》很有特色。它是一份国学刊物,但表现出鲜明的反清革命色彩。它创刊于1905年2月23日,约1912年初停刊,月刊,共出82期。它是国学保存会的机关刊物,由邓实总纂。主要撰稿人还有黄节(晦闻)、刘师培、章炳麟。邓实在1902年曾创办《政艺通报》,其大旨欲扶植民权,以排斥专制,为变政之根本。这种宗旨在《国粹学报》上也有所体现。“国粹”,日本之名词。用之“名从主人,物从中国”,表达“保种、爱国、存学之志”。它“虽重旧学,而实寓种族革命思想,是其特色”(注: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31页。)。它提出了“国学”有别于“君学”的思想,强调“国学与君学不两立”,国学为“真儒学”,君学为“伪儒学”,“真儒之学,只知有国;伪儒之学,只知有君”,“君学无用”(注:见《国学讲习记》、《国学真论》、《国学无用辨》、《国粹学报》,第19、27、30期。)。它鉴于西方有过文艺复兴,提出“古学复兴”的口号,认为“国粹无阻于欧化”(注:《古学复兴论》、《国粹无阻于欧化》,《国粹学报》第9、7期。)。它十分重视《春秋》“夷夏之防”的思想,通过对宋、明反对“夷”族统治志士和遗民的表彰和介绍,宣传革命排满思想。 同盟会成立不久,《民报》与《新民丛报》展开大论战。大海《神州日报》等革命派报纸没有系统地阐述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也没有正面参加这场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由于环境的关系,当时“所得言者,不及十之三四”(注:《神州日报第一周年纪念辞》,《神州日报》1908年4月1日。)。但当时有份《复报》,很特别。它的前身是原爱国学社成员柳亚子在家乡吴江同里自治学社编的油印周刊《自治报》,已出了67期。到1906年5月,出第68期时改成铅印月刊《复报》,协助柳亚子编辑的有田桐、高旭(天梅)、陈去病等人。当时,除田桐在日本东京外,柳、高在上海健行学社任教和办学,陈先是在徽州教学,后来来上海。他们均不在日本。据称,该刊在上海编辑,“邮付东京印刷,在上海发行”(注:《柳亚子自撰年谱》,《宇宙风》第42期,第10页。)。因此,东京的“复报”,实际上是上海和东京的《复报》。 《复报》的特色是大力宣传革命排满,猛烈批判清廷“预备立宪”,积极参与革命派对改良派的论战。所以当事者说,它“以《民报》为友”,它起了《民报》的《小卫星》的作用(注:柳亚子:《我和言论界的因缘》,《逸经》1936年第1期创刊特大号,第16页。)。该报从平等观宣释反满问题,说“满洲自入关以来,其普通人民,未有纳国税者”,而满人在京内外担任官职的机会远比汉人为多,因此它强调,“中国可以合十八省之团体而立宪也,万不可以戴满洲政府而立宪;中国可以为民主之立宪也,万不可以戴满政府而为君主之立宪;中国可以联合满蒙青藏而为平等之立宪也,万不可戴满洲政府而为不平等君主之立宪”(注:恨海(田桐):《满洲政府之立宪问题》,《复报》第1号,第15~17页。)。该报疾呼:“革命者,将以革除潜伪篡盗之满政府而复我四千年民族的国家者也”(注:《杨枢请禁复报》,《复报》第11号。)。它申言:“二十世纪之时代,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膨胀之时代也”,“欲救中国,必自种族革命始”(注:《〈新民丛报〉非种族革命论驳议》,《复报》第3号。)。它宣传革命民主主义,说:“今日而欲立宪,其手段当如法,其组织当如美”(注:夜光:《中国今日而欲立宪乎》,《复报》第2号。)。即主张效法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立宪制度。《复报》还论及社会主义和贫富革命问题,说:革命“不破贫富界,则君主贵族之压制去,而资本家之压制张”,“讲自由而不讲平等,仍属缺而不完之学。平等主义者,即社会主义也,亦大同主义也”(注:漱铁和尚:《贫富革命》,《复报》第4号。)。 此时,上海有份《竞业旬报》,1906年10月28日创刊,第10期后断续出刊,1909年6月出至41期终刊。该报是竞业学会的机关刊物。竞业学会是以中国公学为核心组织起的具有革命倾向的青年团体。《竞业旬报》也把反满作为主要鼓吹的内容。它嘲笑发辫是“大清国粹”(注:《发辫论》,《竞业旬报》第7期。),它发表赞颂岳飞的文字,寄托反满倾向。又连续报道萍、浏、醴起义情况,渲染革命声势。并介绍了龚春台起义军情况。披露说,起义军中“多系大革命家孙文之党,发布檄文,数政府十大罪……”,其檄文强调:“破除数千年之专制政体,不使君主一人独享特权于上,必建立共和民国,与四万万同胞享平等之利益,获自由之幸福。而社会问题,尤当研究新法,使地权与民权平均,不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成不平等之社会”(注:《竞业旬报》第7~9期。)。这无异是借披露起义军传单,正面介绍和宣传同盟会的革命主张。可以认为,《神州日报》、《复报》以及《竞业旬报》等报刊宣传革命的言论,与孙中山和《民报》所提倡的民族主义、民权主和民生主义同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