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上海舆论、话语转换与辛亥革命(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教学问题》 刘学照 参加讨论

    五、1909年前后:在政治批判中呼唤革命
        随着共和革命潮流向前发展,上海革命报刊屡禁屡起。1909年起,《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相继以于右任为中心创办起来,被称为“竖三民”,它们是当时上海乃至全国的主要革命报纸。
        《民呼日报》1909年5月15日创刊,到8月14日被禁,共出92期。该报接受“苏报案”的教训,“对于满汉种族问题,未敢公然言之。至于批评时政之得失及排斥官僚之腐败,则较神州日报尤为激烈”(注:冯自由:《上海民呼日报小史》,《革命逸史》第3集,1981年版,第303页。)。它在对清廷和官场的政治批判中宣传“鼎革”思想。它揭露清廷预备立宪“阳托立宪之名,以阴施压制之实”(注:《论趋时派之新迷信》,《民呼日报》1909年6月17日。)。并且写道:“痛哭告我同胞曰,我同胞今而后,其勿以革新事业再望诸政府矣”(注:《最近时局观》,《民呼日报》1909年6月10日。)。并不时出现“官逼民反”、“铤而走险”和“鼎革之祸以兴,殆为一成不易之公例”等激荡性言词。此外,该报反映当时社会现实斗争情况,把争路权矿权运动作为抨击官场的重要内容,常用“卖路贼”、“矿贼”、“卖国贼”等字眼抨击媚外的官吏。
        《民呼日报》被禁一个多月后,《民吁日报》即出版。它从10月3日创刊到11月9日被封,共出48期。它是在《民呼日报》原址上组建,人民虽稍有变动,其版式与宗旨与前报相同,实际上是《民呼日报》的“变相复版”(注:冯自由:《上海民呼日报小史》,《革命逸史》第3集,1981年版,第307页。)。两报稍稍不同的是,在反对清廷和反对外国侵略这个共同目标上,《民呼》比较侧重对内,《民吁》则较注力于当时所发生的安奉路事件以及由此引起的抵制日货运动,对日本的侵略进行较多的揭露。另外,揭露“近年来,朝廷藉筹备宪政之空名,横征暴敛,吸尽民膏”(注:《泛论近今之恶现象》,《民吁日报》1910年10月5日。)。在立宪问题上,它称赞“彼法兰西之颠覆王政,建设共和”,“美利坚之脱英人之羁绊,自建共和”,均是出于他们“国民之自觉”,强调:中国“欲夺专政而图国家进步者,与其举欧美共和立宪之政治,以促政府之猛醒者,勿宁举欧美独立自治之国民,以促国民之自觉也”(注:《国民之自觉》,《民吁日报》1910年10月19日。)。这实际上是在鼓励国人效法法国和美国国民的自觉,走法美革命的道路。
        1909年前后,上海除“竖三民”日报外,还有些刊物在宣传革命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一是陈其美1910年5月创办的《民声丛报》,半月刊,仅出2期,它批判清廷腐败,假借立宪之妄,斥责“专制民贼”们的“跋扈枭张”、“僭窃主权”,认为指望清廷立宪是“医不对症”,此路不通(注:《中国立宪之观察与欧洲国会之根据》,《民声丛报》第1、2期。)。揭露立宪派们“柔顺卑鄙”、“媚兹政权”,“不惜假立宪之美,以为君主一人之刍狗”(注:《士风篇》、《国会请愿同志会意见书质疑》,《民声丛报》第1期。)。根据美、法以革命行立宪的史实,说“可以悟宪法者,大都由激烈时代人民逼迫而成,非可由平和时代政府醖而成者也”。(注:菽楼:《宪法大纲刍议》,《民声丛报》第1期。)激励人民起来和清政府斗争。
        另是《克复学报》,月刊,创于1911年5月,现仅见两期。它载有《粤难记事本末》、《革命党列传》和《梁说驳谬》等文。认为革命是社会矛盾的产物,政府愈镇压,革命愈发展。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认为,革命党的“政治革命,满汉人民及官吏中之明达者大都深表同情,而为众之的者,极少数之顽固党”。“一旦时机成熟,徒党众多,振臂一呼,四方响应,锄于彼少数顽固党,直无疑摧枯拉朽耳!”(注:《革命党解》,《克复学报》第2期。)它预言,清政府“国是不明,人心大惑。强邻窥伺于外,政府欺诈于中。一旦有事,势必土崩瓦解,不可收拾”。(注:佛掌:《中央集权发微》,《克复学报》第2期。)再有,该刊还著文介绍欧洲近世社会主义,称幸德秋水“乃日本社会学者先锋之一”,并提到了“麦克思(即马克思)主义”。(注:《记英国工党与社会党之关系》、《记近世英日等国暗杀党事》,《克复学报》第3期。)
        “竖三民”中的《民主报》存在时间较长,它创刊于1910年10月11日,终刊于1913年9月5日,历时三年。社长仍是于右任。上海总商会会长沈缦云对之出资最多。1910年6月,为适应革命重心向长江流域转换的需要,宋教仁和陈其美等人组织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于东京。1911年初,宋教仁回到上海,成为《民立报》的主编和报社的灵魂。该报是同盟会的机关报,报馆成为革命联络机关。它多次发表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文章,认为社会主义不适用中国。它主要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揭露清廷预备立宪是伪立宪骗局,它强调“国由民而成,国民之合成意力即国家之精神系统作用”,认为“阶级为人道之大敌”,既反对封建专制,又反对资产阶级集团专制,以全民政治为原则,主张全民的民权主义(注:泣民:《人道主义论》,《民立报》1910年10月12日。)。这与孙中山的政治思想很相似。它著文揭露“中央资政院与各省谘议局”,“仰鼻息于三数权贵”,“为学界、实业界之领袖”“道德堕落”,认为“人心已死,天意难回,即无外忧,亦将内溃”(注:大哀:《从国民道德上推论中国之存亡》,《民立报》1910年10月13日。)。从而表示对资政院、谘议局和清廷预备立宪的彻底否定。其次,大力宣传共和革命。1911年四川路潮爆发后,清廷顽固镇压。该报社说宣传效法新近的葡萄牙革命。说:“葡国政治腐败达于极点”,“国王无道”,“葡人遂大起革命”。“今年五月,新政府制造共和宪法,设立议会”。盛赞葡国为“近史上之模范”(注:宋教仁:《葡国改革之大成败》,《民立报》1911年9月28日。)。其三,武昌起义爆发后,连发社说,均以歌颂共和、激发各省响应为要旨。说:“革命党万恶政府之产儿”(注:骚心:《长江上流之血水》,《民立报》1911年10月13日。);“今日天下之形势重在武昌”(注:宋教仁:《湖北形势地理说》,《民立报》1911年10月15日。);“不可迷心于和平解决”(注:振公:《吾人今日之革命观》,《民立报》1911年11月4日。);“国民之渴望共和,实有不得止之概”(注:君武:《论共和国之秩序》,《民立报》1911年11月10日。);主张以南京为临时国都(注:周洁:《临时国都论》,《民立报》1911年12月4日。),“会师北伐”(注:剑秋:《论亟宜会师北伐》,《民立报》1911年12月8日。)。到12月24日,发表《欢迎孙中山先生归国辞》。30日,以一整版报道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相关照片。
        应该指出的是,清季上海报刊的革命宣传有一个总特点,即在“苏报案”前后,舆论中的“排满”气氛很浓。但到1909年前后,虽然反清革命仍是主调,但舆论中的种族主义色彩已较浅淡,言论的特色是突出政治批判,侧重揭示清廷出卖路矿等主权,揭露君主专制黑暗和官府腐败,揭示清廷对人民群众的压制和推行“预备立宪”的骗局,通过这一系列的政治批判,宣传“推倒旧政府,建设新中国”的共和革命思想。一时,对“独夫民贼”和“卖国贼”的批判增多,先前那种“丑类”、“逆胡”、“北敌”的字样减少。强调“可以联合满蒙青藏而为平等之立宪”(注:恨海(田桐):《满洲政府之立宪问题》,《复报》第1号。),“使地权与人权平均”(注:见《竞业旬报》1908年第8期。)。对“满汉人民及官吏中之明达者大都深表同情”“政治革命”(注:《革命党解》,《克复学报》第2期。)充满自信。这种情况在《神州日报》及“竖三民”等报中得到较多的反映。“此种着眼于政治批判而不涉种族仇恨的笔法,系同盟会晚期上海革命报刊的特色”(注:张玉法:《清季的革命团体》,台北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405页。)。于是,共和革命潮流的影响日益增长。有人赞叹说,“至庚戌、辛亥时,即立宪之报纸,悉已一折而入于革命运动。此则清廷存亡绝续之大关键,尤上海报纸党见离合之一大段落矣”(注:姚公鹤:《上海闲话》,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87页。)。事实正是如此。到1910、1911年间,立宪派的请愿国会运动屡遭挫折和最终失败,连立宪派的重要言论机关--上海《国风报》也渐渐地沉不住气了。一再出现惊呼“土崩之势”和呼吁推翻政府的文字。如它说:“二十二省,乱机遍伏”、“变乱四起”、“土崩之祸,即目前”(注:明水:《新疆危言》,《国风报》1911年第6期。);“吾今请以一言正告国人曰:吾党诚绝对的反对政府”(注:明水:《列强对于我国新外债的态度》,《国风报》1910年第30期。)。又指出,中国前途之“根本”在“改良政治”,而要“改良政治”,“则必当推翻此穷凶极恶之政府”,“为根本之根本”(注:长舆:《论莱阳民变事》,《国风报》1910年第18期。)。甚至连梁启超在《国风报》上也指出,“向政府请愿国会,诚无异与虎谋皮”(注:沧江:《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国风报》1910年第18期。),并说:“我国民未尝有一事弱于人也。而今乃至无一事不弱于人,则徒以现今之恶劣政府为之梗。……诚能并力以推翻此恶劣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则一切迎刃而解”(注:沧江:《中国前途之希望与国民责任》,《国风报》1911年第7期。)。这种潮流的发展和转折,正是在清末社会矛盾不断发展下,“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交相作用所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