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研究:会通多学科与启动现代思维(4)
甲骨学、考古学对研究上古史无疑有重要的价值。所以我在研究中除了会通多学科, 就是经常将它们作为必要的工具,并进行科学的辨析。我曾先后考释出牵、住、寤、昼、截、九十合书正形等一批甲骨文字,并将之纳入一定的历史范畴,挖掘其史料 的价值,避免单纯的以字说字。如通过甲骨文的考订,揭出殷代置揆日定方向 和立杆测影度时辰的重要史料。通过殷代祭“出日”、“入日”的推定,否定了所谓殷 人每天要祭日出、日落的说法,指出“出日”、“入日”有天象的标准,与后世“春分 朝日、秋分夕月”有渊源关系。这种祭祀是建立在观察太阳的视运动基础上的,具有古 天文历法学上的意义,反映了当时已对四季及分至有了初步的认识。 关于考古学方面,如殷墟王陵区武官大墓的性质和年代,学界有过份依赖器形序列排 队的机械倾向,忽视对当时礼制、政治制度的考察,没有重视对古代社会人际间关系的 重建,故作文阐述,并提出甲骨文中有三组干族的材料,均属廪辛、康丁时代,恰与武 官大墓一组铜器铭文的材料相印证,可以证明该大墓属于廪辛时代,可能为祖庚元配即 廪辛生母母己之墓。又如在对于古代市制考察的论文中,指出中国古代“市”的发展进 程,是与城市规划制度的形成和变革相同步的,“市”也是衡量城市功能结构的一大标 志,自先秦至隋唐,“市”的基本特色表现为“集中市制”,大体经历了商周时期的“ 前朝后市”制,春秋至秦汉时代的“一城多市”制,北魏至隋唐的“宫北市南”制三个 演变发展阶段,两宋市场杂处,“集中市制”松弛瓦解;元明以降,“前朝后市”复行 ,自有其社会、政治、经济等原因。 听说您现在主持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商代史》规模相当宏大,能否谈谈其情况及学 术价值? 我现正主持的国家“十五”科研项目暨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断代史著《商代 史》,是10卷本的著述。该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与现实作用可以这样理解: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独立起源的古文明之一,商代则在中华古文明史上具有 特殊地位,“商代史”属于重建中国上古史的重要一环,是世界这一至今未尝失落的古 文明的早期阶段,商朝制度又下启中国古代文化制度演进的先河,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 研究具有典型意义,还有助于深入领会中国社会传统文化要素,及加深对其演变的具体 内涵的认识。但如此重要的“商代史”,因文献的不足及真伪莫定等种种原因,在断代 专史的撰述方面却相当滞后,长期属于空白。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史学界“伪经疑 古之争,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之争,都是走了许多冤枉路”(饶宗颐语),以文献为主的 中国上古史受到了严厉的批判,曾一度人为造成了周代以前无古史的误解,《商代史》 的重建,对于“四顾茫然”的中国上古史研究,也就变得格外重要,成为学界翘首以待 的历史学科发展的重要目标。从学术现状看,百年来甲骨文的出土与研究,商文化考古 的一系列发现,地下文物提供的新知,已使古史景象完全改观,重建工程的条件已经成 熟,名副其实的断代史著《商代史》如再不立项组织撰述,实在与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 文明史太不相称,亟须加以改变,此乃我等中华学子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理所当然成 了跨入新世纪之初历史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利用地下新出甲骨文材料开辟商史研究途径。据 我主编的《百年甲骨学论著目》统计,百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甲骨学殷商史论著超过一万 种,国外有美、日、英、韩、法、德、加、俄、瑞典、瑞士、澳、意、匈、新等14国学 者500余人涉足此学。国外汉学界十分重视商代史的再建,大致经历了从早先对地下出 土文字材料的热衷,转而分析文字的结构、王室的谱系,又渐渐扩展到商史研究诸方面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善于提出问题,热点颇多,视野较宽,撰述的力度和规模 在逐步加大,在研究方法上以文献、考古、甲骨文等地下出土文字材料三位一体的趋势 日益强化。不过,国外于商代史研究,基本集中在文化、政治、宗教、经济、社会等方 面,不少商史著作属于上古通史之一部,作为全方位整体性研究的商断代史著,至今还 没有。再者国外研究中国上古史,尽管立场、观点、学说有些偏颇,因有其一定背景, 较有权威性,易产生偏面导向,长此即难纠正。由我们中国学者组织编撰,争取在新世 纪之初拿出高档次、高水准的断代史著《商代史》,其学术意义是很深远的。 那么《商代史》将如何定位,有哪些特色,以及采用怎样的研究思路?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