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思路与史学研究(3)
应当指出的是,宏观研究决不是只有研究世界通史或世界某个断代史才能进行。历史 是多层次的,所谓全局、整体,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整个世界史,某个断代史,可以 看作全局、整体,某一国别史、某一地区史、某个专门史,甚至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样可以作为全局、整体看待。放开视野,纵观全局,从一个大角 度来观察这个细部,从整体看这个局部,考察它的产生发展和结局,认识它在世界全局 中的地位作用。 影响视野开阔的,是各种局限性。首先是时代的局限性和认识上的局限性。一个时代 对世界的认识达到什么境界,决定了人们的视野所能达到的境界。人们认识的世界范围 ,决定了视野开阔的程度。研究世界史或世界的某个断代史,视野应该是整个世界。希 腊的希罗多德写的《历史》,在他看来就是当时的世界历史,司马迁写的《史记》也是 他当时所知道的世界的历史。比起同时代的史学家来,他们的视野是比较广阔的,但他 们写的毕竟不是当时的整个世界。希罗多德的世界,除了他所在的希腊及爱琴海诸岛, 还包括埃及、腓尼基、小亚细亚、叙利亚、巴比伦、伊朗、里海沿岸及部分内地、地中 海中部的南意大利和西西里,这就是他所知道的世界。司马迁的世界(即“天下”)除秦 汉时期中国疆域所及的地区之外,东边包括朝鲜,西边包括大宛、大夏、安息和条支, 即今中亚、伊朗、叙利亚一带。由于他们并未看到当时世界的全部,因此不可能写出真 正的世界史。这是时代局限性和认识局限性所带来的。此外,还有阶级的种族的局限性 。希罗多德和司马迁写的世界史都有主体或中心,有附从或外围,前者以希腊,尤其是 雅典为主体、中心,希腊以外被一概视为异帮蛮族,是附从、外围;后者以汉天子统治 的中国为主体、中心,以外都是蛮夷、附从、外围,应接受中国教化。这就是阶级的种 族的局限性的结果。在中世纪的欧洲,史学依附于基督教神学,僧侣史学家的基督教世 界实际上就是基督教的欧洲,在他们的著作中,世界和欧洲几乎是同义语,他们并非对 基督教世界以外的世界完全无知,但他们却加以否定,这是阶级和种族偏见所致。到了 近代,这种欧洲中心论仍然支配着西方史学。生活在19世纪的黑格尔,他知道全世界, 知道中国、印度、伊朗、埃及,但他认为只有所谓希腊精神,才真正是世界历史的开始 ,地中海是世界历史的中心,将中国、印度置于世界历史之外,视波斯、埃及为向世界 历史的过渡。从此,欧洲中心论成为一种自成体系的史学理论。在西方颇有影响的“剑 桥三史”(《剑桥上古史》、《剑桥中世纪史》、《剑桥近代史》)的作者,不过是把祖 先关于世界历史的种族、阶级偏见承袭下来,以巨大篇幅来宣扬欧洲这个主体、中心, 反映了向外扩张的西方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看法。 因此,只有克服各种局限性,才能视野开阔。今天,时代局限性已越来越小,资本主 义已将世界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交通运输及通讯手段的现代化, 已使世界各部分之间的距离大为缩小,整个世界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阶级的种 族的偏见仍然存在,认识上的局限性也还存在。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来说,认识 上的局限性是可以克服的。只要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方法研究历史,同时,扎扎实实地掌握有关材料,广泛吸收有关学科的新知识新见解, 就可以克服认识上的局限,开阔视野,打开史学研究的新局面。 三、正确思路是打开史学研究大门的钥匙 史学研究,是很艰苦的脑力劳动,不仅要掌握大量材料,还要对材料进行整理、思考 、钻研,找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对所研究问题的看法,最后得出符合客观事物 的结论,并写成论著。在研究工作中,开始接触的都是一条条零碎的孤立的材料,看不 到什么联系,似乎都是不连贯的偶然现象,必须通过思考、钻研,找到材料的内在联系 ,才能看到历史事件的本质,揭示其内在规律。如果头脑为大堆材料所迷惘,找不到材 料之间的联系,在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面前,研究工作是无法进行的。 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 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 料的生命一旦观念地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象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2]( 第111页)列宁也讲过:“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 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 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 儿戏也不如。”[3](第364页)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只有找到了材料的内在联系,掌握了 材料的全部总和,材料才具有生命力。一切科学都应这样对待材料,史学尤其应该这样 。史学的特性(即具体性、综合性),要求历史认识不能抽象、教条、一刀切,而要从大 量占有材料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中引出结论;要求研究问题时不要简单、片面 ,不搞形而上学,要全面系统地考察问题,弄清历史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对研究工作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有无一个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思路。思路,指思考 问题的线索。这个线索大体上包括:主题是什么,怎样提出问题、论证问题,得出什么 结论,结构(框架)怎样安排,以至每个部分的具体思路。这个思路成为研究问题的总的 设想和具体设计,它可以写成文字,也可以存在于头脑中。研究成果就是循着这个思路 深入研究后的结果。 对任何问题(无论大小)的研究,都必须有一个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思路,讲课、作报告 、写文章、著书等都必须有一个好的思路作为基本线索。这个思路是在阅读材料、研究 问题和艰苦写作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在读、讲、写、议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一个好的思路都要经历一个由不成形到成形,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不清晰到清晰的过 程。有了思路,研究工作就有了方向,就能有序的进行。没有正确的思路,就无法掌握 材料,驾御材料,弄清材料的联系和全部总和,就不可能在科研上取得成就。研究具体 问题,要有思路,写文章,更要有完整的思路,不然,问题研究不清楚,文章也写不出 来。有些人占有很多材料,可以说很有学问,由于缺乏思路或思路不清,一生始终没有 什么著述,最多起一个活字典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