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对拉美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拉美国家纷纷与轴心国断交或宣战。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希望美洲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有可能出现的轴心国对西半球的进攻。而阿根廷在军方实力派的影响下则表现出根据欧洲战争形势来选择其对外政策的姿态。由于这一时期德国在欧洲战场上屡屡得手,所以当拉美各国外长于1942年1 月举行里约热内卢会议时,阿根廷在会上拒绝与轴心国断交,并严守中立。阿根廷的立场得到智利的支持。就连巴西这个极想与美国合作的拉美大国,也不愿与美国一道将阿根廷置于敌对阵营之中。拉美国家考虑更多的是经济问题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参战,因此阿根廷实际上是做了拉美一些弱小国家在美国的压力下想做而不能做的事。 德国在欧洲的扩展,引起阿根廷军方在认识上的分裂。由于德国的间谍活动和宣传的日益深入,阿根廷军队最高层逐渐产生一种忧虑,即德国作为胜利者可能对阿根廷构成威胁。而中下级军官则沉醉于德国在欧洲的“军事成功”,丝毫不关心纳粹分子在阿根廷的特务活动和颠覆行为。这种认识上的分裂,使深受军方影响的卡斯蒂略政府的对外政策变得自相矛盾。阿根廷就是这样艰难地在大国间手握中立伞,在钢丝绳上走着左右摇晃的外交步子,一直坚持到1943年。 1943年6月,阿根廷军队发动军事政变,拉米雷斯将军上台。 新政府仍坚持中立政策,但明确表示要继续发展与德国的关系。美国对此耿耿于怀,指责阿根廷不应与轴心国保持联系,并扬言要对阿根廷进行经济制裁。同时,美国打算公开揭露玻利维亚1943年12月政变与阿根廷有密切关联的材料,并准备冻结阿根廷在美国的资产。英国也配合美国对阿根廷施加经济压力。拉米雷斯将军在如此强大的压力下,被迫在1944年1月26日宣布与德国和日本断绝外交关系, 并同意在国内对纳粹分子进行全面清洗。 拉米雷斯的对外政策触怒了阿根廷军方实权派。1944年2 月他们发动政变并支持法雷尔取代拉米雷斯担任总统,组成新政府。此后不久美国召回了驻阿大使,英国和拉美几乎所有国家也相继召回大使,各种国际会议都把阿根廷排斥在外。同时,大战的发展态势表明,轴心国失败的日子已经不远了。为了摆脱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保证战后加入联合国,阿根廷终于放弃了中立,于1945年3月27日对德、日两国宣战。 至此,阿根廷在二战期间执行了十几年的中立政策结束。 三阿根廷对外政策形成的原因 阿根廷在二战期间执行的独特对外政策,究其形成的原因,除了前文所述的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以及战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等表面因素之外,还有许多深层次的、历史渊源性的因素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阿根廷与欧洲具有全面的、传统上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移民。阿根廷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下独立之后,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278万平方千米的国土在1825年仅有57万人,到 1869年也只有173万人。 (注:〔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中文版,第3卷,第644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稀缺,阿根廷政府便鼓励欧洲人向阿根廷移民。1853年的宪法使外国移民几乎享有阿根廷人所享有的全部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于是,每年便约有1.5 万移民进入阿根廷(注:〔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中文版,第3卷,第67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1870~1914年间,有将近 600万移民进入阿根廷,大多数是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也有少量的德国人(约25万)。(注:〔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中文版,第3卷,第346~347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另见R.A.Humphreys,Latin America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1939~1942,University of London,1981.P.28。 )众多的欧洲移民虽然生活在阿根廷,但仍念念不忘欧洲。二是经济联系。阿根廷在建国之初便与欧洲、特别是英国建立了贸易关系,它的产品(如羊毛、皮革、粮食、肉类等)主要出口到欧洲。19世纪70年代以后,阿根廷出口到欧洲的产品大幅度增长。到20世纪初期,欧洲已成为阿根廷出口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和进口产品的主要供应地。阿根廷对外政策的核心就是要维护与欧洲的关系。三是文化传统。阿根廷人习惯认为自己的民族是一个白种民族,与欧洲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说阿根廷人把英国视为经济生命线,那么法国就是他们精神与文化上的祖国。在二战中,当法国遭受纳粹德国进攻时,阿根廷民众十分同情法国,就连因病即将退职的奥尔蒂斯总统在一次演说中也体现了这种感情。他说:“我们实行中立,但阿根廷的中立不是,也不意味着是绝对的中立和感觉迟钝的中立。”(注:H.E.Davis,J.J.Finan,F. T. Peck, Latin American Diplomatic History,An Introduction,Louisana StateUniversity,1977,p.229.)总之,在移民、经济与文化上与欧洲密不可分的联系,是阿根廷制定对外政策的基础。 第二,与美国的历史积怨是阿根廷长期执行一种与美国对抗的政策的重要原因。1816年阿根廷在刚刚独立时便寻求美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直到1822年才正式予以承认,这使阿根廷大失所望。从此,阿美关系便蒙上一层阴影。1833年当阿、英两国为马尔维纳斯群岛发生冲突时,阿根廷援引“门罗主义”反对英国的行动,可美国却断然否认门罗主义适用于这一事件,从而使阿美关系更趋紧张。20世纪初美国挥舞大棒和金元在拉美四处扩张,对此阿根廷极为不满。进入20年代,阿根廷希望与美国加强经济贸易联系,可美国却处处刁难。同时,美国加强对巴西的经济军事援助,以通过提高巴西的实力来压制阿根廷。美国诸如此类的行为, 终于导致阿根廷在二战期间执行了一种与美国对抗的政策。 第三,阿根廷欲称雄于南美洲,争当拉美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言人。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阿根廷经济发展十分迅速,1880~1914年期间年增长率保持5%。(注:E.Williamson,ThePenguin History of Latin America,The Penguin Press,London,1992,P.495.)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阿根廷对外贸易额已超过加拿大,为美国的1/4;其人均收入与德国和低地国家相当,超过当时的西班牙、意大利、瑞典和瑞士。1920年,阿根廷工业企业已达1.4万多家, 产业工人人数达到84.7万。(注:〔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中文版,第5卷,第401~40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下册,第77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Bill Albert,SouthAmericaandtheFirstWorl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257. )阿根廷已成为拉美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同时,它在军事上得到德国的援助,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南半球,不害怕美国的威胁。上述种种有利因素,使阿根廷欲执拉美牛耳的心理逐步形成,进而导致美洲南北两强的激烈争斗。 第三,与德国在军事上的紧密联系,是阿根廷不愿与德国决裂的主要原因。20世纪初,德国便派遣军事代表团到阿根廷。而此时的阿根廷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的时期。为了尽快在拉美获取头把交椅及加强与美国抗衡的力量,阿根廷十分重视军事实力的发展。它从德国购买大批武器装备,请德国教官帮助训练军队和警察,派出军官赴德国学习。到30年代后期德国与阿根廷的军事合作关系已达到自一战以来最为密切的程度。同时,阿根廷军方在国内政治和对外政策上能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二战期间的军方实权派人物控制了总统选举,出现多名军人总统。他们对德国的态度往往能左右政府的对外政策,因此,阿根廷直到二战即将结束时也不愿对德宣战,便是情理之中的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阿根廷在二战时期执行的独特对外政策--中立政策,既有紧迫的现实原因,又有深远广泛的历史原因。从总体上看,阿根廷对外政策的重心在于加强与欧洲特别是英国的联系,维护传统的经济伙伴,从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出口贸易中获益。重视与德国的关系,可使阿根廷从德国获取所需要的大量武器装备及工业品,为阿根廷在南美洲称雄创造条件,这符合其军方的利益,也有利于以实力与美国及其扶持的巴西进行抗衡。对美国,阿根廷处处与其作对,但不与之彻底决裂,反映出阿根廷对美国欲称霸拉美的强烈不满,还可提高自己在拉美各国心目中的地位;同时寻找机会从美国引进资金和先进设备以发展工业化,并使阿根廷更多的产品能进入美国市场。 阿根廷在二战期间的中立政策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在不同的时期,依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这一政策还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即亲欧(英、德)反美。这反映出阿根廷对外政策制定者们的矛盾心态和在与大国争斗中的艰辛与无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