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浅析朝鲜战争的起因与性质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周才方 参加讨论

(一)
    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中外学术界历来存有争议。尚在战争爆发之初,即对“谁发动了这场战争?”便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种是苏联、中国以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观点,认为美国支持南朝鲜李承晚傀儡政权率先向北朝鲜发动全面进攻,挑起了朝鲜战争。如1950年6月27 日的《人民日报》社论指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已因遭受了李承晚伪军的大规模军事进攻而被迫反击。朝鲜的全面内战开始了。”(注:刘金质、杨淮生主编《中国对朝鲜和韩国政策文件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版,第7页。 )当时的美国著名记者斯通也持相似观点,认为是美国及其在南朝鲜的仆从李承晚发动了对北朝鲜的入侵或引诱北朝鲜发动对南朝鲜的军事进攻。(注:(美)斯通著南佐民译:《朝鲜战争内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另一种是美国、南朝鲜以及大多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持的观点。这些国家一口咬定北朝鲜是“侵略者”,指责北朝鲜在苏联和中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对南朝鲜的军事进攻。美国甚至一度认为这场战争是斯大林策划发动的,“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前奏”,金日成则执行苏联的战略意图,是苏联侵略扩张的工具。 (注:《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 第393,394页,三联书店1974年版。)
    很显然,上述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实际上是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全面对峙的一种真实写照,并成为整个冷战时期东西方学者研究朝鲜战争起因时的主导性意见。
    冷战结束后,随着有关国家大量机密档案的解密,关于朝鲜战争的图景日益清晰。从俄罗斯前几年公布的有关机密文件来看,西方学者所持的“北朝鲜领导人金日成首先发动了军事进攻,希望以武力统一朝鲜半岛,斯大林开始反对然后支持这种行动,在斯大林向中国领导人征求意见时,毛泽东原则上也同意北朝鲜的行动”这一观点似乎得到了证实。但是由于当事国中国和朝鲜的有关外交档案仍属机密,不少历史疑问尚待澄清与回答,人们还无法了解朝鲜战争的全貌,直至今日,都还没有非常确凿充分的证据可以认定哪方首先向对方发起了全面进攻,所以不能用简单的判断来把挑起战争的责任完全归之于某一方。
    其实,朝鲜战争是在一个特定的国际背景下爆发的,其起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因素;既有直接原因又有间接原因。从外部看,战争根源在于二战后期美苏两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以及战后初期出现的东西方冷战格局,使得朝鲜被人为地一分为二;从内部看,它是朝鲜南北双方矛盾积累并不断激化的必然结果;从本质上看,则是两种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和冲突。
    (二)
    众所周知,朝鲜原是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封建国家。1876年,日本以武力逼迫李氏王朝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后,朝鲜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910年,日本通过《日韩合并条约》强行吞并了朝鲜。朝鲜人民从此失去了独立和自由,在日本的铁蹄下度过了近半个世纪的苦难岁月。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朝鲜人民终于摆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光复了自己的祖国。但是,二战的结局使得朝鲜民族的命运又被美国和苏联所操纵。
    早在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阵线中的主要盟国已经就战后朝鲜半岛的政治地位达成了原则性协议。这年12月1日,中、美、 英三国首脑开罗会议宣言宣告:“我们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的奴隶待遇,决定在适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注:《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407页。)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期间,罗斯福提出了战后由美苏中英四大国共同托管朝鲜的设想,得到斯大林的同意。1945年7月26日,中、美、 英三国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了开罗宣言的条款必须实施。同年8月, 苏联在对日宣战的同时也宣布参加盟国的波茨坦公告。这些事实说明,在二战结束前,美、苏、英、中等大国就已经许诺让朝鲜在战后获得独立。但是,关于朝鲜半岛需要经过一个多长的过渡时间最终取得完全独立的地位、过渡时期该地区的政治组织形式等具体实施问题,主要大国首先是美苏两国领导人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向日本宣战。苏军在对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强大攻势的同时,也迅速向朝鲜半岛推进。8月13日, 苏军在朝鲜的雄基、罗津、清津等地登陆。按照当时的进军势头,苏联红军完全可以很快占领整个朝鲜半岛。但是美国政府从扩大势力范围,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出发,对于朝鲜半岛这个亚洲大陆的战略要地即将落入苏联之手是绝不甘心的,决心采取行动阻止苏联“独吞”朝鲜。于是,在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的当天, 杜鲁门政府发布盟军总司令关于受降的第一号命令,规定以北纬38度线为界,把朝鲜半岛划分为南北两个受降区域,北部日军向苏军投降,南部日军向美军投降。这项命令经杜鲁门总统批准后立即转交给苏、英、中等国征求同意。次日,斯大林在其答复中对“三八线”并未提出异议,此后苏军的行动也严格限于这条线以北的地区。9月上旬,美军在“三八线”以南地区登陆。这样, 朝鲜半岛刚刚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即又处于美苏两大国的控制之下。“三八线”的划定便是日后朝鲜半岛南北分裂的开始。
    那么,斯大林当时为什么要接受“三八线”呢?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一些美国和韩国的学者认为斯大林是想通过同意与美国一起分区占领朝鲜半岛,可以使苏联获得与美国共同占领日本的权力,从而在日本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注:Myung Hyun Cho, koreaand theMajor Powers:An analysis of Power structures inEastAsia, P. 166, 转引自刘金质等著:《当代中韩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这也许是斯大林的动机之一, 但并不是主要的动机。从苏联在二战后期以及战后初期所采取的外交政策来看,斯大林之所以同意将半个朝鲜拱手让给美国,是因为他希望在战后继续保持与美国的合作关系,由两国共同主宰国际事务。既然四大盟国在战时已同意战后共同托管朝鲜半岛并且保证其最终获得独立的地位,美国又提出分区占领朝鲜的要求,那么苏联为了表示合作的诚意,还是愿意在朝鲜问题上与美国协调行动的。
    事实上,在战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内,美苏双方确实谋求过在朝鲜问题上能达成妥协,实现战时规划的国际托管朝鲜的政策。1945年12月召开的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在朝鲜问题上曾达成如下协议:由美苏两国占领军司令部代表组成一个联合委员会,同朝鲜各政党和社会组织协商,筹划设立朝鲜临时政府事宜;经协商组成临时政府的建议应先交美苏英中四国政府共同考虑,以使“四国在朝鲜以五年为限之托管制,得以成立协定”;联合委员会协同临时政府以及朝鲜各民主组织制定各种方案,以帮助及协助朝鲜人民在政治、经济、社会上之进步,发展民主自治及建立朝鲜之国家独立。(注:柴成文、赵勇田:《抗美援朝纪实》,中国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国际条约集》(1945-1947),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125页。 )这是战时盟国有关朝鲜问题协定的具体化,其能否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苏两国关系的发展。
    但是,随着二战的结束,维系战时同盟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地缘政治与意识形态因素导致美苏两国之间互相猜疑,互不信任,双方矛盾和利益冲突逐渐表面化与尖锐化。当时,美苏在伊朗、土耳其以及东欧各国的政权建设等问题上都发生了严重的对抗,在对战败国的处置和欧洲政治地图的重新划分方面也矛盾尖锐,两国关系急剧恶化。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笼为标志,东西方之间的冷战全面展开。 这就决定了美苏在朝鲜问题上不可能保持良好的合作。1946年3月, 美苏两国在朝鲜的占领军司令部代表组成的联合委员会正式运行。在朝鲜临时政府组成人员问题上,历经一年多的谈判,双方始终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争论的焦点是美国不能允许金日成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控制临时政府,而苏联则不愿意看到李承晚、金九等亲美人士把持将要成立的行政机构。联合委员会的工作因此多次陷于停顿。1947年10月18日,美方代表提出终止该委员会的工作。至此,通过美苏合作,实现国际托管朝鲜的计划彻底破产。朝鲜民族因此失去了一次赢得最后独立和统一的宝贵机会。
    (三)
    在美苏两国谈判解决朝鲜问题的过程中,朝鲜国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也在围绕着国家政权的建立和民族发展的前途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和较量。其结果是在苏美占领区内各自建立了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机构,拟议中的全朝鲜临时民主政府却一直无法建立起来,从而加大了朝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难度。
    1946年2月8日,北朝鲜各反日民主政党,社会组织以及各道、郡人民委员会代表会议决定成立北朝鲜中央政权机关--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并选举金日成为委员长。2月29日, 北朝鲜临时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随即颁布了有关土地改革以及产业、铁道、矿山、邮电、银行等国有化的一系列法令,开始按“苏联模式”在朝鲜北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与此同时,在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成立的当天,即1946年2月8日,李承晚为首的“促进大韩民国独立国民会”也在南朝鲜成立。2 月14日,南朝鲜美军军政府组织以李承晚为议长的“民主议院”,协助推行美国在南朝鲜的政策法令。1947年3月3日,南朝鲜的临时政府按照美军军政府的命令成立。至此,南北朝鲜在政治上实际已处于分治状态,朝鲜问题陷入僵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