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谈到东欧,处于俄罗斯与西欧的中间地带,与俄国相邻,它们既有相近又有很多不同的政治文化,迥然不同的民族性格和历史传统,既有尖锐矛盾又有真诚合作。它们多源于同一种族--斯拉夫民族,斯拉夫文化是它们政治文化的共性之一;在宗教上,它们多经历了从多神教到基督教再到东正教的过程,受希腊拜占庭东正教的影响比较大;战后,苏东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阵营,出现了社会主义类型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上新型的政治文化。同时,苏东政治文化又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从民族起源和民族属性来看,罗马尼亚、匈牙利、阿尔巴尼亚不是斯拉夫民族;其次,从宗教信仰来论,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匈牙利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属于天主教会集团和拉丁文化圈,其教义精神、祈祷仪式、政教关系、社会影响、风俗习惯与俄罗斯东正教大相径庭;再次,社会主义阵营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并没有真正进入苏东国家人民的深层心理,没有沉淀为民族的特质,进入民族的血液或骨髓,因而往往形式上是社会主义的,骨子里却是民族主义的东西。 在外交上,俄罗斯历来以欧洲为重心,把欧洲放在第一位。对于东欧和东南欧,俄罗斯从不忘记、从不忽视进行争夺和控制。从历史上的东方问题(争夺奥斯曼帝国的遗产巴尔干),到本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分别因塞尔维亚和波兰而卷入),从苏联时期的波匈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再到当今的波黑问题和科索沃战争,俄罗斯无不积极参与、争夺,绝不放弃。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俄罗斯先是竭力反对前华约成员国加入北约,继之又竭力反对前苏联共和国加入北约。西欧和中欧强国是俄罗斯争夺欧洲霸权的主要竞争对手,俄罗斯对它们又打又拉,分化瓦解,或联合西欧(英法)对付中欧(德国),如两次世界大战,或联合中欧抗衡西欧,如本世纪20年代的拉巴洛条约和30年代的苏德密约。苏联合纵连横,纵横捭阖,大显身手,一切以俄罗斯国家利益为转移。“地理分界线是俄罗斯国家的生命线”,在这一点上苏联与沙皇俄国一脉相承。沙俄时期的很多民族性格都是在俄国内部生成而在苏联时期开花结果[15](P18)。 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本身也一直在争论不休:俄国应定位何处?俄罗斯应该走向何方?至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千僖之年,世纪之交,这种争论更加激烈。从西方派与斯拉夫派的争论,到国际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的斗争,从“不断革命论”、“国际革命论”与“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和“社会主义一国建成论”的分歧,到“大西洋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与“欧亚主义”和“俄罗斯本土主义”的辩论,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俄罗斯在思考,在探讨,在深深地反思,在痛苦地折腾,不无彷徨,也不无坚定;不无压抑,也不无激奋。这难道不正是俄罗斯民族和国家的特点么?[16] 有人认为“俄罗斯是一个不可理喻的国家”,有人认为“俄罗斯是一个精神分裂的国家”。“双头鹰”将飞向何方?要预测许多细节是不大可能的,但有一点大概是可以肯定的,即俄罗斯永远也不会变成西方,西方也永远不会完全接纳俄罗斯。这是由文化民族主义决定的,是由斯拉夫民族优越论与盎格鲁-萨克森民族优越论,与德意志-日耳曼民族优越论的矛盾与冲突决定的。也是由俄罗斯民族“历史使命论”与作为欧洲文化的继承者的美利坚民族“天定命运论”的“不兼容”决定的。欧洲与俄罗斯互不信任,它们谁也不甘心失去对欧洲事务的主导权,谁也不希望让后起的美国独霸世界,尽管美国在文化和民族渊源上都是以西欧为母体的。俄罗斯国徽上的双头鹰,一只眼睛紧盯着欧洲和大西洋。俄罗斯传统上是一个欧洲国家,其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均在欧洲,因此它绝不甘心退到欧洲的东边一隅,沦为一个无足轻重的二流角色。建设“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大厦”,俄罗斯也决非无此壮志。因此,既竞争又合作,既冲突又妥协,不可能一帆风顺,少不了磕磕碰碰,是俄罗斯与欧洲关系的未来走向。 收稿日期1999-10-03 【参考文献】 [1]李兴。论国家民族主义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2]李兴。论国际政治中的政治文化因素[J].欧洲,1998(1)。 [3]П·В·Тулиаев。 россия и евр опа。 москва,1992. [4]Hugh Seton Watson, nation and state,London,1977. [5]〔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M].北京:三联书店,1995. [6]Мавродин。 образование единогорусскот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ленинград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1951. [7]〔美〕罗伯特·康奎斯特。最后的帝国--民族问题与苏联的前途[M].中译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8]〔美〕斯塔夫里亚诺夫。全球分裂: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9]Леонид люкс。 россия между западом и востоком。 Москва,1993. [10]Н·а·нарочницкая。 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россия и СССР в мировой политике ФФв。 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щая История,1998(1)。 [11]〔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12]Stehen Carter. Russiannationalism:yesterday, today,tomorrow,London,1990. [13]А·арбатов。национальная идеяи национальная безопасностьмомэ,1998(5)。 [14]Н·я·данилевский。 россия и европа,1966. [15]Скортунов。 имперское и национальное в российском сознани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жизнь,1998(5)。 [16]李兴。浅议东欧“分”与“合”的特点[J].北京大学学报。欧洲历史研究专刊,199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