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这是《中国史学史纲》的重要特色之一,是作者在更高层 次对“通”的追求,充分体现了作者所具有的时代感、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瞿先生说 :白寿彝先生“强调史学工作者应当把历史感和时代感结合起来,应当出其所学为社会 服务。这不仅成为我的座右铭,而且也是我用来指导硕士生、博士生的为人与治学的原 则之一”。他认为:“史学史的学习与研究应当以关注现实的历史运动和现实的史学发 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史纲》“自序”),《中国史学史纲》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一方面,作者“在历史进程与史学发展方面,于横向上力图把握和揭示相关历史时段 的社会面貌对史学发展的影响,于纵向上力图把握和揭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史学自 身萌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在各相关历史时段中所显示出来的主要特点或发展趋势,从 而力图历史地和逻辑地来阐明中国史学的面貌”(《史纲》“自序”,参见前述)。另一 方面,作者在《中国史学史纲》中专辟了许多章节来讨论历史与现实、史学与社会、史 学与时代的关系。“两宋史家的忧患意识”一节中,作者分析指出中国史家具有忧患意 识的历史传统,尤以两宋史家最为突出,认为“史家之忧,充分说明史家都是关注现实 社会的前途的”,“史家之忧,说到底是以社会之忧为忧,以天下之忧为忧”。(《史 纲》P.445)附录二篇长文,则是在世纪之交作者总结20世纪史学,展望21世纪史学前景 的文章。前一篇对20世纪史学发展大势、基本成就、主流思潮作了宏观把握,提出了世 纪之交史学研究的双重任务和学风建设问题,有高屋建瓴的气派;后一篇分析了20世纪 中国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其规律、传统史学的历史命运、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批评了 掠人之说为己说、窃人之发现为己有的不良学风,认为这种学风“不仅危害今人,而且 殃及古人、贻误后人”,表达了端正学风的强烈愿望。这些都表明了一个史学家对学术 研究的崇高敬意,对时代对社会的庄严责任心和严肃使命感。这在瞿先生的其他论著如 《中国史学散论》、《史学的沉思》、《史学与史学评论》等中都有突出的反映。 --对民族史学的重视与阐发。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推动着中 国历史的发展,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 文化,他们的文化成果理应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加以认识和总结。中国史学史研究的 任务是探讨中国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自然应该包含对少数民族史学成就的研究, 否则,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就是不完整的,也难以写出“贯通”的中国史学史来。早在19 85年白寿彝先生就指出过:“就中国史学讲,现在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实际上还逗留在汉 族史学史的研究阶段。有的书里,也讲了《契丹国志》、《蒙古秘史》,那太有限了, 中国的五十几个民族,不能说每个民族都有它长久的史学,但有不少的民族确实是在这 方面有很多积累”。(注:白寿彝《在第一次全国史学史座谈会上的讲话》,载《白寿 彝史学论集》(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2月版,第343页。)1989年,施丁先生 也指出:史学今后发展的方向是“通”,不仅要通古今,不仅要研究汉族的史学史,“ 对蒙、藏、回等各民族的史学史也要研究”。(注:见肖黎主编《中国历史学四十年》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600页。)事实上,许多少数民族如蒙、藏、回、彝等都 有自己的历史撰述和史学成就。但迄今为止,民族史学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以往的史 学史著作很少论及民族史学。 瞿林东的《中国史学史纲》,是笔者所见论述民族史学成就最多最系统的一部。《史 纲》的第三章第三节、第四章第四节、第五章第八节、第六章等,都是揭示和阐发中国 历史上少数民族史学成就的专章专节,总计约6万字,连贯起来看就是一部民族史学简 史。瞿先生将民族史学置于中国史学发展的总相中加以系统考察,表明了作者对民族史 学的重视,体现了作者史学研究的宽阔视野和民族平等的思想。这又从另一个角度再次 表明了瞿林东史学史及史学理论研究中的“通”之追求和对理论的深入思考,是一种更 深层次的“通”。 综上观之,瞿林东先生的《中国史学史纲》是迄今所见部头最大的一部史学史著作, 是一部长于理论思考、纵贯横通、深具史家历史责任感而又翔实丰赡的著作,也是20世 纪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压轴之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