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历史普及与历史题材影视片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史研究》 许殿才 参加讨论

2001年10月12日上午,我们受《史学史研究》编辑部委托,就历史普及工作和影视等传播 媒体如何反映历史真相问题专门访问了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所长龚 书铎教授。龚书铎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工作,一直关注着新时期历史学 科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坚持史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处理好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有深入的思考。 他强调做好历史普及工作是发挥史学功能,进行历史教育不可缺少的要素,对于提高全民族 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影视等传播媒体在这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要以正确的历史观为指 导,通过准确传播历史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建 设做贡献。
    他说:
    一、要重视历史普及工作
    江总书记8月7日在北戴河接见国防科技和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座谈会上特别强调了哲学社会 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中谈到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同等重 要。历史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简单说包括两大方面,即资政育人。 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文化素质。
    我想历史学要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专门学术研究方面。历 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地位,对发展历史学当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还不行,还要 多做普及的工作。历史工作者在做提高方面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历史普及方面,也要多做 工作。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文艺工作既要提高也要普及。历史工作 同样如此,也是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两手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的问题是 提高方面比较硬,史学工作者注重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与评职称、提高自身 地位等等都有关系。普及工作就不受重视,认为是小儿科,不算学问,评职称也不算数。这 样的观念影响了历史工作者对普及的重视。
    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较好,比社科工作者做得好。出了好多科普书和科普影 视片,而且实际效果也很好,在对青少年以至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社 会科学方面,不光是历史学做得不好,整体上做得都不够。有一次座谈会上,我说过解放前 艾思奇写《大众哲学》,对青年一代、对整个知识界影响都很大,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界就缺 少这样的作品。
    从学科要求上说,历史工作者对历史普及工作也要重视,学问不能只停留在专家范围内。 现在我们的历史著作不用说一般青少年不看,就连干部也没有多少接触。我们的书、论文群 众不看,太专了,难懂,光引文就一大堆,人们看不下去。而且不但一般人不看,搞专业的 互相间看的好像也不多。有人开玩笑说:“外行不看,内行也不看。”那么它到底有多少作 用?一个学科、一种学问如果离开群众,离开社会,恐怕生存很难。历史上有很多教训。乾 嘉汉学对于古籍整理、发展传统学术文化方面有贡献,不能抹杀。但发展到末流就不行了, 嘉庆后期到道光年间魏源等不少人就批评它脱离实际,过于琐碎。一句话可以考证出十几万 字 ,琐碎繁琐,学术缺少生命力。姚莹当时说鸦片战争为什么失败?就是乾嘉汉学搞的,开四 库馆,鼓励汉学,汉学大兴,脱离实际,国计民生都不知道。他是崇理学的,是桐城派传人 ,有些门户之见,说的话很偏激,但不是全无道理。因为汉学脱离社会,也脱离百姓,与社 会与广大群众不相干,只会逐渐衰亡。史学要兴旺发达,要让社会、让领导重视,首先自身 要显示出社会意义和价值,如果只在专业工作者间彼此叫好,说多么重要,可是社会不知道 ,没感到你的重要性,广大读者也不知道你多么重要,那么慢慢就不行了。所以历史学 不能只停留在专家之学上面,要走向群众,走向社会。
    二、要重视影视片在历史普及方面的作用
    在历史普及方面,文学艺术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当前影视等传播媒体的作用更加巨大。 因为对此不仅领导重视,社会上百姓也重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传统社会里小说戏剧不受重视,不登大雅之堂。中国传统文学以诗文为主。从《诗》三百 篇、屈原的《离骚》一直下来,是诗的大国,特别是唐代,唐诗盛极一时,后来又有词,现 在做旧诗词的人也不少。另外就是散文。从先秦开始,诸子百家都做文章,《史记》很有名 ,是历史作品,也是文学作品,是散文。后来是唐宋八大家,清代有桐城派古文。中国过去 文学中诗文是主体,小说戏剧是下里巴人,一般瞧不上。但晚清的一些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如梁启超、柳亚子等人都重视小说戏剧。梁启曾写文章讲小说的重要性。柳亚子等人在上世 纪初办了个刊物叫《二十世纪大舞台》,是中国第一个戏剧的专门刊物。陈独秀在安徽办《 安徽俗话报》,还发表了文章叫《论戏曲》,用的笔名叫“三爱”。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期间,知识分子对小说戏曲非常重视,想通过这种形式开通民智、改良社会。所谓开通民智 用现在话说就是提高文化素质,提高人的素质。开通民智同改造社会是分不开的。人的素质 提高了社会才能改良,才能向前发展。社会是人组成的,人的素质不行社会不可能文明。他 们感觉到当时中国人读书识字的人少,很多是文盲,不识字,再好的文章也看不了。要开通 民智,提高素质,就要用小说戏曲,通过听说书看戏受到影响,得到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 素质。所以他们重视小说戏剧这些过去不重视的东西,努力提高它们的地位。说这对改良社 会风气,提高人的智慧、知识作用很大。他们讲得有道理,这些东西在百姓中存在,贴近百 姓生活,群众喜闻乐见,在百姓中容易起很好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