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实事求是评价曾国藩
评价历史人物过去曾有过两种不同的方法与态度:一种正确的即实事求是的方法与态度,全面详尽的占有史料,通过分析与研究得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也即我们所说的还历史的本来面貌。另一种就是对历史人物采取简单的分类和贴标签的办法,把历史人物划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或者哪些是革新派、哪些是保守派、哪些是儒家哪些是法家,或者干脆以阶级出身来划分界限。用这种简单的模式来研究历史,不但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相反只会混淆是非、贻误后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坏就绝对的坏,把学术研究纳入政治斗争的轨道,使人不敢讲实话,还有就是一种风派,看风向说话,一阵风来了向这边倒,另一种风来了向那边倒,历史成了一笔湖涂帐。真如有人所说历史如一个女孩子可以任人打扮。这里只强调历史为现实服务,而不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使后人特别是青年不能真正了解某些历史的真相。我们研究历史的目的,主要是使后人从前人成功与失败当中吸取经验与教训,用以指导今天的实践,而不要求塑造历史人物与事件,来强其服务。只有这样史学才能真正成为科学,这虽然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我们却走过不少弯路,有时甚至重犯这方面的错误。 目前掀起对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的讨论,我们也应抱实事求是的态度,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他,做到既不诋毁前人,也不曲意颂扬,更不要一边倒。曾国藩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曾镇压过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得到满清贵族的推崇与赞许,死后谥号“文正”,成为“中兴名臣”。因此有些人把他奉为圣人,加以顶礼膜拜。辛亥革命以来对他开始了批判,特别是解放以后把他说成大汉奸大卖国贼而加以口诛笔伐,他的著作自然视为禁书、无人出版,也无人敢问津。这是极左思想在史学领域里的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政治路线的确定,随着学术春天的到来,曾国藩的书籍才又重新出版,研究的也逐渐多起来,这是一件好事;但目前在讨论中又出现了一些看风向的现象,好象过去对他的批判全都错了,甚至连他镇压太平天国也似乎成了功劳,这就从一个极端跃入了另一个极端。1840年后,中国社会已进入半封建半殖民的性质,反帝反封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使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王朝维持了近半个世纪的统治。这个腐朽的政权,后来又镇压戊戌变法,抵制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阻挡和延缓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曾国藩的历史罪责是无庸讳言的。 但曾国藩作为满清王朝的宠臣,要求他站在农民起义一边来支持革命,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以封建士大夫、封建官吏的标准来要求他,评价他。当太平天国兴起,高扬灭清的旗帜,凡是封建官吏,封建士大夫都是站在清王朝一边的。倘若林则徐不死,他也会尽其所能镇压太平军,就是当时身为布衣的左宗棠后来也投入了镇压太平军的行列。但林、左因反对外国侵略者有功,我们称他们为民族英雄,并不十分计较他们对农民军的仇视或镇压,评价曾国藩也应用同一标准,才能使是非清楚,功过分明。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湘乡一个地主家庭,世代以务农为业,他祖父曾玉屏虽然雇请佣人,但自己也“肩着锄头,开荒种地,喂养猪禽”。他父亲曾麟书不过一个秀才,在乡里当塾师。曾麟书曾拟就一联悬于堂中:“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付儿曹”。可见曾氏也并非出身显赫的世代官家。后来著名学者杨昌济先生也以为曾氏出身农家子弟。但封建社会地主家庭子弟有着读书仕进的道路可供选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其金色的梦想。曾国藩就正是沿着这条道路而跻身满清朝堂的。他六岁读书,随父攻读五经及八股文,二十二岁中秀才,二十八岁中进士,由于他亲近满清权贵,处事谨慎,得到穆彰阿、倭仁等人的赏识与推奖,一直官运亨通,青云直上,道光二十六年,仅三十七岁时就以内阁学士的身份兼礼部侍郎了,破格由从四品骤升二品,因此他曾自诩地说:“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由于他在仕途中一帆风顺,受到满清朝廷的重视,所以当农民起义危及到满清统治的时候,他就坚定地站在清王朝一边,1852年当太平军进入湖南之时,曾国藩恰好母死回家丁忧,就主动上书咸丰,请求招募训练团练参与镇压太平军。现在有人认为曾国藩是憎恶太平军崇奉异教耶稣拜上帝会,为维护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而战,这未免有点美化了他的动机和行动。实际上曾国藩并非无神论者,他在《讨粤匪檄》中就炮制了“王道治明,神道治幽”的理论,表示要为维护数千年神权而战,可见他反对异教也只是一个借口,根本目的是要维护与他休戚与共的满清王朝统治。他作为一个孔孟之徒,对于孔子历来所倡导的华夷之别,不予理会,对于太平军提出反民族压迫他充耳不闻,相反的颂扬当时的咸丰帝为“忧勤惕厉、敬天恤民,田不加赋、户不抽丁”的英明圣主。这些话除了用阶级立场来解释以外,恐怕不好作其他解释了。但曾国藩一介书生,以朝廷侍郎的身份,仅依恃着咸丰的一纸任命,就组织起千军万马,通过十余年殊死作战,居然将轰轰烈烈的太平军镇压下去,说明他是个不可小视的人物。这也就是后人在惋惜之余谈论他的原因所在。他的思想、他的理论剔除其仇视农民起义、为满清王朝效力的躯壳,仍有许多的可贵之处,我们不必一概视为糟粕而加以抛弃。曾国藩除了镇压太平军大节有亏以外,同样做过一些好事,如他热心创办洋务,提倡向西方学习,主张经世致用之学,这些思想和作为都是值得肯定的。 曾国藩作为一个封疆大吏,他倡导和创办洋务,其流风余韵对晚清影响很大,他开了洋务运动的先河,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曾氏早年潜心于程朱理学的研究,但他并不囿于理学的空谈,而倡导经世致用,也不同于一般封建官僚只知安享富贵尊荣,他面对国家民族深重的危机,承袭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富国强兵。他曾倡言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救时第一要务”。早在1856年他就向咸丰帝奏称“制造轮船为救时之要策”。有人认为曾国藩办洋务的目的,只是为了镇压太平军,并无抵御外侮之意图,其实这种看法未免偏颇。1861年曾氏在“覆陈购外洋船炮折”中写得明白“购成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制造,不过一、两年,火轮船必为中国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剿发逆是用来剿灭太平军;勤远略,即主要用来抵御外侮。曾国藩在这份奏折中还写道“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有,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则渐失其所恃”,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将轮船洋炮据为己有。在今后的战场上使洋人逐渐失去优势,他在上谕得到批准后,在安庆办起了“安庆内军械所”,试制枪炮炸弹,还首次仿造了一艘小轮船,名曰“黄鹄”,由于全系手工操作,没有机器设备,故行驶缓慢,但它毕竟是第一艘轮船。1865年曾国藩又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局,对轮船制造也十分重视,通过努力在同治七年,制造出了第一号轮船,对此他曾寄予很大希望地说:“中国自强之道或基于此”。曾国藩还主张发展近代民用工业,曾上奏要求开采煤铁各矿,试办招募轮船,以加强整个国家的工业基础。曾氏这些洋务活动,对当时中国工业起步起了开拓性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与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